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则病案想到的
——谈谈对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和方证辨证的临证思考

2013-08-15 00:44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2期
关键词:脓血方证厥阴

王 健

(山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太原030024)

由一则病案想到的
——谈谈对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和方证辨证的临证思考

王 健

(山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太原030024)

脏腑辨证;六经辨证;方证对应;辨证思路

在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中,脏腑辨证、六经辨证、方证对应等多种辨证方法并存,皆发挥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由于受到病种、患者个体差异、学术流派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疾病的治疗亦各有不同。本文试图运用上述不同的辨证方法,或从病机入手,或从病症入手,或从方证入手,通过对病案的解析,旨在给出更加贴近于临床实际的诊疗思路,使学习者知常达变,举一反三。

1 病案举隅

李某,女,42岁,2012年4月7日初诊。间断脓血便半年,加重1周。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脓血便,伴腹痛,于当地医院行结肠镜检查,诊断为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复发型、中度,直肠、乙状结肠,活动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缓解,此后症状时轻时重,近1周症状加重,为系统治疗来我院就诊。刻下症见:大便呈脓血便,白多赤少,日行5~6次,粘液多,伴腹痛,腹胀,里急后重,偶有肠鸣,排便不畅,纳食一般,晨起口苦、口干。舌质暗红,舌苔黄,根厚腻,脉沉弦细。证属湿热蕴结,治以清肠化湿、凉血止痢为法,方用自拟清肠化湿汤治疗。处方:广木香10g,黄连6g,黄芩10g,秦皮10g,生地榆30g,马齿苋30g,苦参15g,白及15g,生薏仁30g,败酱草30g,当归l2g,白芍12g,甘草6g,生姜3片。6剂,水煎服。并嘱中药保留灌肠,药用枯矾、黄连、白头翁、三七粉 (分冲)、青黛各等份,煎水150ml,待温后保留灌肠,每晚睡前1次,20天1疗程。

2012年4月14日二诊:大便日行2~3次,脓血消失,仍有粘液,腹痛、腹胀减,舌质暗红,中根部苔白厚,脉沉。继用前法,上方加椿根白皮10g,苍术10g。6剂,水煎服。

2012年4月21日三诊:大便日行1~2次,无脓血及粘液,纳食及精神好,舌质暗,苔白根稍厚,脉沉。继用上方6剂,水煎服。

2012年4月21日四诊:目前一般情况好,纳可,大便无脓血,舌质暗,苔白偏厚,脉沉。继用上方10剂,药后无不适,停药。

2 临证思考

本案为临床常见病。对本案的辨证论治,我们可以做如下假设。其一可用脏腑辨证。肠腑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型,病因有外感、内伤两方面。外感湿邪,郁而化热,留滞肠道,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皆可产生湿热,湿热之邪内蕴大肠,或肠道自身功能失调,水湿内停化热而成肠腑湿热证,故湿热阻滞气机是其基本病机。在治疗上,不仅需要清肠化湿之品,而且需佐以行气之品。用广木香、黄连取香连丸之义,理气化湿兼清热;黄芩、秦皮、苦参清热燥湿,又以生地榆、马齿苋、败酱草、生苡仁增强清肠化湿之力;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白芍配当归调和营血,配甘草缓急止痛,兼能敛阴,以防湿热伤阴。

本病还可以用六经辨证。运用六经辨证理论分经论治痢疾,主要是分析症状,确定六经病位。患者病久,脉象沉而不浮,病变不当在三阳,应在三阴。清朝柯韵伯编著的 《伤寒来苏集》云:“三阴俱有下利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是脏有寒也;自利渴者属少阴,以下焦虚寒,津液不升,故引水自救也;惟厥阴下利属于热。以厥阴主肝而司相火,肝旺而气上撞心,火郁则热利下重,湿热秽气奔迫广肠,魄门重滞而难出。《内经》云:“‘暴注下迫’者是矣。脉沉为在里,弦为肝脉,是木郁之征也。渴欲饮水,厥阴病则消渴也。”故该患者属于厥阴病下利。《伤寒论》371条云:“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3条云:“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提示了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热利的主方。清代医家程郊倩从白头翁方证出现在厥阴病篇立论:“下重者,厥阴经邪热下入于大肠之间,肝性急速,邪热盛则气滞壅塞。”认为白头翁方证是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气滞壅塞而下重,邪在肝,病在肠。故该患者可用白头翁汤加味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止利。

此案还可用方证对应思维辨证。本案用方证对应的思维较容易辨证为白头翁汤证。白头翁汤方证的病因为湿热。湿热内壅,下迫大肠,气滞壅塞,秽浊郁滞,欲下不得,故大便呈脓血便,伴腹痛,腹胀,里急后重,排便不畅。原文云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热利”二字说明白头翁汤所治下利的病邪性质属热邪。“下重”即肛门有下坠感,或下利不畅、滞涩难出、里急后重,与湿邪致病特点一致。尤在泾 《伤寒贯珠集》说:“伤寒热邪入里,因而作利者,谓热利下重,即后重,热邪下注,虽利而不得出也。白头翁苦辛除邪气,黄连、黄柏、秦皮,苦以坚之,寒以清之,涩以收之也。”柯韵伯又有 “热利下重,乃湿热之秽气郁遏广肠”,柯氏明言“湿热”,更加明确了白头翁汤主治之下利属实热之证。

清朝吕震编著的 《伤寒寻源》云:“按此方寒以胜热,苦以坚阴,用治热利下重,欲饮水者。盖下重则热邪奔迫,欲饮水则津液为热所伤矣,或通或涩,皆所不宜,但清其热而利自止。”方中白头翁清热凉血解毒,善治热毒血痢;黄连清肝火,入肠胃,清热燥湿止利;黄柏走下焦,泻火燥湿;秦皮清肝热,止热痢。四药合用,大苦大寒,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得湿热毒邪尽解,则血利下重得愈。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面对同一患者,同一种疾病,当我们有意去用脏腑辨证和六经辨证、方证对应方法独立辨证时,我们会得到不同的证,并且相应的治法方药也是不一样的。中医临床实际,往往超出教科书的常规框架,从各种角度入手,用各种方药施治,只要不偏离“病机之靶心”,都是正确的。明白几种辨证治疗方法的不同,择善而从,对提高临床疗效是大有裨益的。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2.112

:1672-2779(2013)-22-0146-01

吴义红

2013-09-10)

猜你喜欢
脓血方证厥阴
范恒从湿热伤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基于胡希恕教授下利治验探溃疡性结肠炎六经方证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脓毒症的效果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影响
厥阴病篇再论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尿脓血症早期干预4例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注射液改善重症脓血症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效果观察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方证辨证”思想探讨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