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质语言观到功能主义主流谈歌曲翻译

2013-08-15 00:54
科技视界 2013年1期
关键词:功能主义交际语言

陶 倩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国重庆404120)

0 引言

当《友谊地久天长》、《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哆来咪》、《送别》等耳熟能详的外国歌曲在耳边响起时,可曾想过,如果这些经典名曲没有经过译者的处理,直接是英文或者俄文的原版,它们在中国的流传还会一经风靡便经久不衰吗? 翻译外国诗歌要用恰当的诗歌语言,把诗中“难写之景”和“不尽之意”表达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何况一首好诗离不开声韵之美,总是有“随语成韵,随韵成趣”的特点,译诗要保持原诗的声韵之美,就更不容易了。至于翻译歌曲的歌词,则既要符合原诗的韵律,又要配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可谓难上加难。 那么,歌曲到底可不可译,又应如何译,便成了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1 从诗歌谈到歌曲的可译性——同质语言观

诗歌,诗歌,既是诗,又是歌。 在古代,诗和歌本为一体,例如古希腊诗人萨福,阿纳克瑞翁,品达的抒情诗都是伴乐而歌,抚琴而唱;中国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是合拍入律的歌词。 例如:

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颖颖赤蔷薇,啊, 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首夏发初苞, 它在六月里初开;

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恻恻清商曲, 啊,我的爱人像支乐曲,

Tha’s sweetly play’d in tune.渺音何远眺。 它美妙地演奏起来。

As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子美谅夭绍,你那么漂亮,美丽的姑娘,

So deep in Luve am I;幽情中自恃。我爱你是那么深切;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沧海会流枯,我会一直爱你,亲爱的,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相爱无绝期。一直到四海枯竭。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沧海会流枯,一直到四海枯竭,亲爱的,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顽石烂炎熹。到太阳把岩石烧化;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微命属如缕,我会一直爱你,亲爱的,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相爱无绝期。只要生命之流不绝。

And fare thee wheel, my only Luve,掺祛别予美,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

And fare thee well, a while!离隔在须臾。让我和你小别片刻;

And I will come again, my Luve,阿阳早日归,我会回来的的,亲爱的,

Tho’ it were ten thousand mile!万里莫踟蹰!即使我们万里相隔。

这是苏格兰农民诗人彭斯的一首名作A Red, Red Rose, 苏曼殊用五言古诗体和袁可嘉用白话格律诗体翻译出来的作品都可算是佳作,他们将词义和韵律巧妙地结合起来,对于原作的意境、情趣、色彩、韵味有着深切地掌握。诗是一种思辨性较强的视觉艺术、想象艺术,主要供人阅读,读者必须通过咀嚼思索来领略诗的美。

从语言学入手来探讨有关翻译的问题,首先认清翻译是一种语言现象。 1945 年,美国的E.A.奈达第一个把语言学和翻译结合起来,他认为各种语言具有同等表达力, 语言之间可以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 “人类语言”具有共性。 任何一种人类语言都有其语音系统、文学符号系统,也都有表达系统(包括词法、句法,以及高于句子的语段表达法)。这些要素,任何语言都具备。 不仅如此,这些要素还以一种相依相亲(如语言与文字)、相辅相成(如文字与表达)的方式,构成一个有条有理、有层有级的“内部配置系统的存在实体”。 语言的这种“实体机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结构”。这些语言要素、系统、结构都存在于人类的任何一个语种中,无一例外。语言的“存在”(或“实体机制”)表现为结构时,还具有共同的层级性。 语言结构的层级性呈五级递增式或递降式:第一层级:句子;第二层级:分句;第三层级:词组;第四层级:语词;第五层级:语素。这是人类语言结构共性的“物质属性”。五洲四海的语言都可以从语素一级一级向上扩展到句子,也都可以从句子一级一级向下析出至语素。从这一物质属性出发,就衍生出语言的“非物质属性”,那就是:由系统的结构含蕴并传达意义,从而行使社会交际功能。人类语言能凭借系统和结构,传情达意,履行社会交际的职能。正因为语言的共通性与艺术的可意会性,歌曲翻译才具有可译性。 不可能人人都成语言学家,通晓世界各地任何一种语言。有朝一日,全世界绝大部分都使用同一种语言了, 那么歌曲翻译(以及任何翻译)就自然而然退出舞台,但在此之前,只要还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只要人们还需要歌曲,歌曲翻译就永远有生存的必要。

2 歌曲翻译的方法——翻译实践中的功能主义主流

我们传统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假定文本是一次性完成的,读者要做的事是尽可能清空大脑中的一切念头,一步一步,通过各种训诂语文技术,超越时空限制,接近远作者。美国音乐剧《窈窕淑女》中有一首插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The rain in Spain stays mainly in the plain! 在西班牙的雨总下在平原!

