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乌溪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思路

2013-08-15 00:53涂尚新奚卫红朱子瑞
绿色科技 2013年10期
关键词:流域生态旅游

涂尚新,奚卫红,朱子瑞

(浙江省遂昌县林业局,浙江 遂昌 323300)

1 引言

遂昌县地处钱塘江和瓯江的源头,是全省“绿色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县生态建设全面加强,以休闲旅游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快速兴起,实现跨越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成熟。

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基本指向,以保护自然生态为根本前提,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要抓手,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生态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不断增进生态文明观念,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生态、生产、生活联动提高的新路,成为遂昌在全国率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域。发挥流域自然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绿色加工等,打造以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观为依托,休闲、运动、观光等有机融合的休闲度假天堂,成为遂昌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新兴区域。

2 基本原则

2.1 生态优化和生活改善联动

从流域“水系源头区域”和“经济后发区域”的双重属性出发,必须在发展中联动推进生态优化和生活改善。把生态优化作为流域发展的根本前提,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推进实施一批环境基础设施工程,推广应用若干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为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撑。把生活改善作为流域发展的根本指向,大力发展以休闲旅游为龙头的生态经济,推进人口内聚外迁,加快库区下山脱贫进度,为生态保护提供长远保障,实现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目标。

2.2 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驱动

从流域的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出发,必须在发展中把休闲旅游置于主导地位,坚持“高端定位、品质开发”,聚力发展休闲度假、温泉养生、水上运动、峡谷观光等核心产品,使之成为流域经济长远发展的支柱。发挥休闲旅游的“提携效应”,联动开发生态农业,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模式,着力扩大绿色农产品生产,进而形成主导特色鲜明、整体优势突出、生态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架构,引领流域经济加速崛起,在科学发展中促进生态保护。

2.3 优势资源与强势资本互动

从流域发展基础薄弱,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匮乏,但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富集,市场空间极度广阔的现实状况出发,必须在发展中确立“资源对接资本”的基本取向。依托特色资源构筑合作平台,通过接轨发达地区,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主动参与更大范围的区域分工,实现自身优势资源与市场强势资本的高效对接,为流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要树立“积累区域财富”的基本理念,通过设置准入门槛、加强规划引导,实现资源高效开发、永续利用,为流域发展保持不竭源泉。

2.4 重大项目和重点区域带动

从经济后发区域的一般经验出发,必须把实施重大项目、开发重点区域作为流域发展的重要路径。要坚持重大项目优先、重点区域优先,进一步突出其带动和示范作用。强化重大项目带动,着力生成、引进、实施一批效益显著、环境友好、关联性强、带动面广的发展项目,高端开发、品质经营优势资源,增进流域经济活力和后劲。聚力重点区域开发,加快主要景区(点)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开发水平,带动流域经济整体优化和协同发展。

3 主要目标

3.1 生态环境

出境水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其他区域达到相关要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4.5%以上,林木绿化率稳定在85.3%以上,森林活木蓄积量达512.1万m3以上,公益林达到105.59万亩;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3%和90%,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分别达到50%和90%。以休闲旅游、生态农业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旅游总收入突破35亿元,旅游总人数突破800万人次,建成国家5A级休闲旅游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基本实现流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

3.2 生态经济

旅游总收入突破10亿元,旅游总人数突破250万人次,建成长三角一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实现农业总产值6.24亿元以上,农业“三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比重达50%以上,生态效益型农业基本确立;绿色加工业产值达1.5亿元。

4 加快林业产业建设

4.1 油茶

发挥湖山、金竹区块“遂昌油库”优势,推进油茶山改造,重点发展精制茶油和茶饼综合利用,加强油茶品牌建设,提高油茶附加值。

4.2 水干果

依托湖山“浙江省板栗之乡”的品牌,以湖山、金竹等乡镇为重点,引导板栗等水干果种植,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4.3 毛竹

加快建设特色林竹基地,发展林竹加工企业,延伸木、笋、竹产业链,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好王村口区块的竹林资源培育,实现竹林经营从粗放经营向分类经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全面提高竹林管理水平。做好笋、竹产品的加工利用和市场营销,实现笋竹加工利用从低水平向较高水平跨越。改造高能耗、低档次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发不同性能和用途的竹炭、竹醋液产品系列,建立竹炭产业集聚区,大力开发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

4.4 其他经济林

积极开发优良乡土树种,利用山地立体气候,发展兰花、瑞香、东方百合等名贵花卉以及树桩盆景、微型盆景、树根雕等,为林业建设和城市绿化提供优质种苗。依托蔡源厚朴基地,组织制定《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GAP)规范标准,建立GAP生产基地,发展原料药生产。

4.5 景观林

实施乌溪江干流两侧山地森林植被改造、滩林湿地保护,通过林相改造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改变目前乌溪江干流两侧林相单一、植被覆盖率低、森林植物景观效果较差的问题,建设乌溪江干流彩色生态景观带,使之成为“浙江绿谷”的标志性品牌。

4.6 生态公益林

以改善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提高生态功能为目的,采取封、育、造、补相结合的营林措施,改善林分结构,逐步扩大阔叶树比例,形成物种多样的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结构,提高生态公益林的整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对低效生态公益林,特别是交通干线、水库周边的生态公益林,通过人工补植乡土阔叶树,形成针阔混成林,改变单一林相,提高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

5 政策机制与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浓厚氛围

把乌溪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作为推进“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建设的工作重点,列入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充分运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向国内外宣传乌溪江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使之成为遂昌产业发展和招商选资的新亮点。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环保法制宣传和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参与生态经济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乌溪江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的良好氛围。

5.2 加大规划协调

进一步突出本规划在乌溪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在本规划基础上,加快有关乡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及相关分支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形成调控流域保护与发展的完备规划体系。实施过程中的局部规划调整,必须经过充分论证,才能对原规划作出必要的完善和调整。

5.3 创新体制机制

加大对资源保护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解决因保护森林、水资源而造成的财政减收,提高财政转移额度,推进当地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通过水电、旅游、矿山等生态效益直接受益单位,多种渠道筹集补偿资金,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加大流域统筹发展力度,建立“异地开发生态补偿试验区”,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保障措施,以异地发展所取得的利税返回形式支持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探索“造血型”的生态补偿机制,使资源保护区的受补偿者充分发挥其发展经济的潜能,形成造血机能与自我发展机制。

5.4 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技术创新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强化科技攻关,突破重点工程建设技术瓶颈;加速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标准、质量和专利工作,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5.5 拓展融资渠道

采取政府、集体、个人以及引进外资等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方式筹集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生态环保资金,用于重点工程建设。对于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纳外埠、外资、民营等社会资金。对于社会及生态效益明显的项目,采用政府、部门、集体、个人及外资相结合的办法,广辟资金渠道,保证生态建设的顺利开展。采取优惠的投资导向政策,大力引进县外资金,鼓励投资重大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生态旅游和景观房产开发项目等。

[1]楼土明.自然生态保护区发展策略及实施措施[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

[2]郑明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措施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12(7).

猜你喜欢
流域生态旅游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旅游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生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