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的个性化教学刍议

2013-08-15 00:46邢建勇
肇庆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教师

邢建勇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个性化教学是指在传授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它强调的重点是教师个性化的“教”与学生个性化的“学”。个性化教学应该是充满魅力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并发掘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创造力形成和发展。个性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就教学论而言,这是一种充满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学理念。本文中的“个性化教学”只侧重于教师“教”的方面,也可称为“教学个性化”。

一、中国教育个性化教学的源流

在人类的教育实践史上,个性化教学一直在实践并受到重视。我国的教育教学源于孔子,他所创办的私学,是春秋时期规模大时间长、组织完备、内容丰富的平民化学校。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充满了个性教学的精神,特别是他创立的问答探讨式教学,设问提问学生、激励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思考思想的能力。这种“如切如磋”式的教学,既陶冶性情,又启迪智慧,可以说开了个性化教学的先河,即为中国教育的个性化教学之源。《学记》中“大道不器”、“大时不齐”、“教学相长”、“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教学论思想[1],从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主体、教学方法诸方面突出强调个性化教学的理念,于当世的教育教学仍具有启发意义。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历时久远,影响深远。从授学修身、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兼教学与科研于一身,书院具有大学的性质。她积淀而成的书院精神——人格塑造、人文传播、学术思辨、自由和创新精神、“讲会”教学方法等,构成了宝贵的教育财富。书院的教学以“讲会”为主要形式,辅以“会讲”(即朱熹的“会友讲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没有相对统一的程序和固定的模式,不同学派的教师均可主讲或会讲,明了主题,阐述观点,然后“问难扬榷,有奇共赏,有疑共析”[2]111。这种师生自由发表见解,自由思辨,诘疑争鸣,互动交流的教学,深化了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气氛,开拓了学术视野,激发了自主意识,不仅体现教学民主的思想,而且寓涵着浓郁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大学的最初意义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学问的行会组织。古希腊的柏拉图自己在雅典建立的学园里,与学生平等自由地对话和研讨,以开启智慧的思想和辩难的风格影响学生。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认为,教师并不是学生的教导者,而是知识的助产士,老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平等对话自由研讨的学习氛围和模式,充分体现了古希腊的自由精神和个性意识。大学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它的使命就是传播人类先进的文明,播撒人类普遍道义和科学真理的种子。自19世纪初威廉·冯·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奠定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原则,自由独立、科学创新之精神,已经成为大学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准则。大学的教学目的是塑造灵魂高尚、人格完善、追求新知与真理、富有自由与创造精神的个人,探究真正的学术。要达到这一目的,学术自由与个性化教学是必然的途径,个性化教学真正体现着大学自由、科学创新之精神。当年蔡元培主持北大,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兼容并包,在学术自由、思想自由、教学自由的原则下,“囊括大典、网罗众家”。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一大批学问大师于一校,这些人政治态度上虽有先进与保守之别,但他们的学问堪为人师,正是这些学问大师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学,赢得了“教为楷模”、“学为人师”的美誉,铸就了中国现代大学教学的辉煌。可以说,北大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尊重学术自由、容纳教学个性、展示教学风格的新风,是现代中国大学个性化教学的典范。

二、个性化教学面临的客观环境

在当前的教育语境中,个性化教学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又面临尴尬的处境和挑战。实施个性化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有:首先是制度文化惯性的阻力。我们的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群”文化、“圆”文化,“中和”为其美,它强调的是群体和中庸,任何的标新立异和异质都必然与其本质发生冲突。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已形成了规范的主流模式,而且被体制化。而个性化教学与固定的、规范的教学截然不同,甚至是对体制化下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背叛,这在文化层面上已经犯规,个性教学遇到文化惯性的阻力或者发难是肯定的。其次是个性化教学与当下还相当盛行的应试教育严重背离,在应试教育和分数定优劣占主流地位的教育语境中,个性化教学步履维艰。应试教育是一种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定优劣的教育,在多年的运作中,已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和程序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以考试判断价值,凡所考都有价值,不考的没有价值;成绩好的具有价值,成绩不好的没有价值甚至是次品、劣品。教学方法上以满堂灌、死记硬背,解题训练、题海会战为主。教学内容偏重智力教育,排斥非智力因素;偏重知识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成绩评判以工具性的标准化答案为准则。这是一种极不人性和反科学的教育,它的弊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大学教学虽没有高考和升学率的巨大压力,应试教育相对弱化,但受应试教育模式、程序、评判标准上的工具主义,特别是分数主义的影响还是相当严重。同时,我们的学生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一方面在思维方式、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等层面又不同程度地带着应试教育的印记。当下,应试教育的弊端虽被人们所认识,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直至中央都作了不少努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推行了不少年头,但仍然是收效甚微。相反,应试教育就像“不倒翁”一样打而不倒。这一的事实的个中原因值得深思。可以预见,只要产生应试教育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不改变,个性化教学将充满着艰辛。再次,个性化教学还遇到了近几年高校教学管理中流行的程序化、数字化、规范化以及各类量化指标、评估标准等管理模式的挑战。在以表格数字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下,实施个性化教学需要教师不能泯灭的教学良知和“走自己的路,成为你自己”的勇气。

