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及对策

2013-08-15 00:43高娜
行政与法 2013年10期
关键词:吉林省县域特色

□高娜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一、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近年来,吉林省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势头强劲。据《2010年中国吉林省发展报告》显示,全省42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总额登上5000亿元大关,达到5200亿元,增长幅度连续5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县域GDP均达到124亿元;全省县域范围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92.1亿元;全省范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850亿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237.77元,较2009年增加971.54元,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3.5个百分点,并首次突破6000元大关,创吉林省历史最好水平,实现10连增,连续3年稳定在全国第10位的收入水平上。[1]从各项统计数据来看,吉林省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如何进一步使县域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应依据各个县、市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快确立各自的发展方向,找到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从目前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空间优势、资源优势、人文环境等方面来看,主要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模式:

⒈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一般来说,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指依赖于资源优势和发挥资源优势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这些区域来说,如何利用资源、发掘资源、形成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是此类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实际上,吉林省很多县域正处在这种资源链上,如目前可以依靠天然的区位优势形成本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形式的有:长白山中药材资源,江源的煤炭加工业,松原的水稻玉米,汪清的油页岩,安图的蜂业产业,临江的高山红景天等等,这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县域可以通过对特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创建有利于本县域经济发挥竞争优势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

⒉基于农业驱动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国家商品粮基地,依托农业发展县域经济具有天然的优势。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不是按传统眼光以粮食总产量多、单产高来衡量,而是指市场化农业的发育程度。其主要特点是以农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从吉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采取这种发展思路的县域不仅包括众多的国家商品粮基地,还应包括吉林省众多的发展特色农业、发展林牧渔业等其他农副业的县(市、区)。这些发展特色农业的县域可以根据自身特色,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吉林省农业经济全新的发展思路,从农业走工业化的道路着手,形成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狠抓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化经营,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⒊基于旅游和商贸带动型的县域发展模式。这类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自然禀赋状况,尤其是旅游资源。因此,这种类型的县域首先要在旅游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价值,利用县域的自然资源、区域文化、民风民俗等差别化的旅游资源要素,建立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经济产业模式,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全面发展。吉林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独特,囊括山地、峡谷、典型地质构造、岩溶、岛屿等地貌资源,且有着众多的临近边境的县、市,还有着东北地区独特的冰雪人文环境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从这方面来看,此类县域可以依托天然的旅游资源优势,将人文、民俗、运动、休闲、养生等融为一体共同发展,从而构建新型的、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格局,在旅游兴县、商贸强县上多做文章。

⒋基于循环经济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生态经济,是把经济活动建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实现途径,它可以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是有利于整合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赢”经济,是大多数县域经济应该选择的发展方向。目前,吉林省德惠市采用这种模式后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成为吉林省县域经济推进过程中的一大亮点。也是吉林省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⒌基于地缘经济圈内的县域发展模式。此类县(市、区)分布于长吉两大经济圈范围内和主要县、市交通走廊地带,是各个地区中心县、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天然的地理条件因袭,独特的区位优势、产业承接,使这类县域发挥着东西交通枢纽、省际交流节点的重要作用。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构成了这类县、市融入地缘经济圈的基本要素,从而在这类县域范围内产生了独特的发展形式。例如:发展与核心城市相关配套的产业,借助核心城市的资源、人才以及经济圈范围内的便利条件发展特色园艺农业、度假村、生态农场,或者与核心城市实行错位发展等。

⒍边境县(市、区)经济发展模式。多年来,吉林省中俄、中朝边境地区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但由于历史、自然、周边环境等原因,吉林省边境地区发展水平并不高,群众生活还不富裕。从总体上看,多数边境县(市、区)经济总量不大,经济结构不优,工业化水平不高,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这类县域范围内可以强化文化立县,依托独特的边境边贸人文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特色商贸业以及边境劳务输出等具有边境县市优势的相关产业,形成具有独特边贸特色的县域发展模式。

二、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县域经济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经济总量较小,综合实力偏弱。从吉林省县域经济实际情况来看,整体实力依然薄弱且总量偏小,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这其中既有人才短缺、投入不足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思想不解放、体制和机制不够灵活等更深层次的原因。经济基础薄弱制约了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使吉林省农业经济始终处于发展进程的初级阶段;而综合实力偏弱则决定了吉林省的县域经济难以与大区域经济进行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⒉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优势和特色不突出。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据吉林省统计局统计,2010年经济总量最高县的GDP是最低县的14.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县与最低县相差2.3倍。从整体上看,吉林省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城关镇或少数几个乡镇,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相对落后和封闭的状态[2]。从特色优势产业来看,目前吉林省还没有形成规模,既缺乏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又存在很多发展模式雷同、发展形式相似的地区,因此很难形成具有地区特色优势的竞争力。

⒊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层次较低。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吉林省县域工业水平低仍是限制县域发展的根本症结所在,不仅结构相对单一,而且基础实力也比较薄弱,同时还存在许多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新型服务业不仅数量少,而且没有形成体系以及规模发展趋势。第一产业在产业发展中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仍然比较明显。产业结构转换进程仍然滞后,升级缓慢;第二产业支撑力不够,县域产业结构仍处在低水平状态。

