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原因探究

2013-08-15 00:54孙敬敬
科技视界 2013年1期
关键词:佛教交流文化

孙敬敬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上海200234)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印度, 是古印度的社会生活、国家法制和风尚习俗的反映。由于中印两国相距遥远,中间远隔重山,所以秦汉之前中国与印度交流很少。 所以,在此之前,佛教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完全陌生的文明。尽管佛教与中国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佛教却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成功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据调查,佛教是随着西域商人的到来而传入中国的。 最早的佛教只是所谓胡人的一种信仰,但随着交流的一步步扩大,一些佛教僧人开始有意识地到中国传教。 在他们的努力下,佛教在中国慢慢被接受。然而一种文化的传播,除了其自身因素外,也与其他诸如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1 佛教在中国传播前中国的社会政治条件

政治环境对异域思想文化的传播有着很大的影响,它能够凭借其政策法令等促进或者阻碍该文化的传播,还可以运用其掌握的权力及所主导的意识形态对内容的选择,传播过程和传播者进行控制,进而影响思想的流传和发展。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秦末陈胜、武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专制统治,随后建立以刘邦为首的汉朝,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和短暂的兴旺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小农经济开始不断瓦解,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富者天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悬殊状况的出现,社会矛盾逐渐加大。 东汉时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激烈,封建大地主所有制极速发展,豪强地主在政治上拥有越来越大的权力。 尤其是东汉后期,皇戚与宦官独断专权,对劳动人民残酷压榨,政治十分腐败,当时的百姓和统治阶级都惶惶不可终日。 农民颠沛流离,无所依靠, 死后只能暴尸荒野。 这些生活上的困苦都为佛教的 “无生”、“无我”、“因果报应”、“死后安乐”等说教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恶劣的社会政治状况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方面,广大的贫苦人民想通过宗教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另一方面,统治者也希望通过宗教来笼络人心,从而巩固其统治地位。 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之后,大量的佛教典籍被翻译成汉文,逐步施展了它的力量,佛教也被广泛地传播开来。

2 佛教在中国传播前中国的对外经济状况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因种种原因没有达到其政治目的,但却使汉朝获得了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开启了汉朝与这些地区的联系。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 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陆上的交流促进了海上航路的发展。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即从合浦始发后经过徐闻过海,沿着海南岛西海岸过东京湾到越南驶向金瓯角的航线。 据史书记载,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统一岭南后,环北部湾沿岸就和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发生了贸易往来,形成了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更往西延伸到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 环北部湾沿岸,成为中国古代最早开展海洋贸易的地区。 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的同时,环北部湾沿岸与国内的中原和西南地区也建立了密切的贸易联系, 由于国际国内贸易的繁荣,环北部湾沿岸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和汉王朝在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北部湾沿岸的对外贸易,也使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罗马文明第一次实现了沟通和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到公元前后交替之际印度佛教从陆路和海路传到了中国内地。文明的接触总是从商业交流开始,文化交流为止,这也是不同文明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性的规律。商业的发展体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得益于此,汉武帝才得以在陆上和海上让都采取进取的政策。在陆路方面,打通了中西方的交通,密切了西域及至更远地区与中国内地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在海路方面,开辟中印海上航道,与海上通道国家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 总之,汉时东西方经济交往的加强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 哲学的发展需要佛教的介入来完善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文化繁荣兴盛,哲学思想方面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都纷纷想扩大自己的影响。 但是在秦始皇武力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使当时的思想和文化受到了严重摧残。 汉代在立国时以法家之法,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文景时期,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而汉武帝之后,统治者又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儒教从而得到了复兴。但是在此期间,黄老道术和道教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爆发黄巾军大起义。 起义被镇压后,道教地位逐渐衰落。据史书记载,东汉王朝在黄巾军起义后下令停止道教的活动,但对佛教则给予优惠政策,这就说明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对佛教的亲睐。 这就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就是把异域文化意识形态输入到本土的过程,既是对其本身文化的考验又是对本土文化的破坏和颠覆。 佛教传入中国并没有采取强制改革的极端形式,而是发生在较为平和的环境之中,它运用自身所有的思想理论上的优势,与中国传统的各家学说融为一体,取长补短,为其在中国的流布和传播找到了主客体两方面的因素。两汉时期儒家思想的传播,以及后来的老子哲学,都为佛教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4 结语

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就与中华文化有许多相通和相关的地方,所以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哲学的一部分,并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佛教的传播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认识到这些,对我们正确对待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研究其深远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1]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寇学敏.翻译的发展与佛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M].俄罗斯文艺,2005(3).

[3]王公伟.神异与中国早期佛教的传播[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6):53-56.

[4]戴继诚.浅析中国佛教的传播方式与特点[J].佛学研究,2008(4):13-18.

[5]张晓华.公元前后的国内环境对佛教传播中国的影响[J].松辽学刊,2000(12):1-4.

[6]汪勇.佛教与宗教传播[J].中国校外教育,2012(6):141-142.

猜你喜欢
佛教交流文化
如此交流,太暖!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年味里的“虎文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佛教艺术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
“交流”等5幅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