三、个性化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众所周知,我们的学校教育,比较重视书本知识、考试和分数,忽视个性精神、人文情怀的发展和培育。特别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统一调度下,教育教学逐渐演变为单一的应试教育,形成过度强调集中统一、规范程序、应试训练的主流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中,陈旧而单一、僵化而教条的教学模式充斥着课堂,“考试主义”大行其道,“学历主义”盛行泛滥,教学极端功利化。教师的教学激情和个性受到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受到压抑。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多,学科划分越来越细,时代发展要求教育呈现最佳效果;另一方面,教育的现实是教师被动教,学生被动学,教育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教与学严重程序化。教师在大纲、教材、程序、评价标准等各种教学要求规范下,教学千人一面,教学个性受到束缚限制。这是当下我国教育教学的普遍情状。这种现状与建立创新性国家、培植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严重相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不相适应。针对这种现状,国家先后提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等教育思想,1999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理念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定型。作为素质教育的配套措施,在新世纪初,教育部修订并颁布了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程标准”对教材和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课堂教学应体现在生活中、自然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2]2。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15。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总之,教学要展现教学个性,激发学生求知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爱美的情趣、健康的个性、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人文情怀,成为追求真理,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善合作、会沟通的复合型人才为目的。这些教育理念与要求,体现着十分丰富的个性化教学的精神内涵。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才素质,而人才素质取决于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检验标准最终是培养出什么质素的人,人才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个性。今天,“创造性正在成为一个国家真正的资源和不竭的财富,在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时代,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培养人的创造性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它将彻底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矫治学历主义的弊端,最终体现为具体教学过程的改变”[4]。教育教学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必须进行改革。重视人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共同主题,比如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改的第四次报告中,就明确地把“重视个性的原则”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不少教育家认为个性的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个性化教学强调和突出的是教与学中人的主体性作用,有利于促进人的个性发展。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个性化教学必将会日益彰显出效果与价值。

四、教师个性化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就教师而言,个性化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学识、才华、智性、人格、气质、教艺等综合素质在教学活动中的生动反映和自然展现,它可以淋漓尽致地释放教师学识学术能量、显现人格和教学魅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个性发展、人文情怀形成,激发学生创造力,拓展思维空间的有效显性教学手段。一个成熟而优秀的教师必定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具有教学个性的教师的教学必然是个性化的教学。一般而言,个性化教学具有明朗清晰的教学目的,即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教学感染和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潜能,产生知识崇拜意识,在自然的状态下实现自我完善。这种教学目的的显著特征是不刻意而为之,完全是在教学过程中被学生自然认同而实现,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智慧。在教学方式方法和环节程序上,不墨守成规,不拘一格,以生为本,灵活多样,法不定法。是一种较少固定程式的动态的教学,讲“神”不讲“形”是其主要特征,充分体现个性化特点。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有较深层次的体悟,在结合学科基础和学科前沿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和“自我化”,使教学内容“活”起来。就文科教学而言,内容传授呈放射状,围绕要点放得开,收得拢,信息容量较大。个性化教学能设置一种很好的“教学场”,即教学的特定心理环境和氛围。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主体而言,首先,必须探究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形成教学个性。从教学能力上考察,个性化教学是教师在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教学能力。这种能力因人而异,有强有弱,有特殊和一般。教学实际中存在两种教学能力,即一般教学能力和特殊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是对教师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所有从事教学的人员都应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一种带共性特征的能力。而特殊教学能力是在一般教学能力基础上的升华,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效果性的鲜明教学个性,它是教师学识、风范、教艺等综合因素的结晶。一个有事业心和教学良知的教师,不会停留在一般教学能力的上,而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具备特殊教学能力。其次,教学个性化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性、学术性和人文性。创新性是指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教学的指南,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进行大胆探索,开拓创新。教学中的“新”就是个性,就是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因而具有教学审美的价值。学术性是指具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不懈探索的精神进行学术研究,追踪学科前沿,以科研促进教学,形成探究性教学特色,使教学具有前瞻性和学理性,闪耀着学术理性的光芒。人文性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始终秉持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让自由精神、独立思想、生命意识、人文情怀、创新发展等人文因子渗透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对已知的生存经验及潜在的未来生存作自觉感悟与思考,用人类的普遍价值引导学生精神成人。学校特别是大学是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是学生精神成人的催生素和加油站。其功能不仅仅是培养专门人才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更在于塑造人,培养健全人格、独立意志和创造能力。大学教师应以人文教育为己任,自觉抵御社会主流话语中弥漫着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成为人文教育的楷模。再次,教师必须要消除个性化教学的误区,正确理解和把握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中的“个性”必须是健康的、充满教学智慧与活力的个性,教师个性化教学绝不意味着教学过程中的随心所欲,信马无疆,不受约束。如前所说,个性化教学是一个成熟教师综合素质在教学中的自然反映,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能力,是一种科学而严谨充满智慧理性和个性魅力的教学。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认同个性化教学,喜欢具有个性魅力的教师。可以如是说,一所成功的学校,在于它的办学个性,更在于它的教师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学。

[1]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67-68.

[2] 胡青.书院的社会功能及其文化特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4] 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350-351.

猜你喜欢
个性化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同桌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