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有效路径

2013-08-15 00:47曲贵卿马广平张海涛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吉林省文化遗产协同

曲贵卿,马广平,张海涛

(通化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一、协同创新战略的提出

2011年原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围绕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高瞻远瞩地指出,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定位与方向进行了精辟阐释。他特别强调,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可见,“协同创新”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在教育部“2011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面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等四个核心领域构建协同创新模式。目前,高校正兴起建设的创新协同中心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主,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的投入还相对较弱。以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程度来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的创新协同是各校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吉林省各高校也开始顺势而为,抓抢机遇,积极推进高校创新协同战略。在高校实施创新协同战略过程中,依据吉林省的地域文化特点,应该着力推动文化领域的创新协同模式建设,面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整合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推动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以及境外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等开展协同研究,构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

二、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中部,为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活动区域,长白山位于吉林省境内,自古在这里生活着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以狩猎、捕鱼、采集为主,自清末移民和建国后少数民族定居政策的实施,使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发生了转变,形成了多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的局面,再加上我省独特的地理地貌、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古朴的民族风情及深厚的人文内涵造就了不计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以长白山文化、关东文化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群。到今天以活态形式传承的民间医药、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美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着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基因。但是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工作起步晚,工作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国家政策的号召和指导下,吉林省全面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拯救和保护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许多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挖掘与抢救,体现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在我省各地又展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07年4月25日,吉林省文化厅颁布了吉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了9大类7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6月5日,吉林省文化厅颁布了吉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了11大类10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7月,吉林省文化厅颁布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共9大类104项。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我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达到284项。截止2011年,吉林省有1项(朝鲜族农乐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26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以上工作可以看到,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我省各级政府机构虽然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这些机构一般都设在各级基层文化局,非遗保护工作只是其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没有专门的针对性,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度远远不足。这些机构里的专业人员数量少,分布不均衡以及人员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等因素,对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存在延误、遗漏、误报等情况,保护工作开展不够顺畅。比如,个别地方的文化机构挖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的项目传承时间短,不够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但是也充数上报,为了达标甚至弄虚作假,编造材料,这使得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入了弯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一些真正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埋没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和保护。二、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的种类齐全,各大类都有非遗项目,但是传承状况不尽相同,不均衡性强。传承较好的主要集中于原来就走市场化和生活习俗中沿用的项目,比较典型的如东北二人转、松花石砚、大泉源酒等项目;传承处于濒危状态的多集中于原来不走市场的非遗项目,或者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逐渐脱离的项目,如满族刺绣、满族木屋建造技艺、祭祖习俗等,这些项目虽然被挖掘出来,但是由于文化传统、资金等因素正趋于消亡;还有些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依具体生存环境会有所区别,如同样是满族剪纸,有的地方传承较好,有的地方则较差。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我省各地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和申报方面缺乏协调,一些项目重复申报,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以松花石砚制作技艺为例,在吉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安图松花砚制作工艺、白山松花石雕刻技艺和通化松花砚雕刻技艺三项,其实这三种技艺完全可以整合,避免重复申报、浪费资源、加大管理难度等问题。我省的满族剪纸、二人转等项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三、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何以实行协同创新

面临我省非遗传承与保护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认识到如何继续保护和传承好我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径等诸多问题仍然处于实践与探索中,这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一个专业性的工作。

协同创新战略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根据协同理论,“协同创新是指在科研创新系统当中,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三大科研创新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围绕共同目标,共享资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推动创新产出的过程。”在协同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为了保护好和有效传承我省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文化部门、高校、研究院所、企业都要肩负起振兴和传承文化的责任。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实行协同创新是是一条有效路径。

1.协同创新有利于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经济、文化一体化现象日益严重,我国农耕时代遗留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面临着巨大的时代变革,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此也濒临消亡。如果不进行积极有效的传承,那么我们很多珍贵的多样性的文化就会灭亡,同时,我们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文化的一体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民族性不意味着最终也会融入到全球的文化当中,相反,更应该重视保护与传承我们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维护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认同。而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往往是部门或企业单兵作战,思路固化、缺乏创新,很难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有序传承和开发,所以,有必要在学理和实践层面行动起来,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战略,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传承和保护。

2.协同创新有利于立足需求,推动吉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协同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和地方急需”。“需求”是文化传承的目标和方向。“需求”提出了创新的课题、明确了创新的方向、满足了发展的要求。新时期,随着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成为国家和地方的关键文化需求,如何面向吉林省文化发展需求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组织协同创新力量、选准协同创新的领域和路径,成为当前本区域各领域需要突破的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投入产出率高,是一项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绿色环保型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所以,我们要立足于吉林省文化产业的需求,实行协同创新来促进吉林省特色文化的繁荣与创新。吉林省不属于发达省份,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相对落后,对此,我们要利用好我省的特色文化资源,重视文化,发展文化强省。非物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实行协同创新能够通过整合强势力量,能有效地振兴文化产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政治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推动吉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我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3.协同创新是有效链结的重要手段,符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趋势。协同创新是有效连结高校、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社会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和经济发展一样,某些文化要素要进入良性的产业化运营,以实现文化的动态发展。吉林省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一些项目(如食品制作技艺类项目)本身就有着良好的市场传统,这些项目的产业化开发较成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大多数具备开发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进行成功的产业化运营与开发,甚至一些项目处于濒危状态。此时,协同创新的优势就会发挥出来,协同创新作为一种特有的服务方式,一方面以文化产品为媒介,打破了高校、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隔阂,有效地推动非物质文化产品从基础研发到生产全过程的顺利流动,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特有的系统设施,不断将文化成果转化、技艺推广传承、文化产品生产等重要信息反馈给高校、科研机构,并通过知识的蓄积,使整个流通过程能不断协调地适应市场变化,进而创造出一种超越单个部门的价值,提高经营绩效,具备优势竞争力。

4.协同创新有利于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各方的互利共赢。互利共赢,这是各方之间结成牢固同盟的动因和最终结果。这就要求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接触是一种相互协同合作的关系,而不仅是一种简单迭加或者上下指令式的关系,这是协同创新服务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从本质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实现有序的传承和良性的开发,高校的人才培养、政府的政策扶持、科研机构的基础研发、企业对文化产品的转化和推广,是整个文化传承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但不可缺少,而且是各方得以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在协同各方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协同各方在实现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的目标的同时,达到各方利益的共赢。

四、结论

协同创新战略的提出,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协同模式,文化传承与保护更需要协同模式下的创新机制。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实行协同创新以高校的研究工作为基础,整合高校、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部门的优质科研资源,突破体制限制,打破常规,广开渠道,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保护为主线,以民俗学学科建设为切入点,以吉林省文化传承创新为目标,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的科学研究、企业的产业传承、学校的教育传承几个方面的强强联手,培育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发展空间,集聚和培养一批具有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和奉献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最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实现吉林省非物质文化持续、有序、立体、动态化的传承。在这方面的工作中,一些高校已经开始积极探索,通化师范学院为牵头单位协同相关部门、单位成立了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有借鉴经验。关于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实行协同创新的具体模式,作者将另文再论。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Z].2012-03-15.

[3]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战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2(7).

猜你喜欢
吉林省文化遗产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与文化遗产相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