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与启示①

2013-08-15 00:51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西方人英汉汉语

胥 扬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一、导言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最为突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写作能力的欠缺。如何有效提高写作能力,摆脱中式英语的梦魇,写出“洋味十足”的文章,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回避的难题。实际上,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大部分是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造成的。这种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使得中国学生在写作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因而,要想真正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必须了解中西方思维的具体差异及其对写作的相应影响。

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一)对词语选择的影响

1.动词、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的差异

西方民族的抽象思维使英语倾向于静态表达,而汉民族的形象思维使汉语倾向于动态表达。英语的静态主要体现为多用名词、介词短语、形容词、副词、表状态的弱式动词(如 be、have、become、grow 、get、do等)及虚化动词(如have a look、take a walk、do some shopping等)等各种手段来表示动作意义。另外,英语句子的谓语动词也较简单,除由 and、but、or等连词连接多个动词外,每个句子都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其他动词需变换形态,如变为非谓语动词或将动词名词化等方能使用;而汉语在表达动作时,多倾向于直接使用动词。如“A second thought about it made him change his mind”(再一次想想 ,他又改变了主意);“I'm doubtful whether he is alive.”(我怀疑他是否还活着。);“Mr.Bush is out,but he will be in soon.”(布什先生出去了,但很快就回来。)

2.英汉词汇所赋文化内涵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种语言都能体现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质。英汉两种语言都拥有大量文化词汇,这些词汇在各自文化中具有特定内涵。如一些表文化意象的词,不同民族会赋予其不同的形象与涵义。如汉语中的“龙”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图腾,在人们心目中总能引起美好光明的联想,故有“龙飞凤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表达。而英文中的dragon一词,源自《圣经》,是一种丑陋凶残的动物,被视为邪恶可怕的象征。所以中西方人在描述同一思想时常会使用不同文化意象的词汇,如:牛饮(drink like a fish)、无风不起浪(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a bundle of hay)、穷得像个叫花子(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3.英汉用词的虚实差异

西方人的思维偏理性,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都较为直接与客观;中国人的思维偏感性,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喜欢掺杂个人情感。这种差异在语言层面上表现为,英文的措辞更“求真务实”,不过度渲染,对修饰词的使用也比较谨慎;而汉语在措辞上更“华丽细腻”,喜欢用各种修饰词表达情感,措辞讲究工整对仗。如“张大民从没想到自己能过上这般幸福美满的生活。”很多学生会译为“Zhang Damin has never thought he would live such a happy and perfect life.”乍一看没什么问题,但在西方人眼里“a happy and perfect life”显得非常口罗嗦 ,画蛇添足 ,只要说成“a happy life”就可以了。

(二)对句法结构的影响

1.句子连接手段的差异

西方人重逻辑与推理,崇尚个体性思维;中国人重直觉与体验,为整体性思维。这种差异在语言层面上表现为英语倾向于形合,通过词语的曲折变化、词缀、关联性词语的组合关系等使句子的形式和结构完整;而汉语倾向于意合,通过字词意义及语意的搭配来体现句间隐含的逻辑关系,使其连贯。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 long as the green mountains are here,one should not worry about firewood.)汉语中没有明显表逻辑关系的词,但一看便会知晓其涵义;而英文常以一主谓结构为主干,通过表逻辑关系的连接词的搭建向外层层扩展,因此此句译为英文不但补充了主语one,还用as long as进行连接表达出条件关系。

2.主客观倾向的差异

西方哲学思想强调“物我分离”,喜欢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认识并探索世界,从而形成了其客观的思维模式;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则认为“万物皆备于我”,“人法自然”,凡事都应从人的角度出发,任何行为都是由人这个主体完成的,从而形成了中国人主观的思维模式。反映到语言层面上,表现为英文句子常用无生命的物体、抽象名词或动名词作主语,而汉语则常用发出动作的人或有生命的物体充当主语。例如“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What has happened to you?”(你出什么事儿啦 ?);“Excitement deprived me of all power of utterance.”(我兴奋地说不出话来。)

3.句子语序的差异

受各自民族哲学思想的影响,中西方人观察事物的角度有很大区别。西方人习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人正相反。如对时间的描述“In the early morning on some day in February of the early spring in 1927”,汉语习惯表达为“1927年早春二月某日一个清晨”。且西方人喜欢抽象,善于分析,而我们喜欢具体,善于综合,这一差异在英、汉复句的组织上体现地最为充分。英语复合句多半呈直线形,开门见山,先提供基本句或主句,再陆续提供条件进行扩展,即先主句后从句;而汉语复句多半呈曲线形,大都先偏离基本意图,待原因、时间、方式、条件、让步等信息提供完毕以后再回到“基本意图”上。

(三)对篇章结构的影响

西方民族受基督教影响,行为方式更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而中华民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含蓄委婉。这种民族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中英行文方式的差异。

美国学者Kaplan R.在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一书中指出,英语写作思维模式为“直线型”,而汉语的写作模式为“螺旋型”。英语喜欢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开篇就交待出事件的结果、个人的观点或要讨论的主题,接着才开始交待事件的来龙去脉,通过举例、分析、论证等手段支撑开篇提出的观点或主题,最后进行总结。可见英文语篇的结构层次是由表及里、由因及果的认知逻辑特征。汉语语篇则喜欢在主题外围绕圈,行文讲究“起、承、转、合”,倒叙插叙较多,把大量笔墨用在渲染和铺垫上,对中心思想作螺旋式重复,到最后才交待主题思想,有些文章甚至连主题句也没有,需读者自己归纳。可见汉语语篇是由次到主、由背景到主题的归纳式结构特征。

三、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质量的启示

(一)在写作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而一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其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应当向学生渗透西方社会的历史、宗教、哲学、风俗等文化常识,并通过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使学生清晰看到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各自语言的影响。当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风格特点能够做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时,便会慢慢摆脱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

(二)听、说、读、写、译相结合的综合训练法

听、说、读、写、译等各语言技能是相互促进,融会贯通的。听力和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听力和阅读材料会为语言习得者提供大量的源语信息,丰富写作素材。坚持阅读及听力训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及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选取一些典型英语文章进行语篇分析,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在遣词、造句、行文上与汉语的不同,从而摆脱中式英语的思维定式。说和译可以训练学生完成中式思维与英式思维的迅速转化,长期强化口语和翻译训练定会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差异。中国学生在英文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能摆脱中式思维对写作的影响。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去写作。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具体教材或语篇材料为依托,遵循实用性、系统性、趣味性的原则,在课堂上导入跨文化交际内容,通过中西思维方式的对比,使学生直观的看到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诸如遣词、造句、谋篇等语言层面的具体影响,并结合针对性的练习,慢慢摆脱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英文写作能力。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杜争鸣.英汉互译原理与实践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左飚.环性与线性:中西文化特性比较[J].社会科学,2001,(12).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1.

[6]马广惠,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教学研究,1999.

[7]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西方人英汉汉语
学汉语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