⒋地方财力不足,内生增长能力弱。地方财力不足一直困扰着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从2010年统计数据来看,县域地方级财政收入仅占全省GDP总额的2%,一般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全省的3.4%,仅与2007年全国县域财政收入平均水平相近。而很多地方却因为连年上升的财政支出,始终处于入不敷出的窘境。地方金融支持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内需方面,由于现有县域范围内居民消费一直处于比较疲软的状态,使县域经济增长也因此缺乏动力。

⒌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必需的人才和技术。多年来,我国居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3〕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从吉林省实际情况来看,各种人才多集中于长吉等核心城市,县域受地理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难以吸引人才。人才短缺必然导致科技水平难以提高,再加上县域范围内投资软硬环境相对薄弱,更难以吸引相关的资金和技术。人才要素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吉林省县域经济的持续稳步推进。

三、促进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稳定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定走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第一,大力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要突出抓好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和基地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和带动作用;要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经济合作社和各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获得在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中所产生的利润。第二,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化。科技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要通过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和投入力度,增加现代科技投入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强化组织管理,加快农业生产科技化、信息化的投入和建设。第三,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特色农业之路。特色农业之所以“特”,不仅在于农产品的地域特色,更重要是农产品的“质”要有特色,要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要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选择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和主导产业,走集约化、绿色化、生态化之路。

2.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走工业强县之路。第一,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加快主导产业建设。应确定本地工业区的功能定位,形成能够发挥区位特色、比较优势以及最有效利用区域产业发展资源的特色工业园区,并通过对园区内产业的整合,基础设施的综合配套,管理制度的规范运作,政策措施的优惠扶持等,创造生产要素集聚的条件;还要抓好园区特色产业的培育工作,积极引进一批产业关联性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小,能够支撑经济发展、促进财政增长的大项目,通过整合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配套,增强产业凝聚力和竞争力,将优势产业群做大做强。第二,发展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培育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强调县域差异化、优势化。通过对县域资源的开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本地资源优势中培育特色产业,在特色产业中培育优势品牌,切实抓好本地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资源的重点培养工作,下大力气培养一批支撑力强,带动面广,产业链长,产品竞争力强的特色工业企业。对于县域工业来说,“特”就是地区工业的竞争力,是发展县域工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根本性对策。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要改变以往县域工业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坚持对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要立足本地资源的实际情况,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创造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把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加强科技对工业的投入,促进有限能源资源的节约以及对废弃物的加工再利用,发展循环工业,最终实现经济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要加大对以破坏环境来发展工业的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县域内居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推广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经济。

3.加强县域现代服务业建设。加强体制创新,构建优良的宏观经济环境。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是发展县域现代服务业的首要条件。第一,要坚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的原则,为不同类型经济平等参与县域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条件。第二,要促进服务业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增强对中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完善农村服务网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三,要积极开展各类特色服务业创新试点工作,使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利用政策上的适度优惠弥补民间资本在实力、经验等方面因弱势地位带来的不足,为其发挥机制优势、增强竞争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造条件。第四,改造升级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要通过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拓展服务领域,大幅提升服务业水平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水平。

4.大力促进县域民营企业的发展。第一,发展县域民营经济,必须先转变政府职能,引导和规范民营企业的发展,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要继续深化县域民营经济改革,坚持两个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在企业制度转变上,由传统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第二,应改变仅靠资本要素投入增加拉动产出的现状;加大民营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发展相结合的力度,优化布局结构,提高企业和产业的集中度,通过发挥规模经济的带动作用,建立相关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第三,要加快民营经济体制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用工制度,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从而构建县域民营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机制。吉林省县域民营企业应围绕农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对“三农”的支持作用,并争取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拉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中流砥柱”。

5.加快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第一,建设小城镇要求政府必须积极转变职能,着力引导、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要立足本地“特色”,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支柱产业,立足本地资源和优势来确定本地发展的重点和主导产业;要抓好项目引进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创新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发挥其导向作用和引导功能,吸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建设。第二,推进小城镇建设不仅要扩大城镇化规模,还要引导和促进大部分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以城镇带动农村,最终通过经济的推动力将城镇升级。〔4〕

6.主动招商引资,承接城市产业转移。要引进一些更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面向全国以至全世界进行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要从改善投资环境中创造招商引资的条件;要创新和拓展招商引资的思路和方法,拓宽招商引资的渠道,实现招商引资方式的多元化、信息化。县域要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突出特色,积极主动地吸引核心城市乃至发达省分更多的资金、产业、企业在县域安家落户,顺利承接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7.加大力度开发、开放县域文化资源。吉林省处于东北三省的中心地带,拥有独特的冰雪文化、特色民族风情及边贸往来资源,要充分挖掘和保护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历史内涵,形成具有本地特征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城市文明交融共生的特色文化;要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加强博物馆、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文化惠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到重要地位,将文化产业作为全省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来培育,努力推动吉林省文化产业全面振兴。

[1]王云岫.2010年中国吉林省发展报告[R].2010.(271-272).

[2]吉林省统计局.“十一五”时期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与思考[EB/OL].http: //www.chinacity.org.cn /cshb/cszt/78268.html.中国城市发展网.2011-11-25.

[3]陈党.平等地接受教育:从“法定权利”到“实有权利”[EB/OL].http://lawyer.fabao365.com/4243 /article_28540.2009-02-26.

[4]刘国斌,汤日鹏.吉林省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思考[J].人口学刊,2011,(01).

猜你喜欢
吉林省县域特色
登泰山
特色种植促增收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一带一路”下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潜力研究
难忘的教诲:缅怀原吉林省关工委主任汪洋湖
县域经济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