Now once a-gain, where does it rain?再说一遍,哪里下雨?

On the plain! On the plain!在平原! 在平原!

And where’s that sog-gy plain?这平原在哪里?

In Spain! In Spain!西班牙! 西班牙!

The rain in Spain stays main-ly in the plain!这西班牙的雨总下在平原!

这首歌是锡金斯教授针对埃丽莎咬不准[ei]这一音素,特地为她编的。 rain, Spain, stays, mainly, plain 这5 个词都含有[ei]元素。 有人将其译成上述汉语后,发音与原音截然不同了,原剧情节中必须起到的纠正语言的功能已荡然无存了。 这样的译文便毫无意义。

于是,与传统翻译观相对的,出现了功能主义实践翻译。所谓功能主义主流,是指当代西方翻译实践基本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忠实论的束缚,在功能及文本细分基础上提出的,读者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相应的多元化标准。功能主义翻译家认为翻译实践不独是一种文人雅士的技艺和语言文化、语码转化,而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和传统,自然就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也形成了彼此间的文化差异。 要把这些存在着文化差异的信息通过本国语言翻译过来,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本国的读者、听众或观众,并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望文生义有时是不行的, 但功能主义主流翻译就可达到这点要求。 例如: 圣诞歌曲Silent Night 照字面看很容易译成《宁静的夜》,但是对美国节日有所了解的读者都知道Silent Night 指圣诞节前夜,人们已习惯称为之“平安夜”,歌名也应译为《平安夜》。 又如Beat it 这首歌曲,有人将其翻作《揍它》,而实际上beat it 为美国俚语,意思是(为了避祸或避开某种不愉快的事情)“走开”,“跑掉”。

“走开”总不意味着胆怯,有时候它是“理智”、“勇气”、“刚强”的同义词。 因此,功能主义翻译实践认为,翻译必须把文本视为交际活动,而不是一串定型的文字与结构。 翻译应该研究语言的使用,而不是把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系统。 交际是人类语言最重要的功能。 翻译不仅仅是形式风格因素的转换,更应该强调翻译的社会功能及读者、受众、消费者的需求。依据功能、文本不同采之以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标准,成为译界共识。 翻译应淡化“忠实”的意识形态色彩,赋予译者依翻译目的和文本不同以最大信息载量权,直译、意译、阐译、译写、改译。 翻译本质就是创造性和想象力。

3 结论

歌曲翻译的艺术性质决定了它属于一种艺术创造性劳动,属于一种(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的艺术。语言并不只是单纯的工具,它蕴涵着思想、感情和情绪,这恰恰是歌曲作品打动受众、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当我们拿起一首准备着手翻译的歌曲,绝不能单纯地只从语言转换的视角去考虑,而必须结合音乐作整体的考虑,把歌曲作品看作是一个动态的综合体。 中国迈入新世纪,对外交往更加扩大,更加频繁,更加密切。最贴近生活,最能沟通思想,最能拨动情感的歌曲是增进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的桥梁,中国需要翻译歌曲,中国的歌曲翻译任重而道远!

[1]丁容容.英语歌名的翻译技巧[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0,4:48-51.

[2]黄杲炘.从柔巴依到坎特伯雷——英语诗汉译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4]刘宓庆.刘宓庆翻译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5]刘云虹.可译与等值[J].上海科技翻译,1998,3:1-3.

[6]穆乐.翻译实践中的功能主义主流与歌词翻译[J].运城学院学报,2005,23(1):103-104.

[7]薛范.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8]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9]张志强.英文歌词的翻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24(2):85-87.

猜你喜欢
功能主义交际语言
情景交际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忠诚原则”的复调倾向——兼论功能主义语用学传统的衰弱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美国功能主义传播观的继承与失去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