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信仰危机浅析①

2013-08-15 00:51林青青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艺术类理论课信仰

林青青,王 宇

(佳木斯大学a.美术学院;b.离退休工作处,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高校大学生存在信仰危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这在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中更为普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信仰引导和教育迫在眉睫。

一、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主要表现及产生原因

1.主要表现

信仰缺失。信仰是精神世界的追求,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人没有信仰终将会是一具行尸走肉。当下一些艺术类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状况凸显,表现为对信仰或否定、或反对,或持错误认识,其结果就会因没有正确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的约束而为所欲为,社会也会因个人丧失追求而丧失进步的动力。

信仰异化。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合理的信仰,应当是大学生的基本信仰和主流信仰。然而,在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中持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有日渐增多之势。宗教信仰、命运信仰、民间信仰和权利与金钱信仰尤其对后者信之者众,一些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把权利与金钱看做是最高价值,以此来定义成功,使信仰异化。

信仰困惑。大学生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承载者和拥护者,但是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稳定,有较大的起伏性,其信仰的坚定性容易受到其他价值观念的冲击。受社会负面影响如贪污腐败等现象屡治不绝甚至愈演愈烈的影响而对信仰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惑,甚至动摇。

2.产生原因

历史因素。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发展的作用使它成为我们的信仰和主流意识形态并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可,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是在经历了“左倾”错误的教训后,特别是与西方国家相比,落后的经济文化使人们的信仰受到极大冲击。有人开始反对盲目信仰,甚至否认人应该有信仰,认为信仰阻碍科技进步,限制个人自由,信仰危机因此而产生。

经济因素。改革开放后我国选择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不免影响了人们的价值标准,诸多领域出现了功利化、物质化倾向,使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所导致的道德堕落由不习惯到适应,甚至加以推崇和运用,严重动摇了大学生的科学信仰。

政治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政治体制改革还相对滞后,贪污腐败和诚信缺失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加上西方依托经济实力利用其强大的科技力量、媒体优势,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灌输他们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等,这都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科学信仰的正确取向。

文化因素。当下的很多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过于冷淡,甚至是一无所知;读外国文学作品胜过诸子典籍;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隔阂加深;快餐文化成为一种时尚。传统与反传统的冲突使一些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怀疑,进而对植根于它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危机。

教育因素。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忽视学生思想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信仰教育效果大多不够理想。尤其是有些教师往往以理论脱离实际、强硬教条的说教方式来进行信仰教育,不能循循善诱地根据国情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大学生无法运用所学到的理论解释当今社会的各种现象,结果导致科学信仰难以确立。

自身因素。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思维更加活跃,更加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综合素质相对不高。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较为突出,但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由散漫,容易冲动,心理素质脆弱,遇事不够冷静,缺乏对问题的深刻思考,更加容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时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信仰危机。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应对策略

1.针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有效开展坚定信仰的思想教育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基于中国国情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不仅改变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而且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信仰追求的转变也发挥了重大的启迪和指导作用。因而新中国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中国的一大特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变化,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高校的发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迫切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必须摈弃传统的僵化和空洞的纯理论说教,切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即使是课堂理论教学也应是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和案例式的。而在社会实践教学上更应下大功夫,要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不断增强中使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当然也包括其他专业大学生)的科学信仰得到增强。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国内传统与反传统的冲突加剧,严重冲击了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弘扬,因而对他们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爱国主义、传统道德和民族基本精神等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文化所学可以用“棋琴书画”来概括,这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而对他们要实现把优秀传统文化和他们的专业素养的结合教育,在寻求和探索提高“棋琴书画”技艺的同时提升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品位。具体途径是:明确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内容;营造教育氛围;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育中从端正他们的价值取向出发,完善课程设置,引导接触古典原著、进行校园网络正确引导和开展系列学术讲座等来逐渐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和中华民族健康的传统文化心态,提升思想道德水准,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完善他们的道德品格。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坚定自己的科学信仰。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成就有效开展坚定信仰的认同教育

我国在30多年间的改革开放中由于坚持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因而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成功实现两步里程碑式的历史跨越——温饱和总体小康实现,而今距实现全面小康也已为时不远;西方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普遍不景气的同时我国则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超过4000美元;在“5·12”汶川大地震惨烈来袭后,我国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超越震前水平的灾后重建……。这一切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和顺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正如一首歌所唱的“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未来”那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人类发展的未来,虽有各种艰难险阻和挫折,但终究不会被阻挡而会不断实现前行,这就是我们的信仰。对大学生必须开展好科学信仰的认同教育,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他们个人的未来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教育。主要有: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大力开展适合校情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以“国家和民族与个人的命运”、“弱国无外交的历史回顾”、“中国未来的发展展望”等主题活动和理论课中的案例教学等来实现对大学生尤其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科学信仰的认同教育。

3.在润物细无声中有效开展坚定信仰的行为教育

科学信仰是一种思想和观念,接受和认同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内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达到“知行统一”。因而要在润物细无声中有效开展好坚定信仰的行为教育。这一教育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完成的。所谓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一般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形成的影响或改变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力。具体为教育者的品德、情操、作风、风度和学识等因素在学生潜意识中凝结和积淀形成的一种“崇拜效应”而由此产生的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它具有示范性、潜意识性、持久性、创造性等教育特点,因而它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对他们坚定科学信仰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所说的教育者的人格魅力,首先是指学校教师具有的人格魅力,他们在教书育人中是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和具有科学信仰等内涵来实现对学生的成长发挥出的任何权力和其它强制性都不能比拟的重要作用。其次是指社会上的各类英模、尤其是当代的英模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他们的人格魅力是以英雄事迹或感人事迹表现的,是一种榜样的示范。这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力量,这对学生的成长、坚定科学信仰作用重大。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开展坚定信仰的行为教育,这两种育人者人格魅力作用的发挥一个都不能少。

[1]张嘉航.大学生信仰现状分析与对策[J].湘潮,2012,(11).

[2]李科.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的探析[J].科教文汇,2012,(10).

[3]刘鑫淼.当代大学生信仰异化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黑龙江教育,2011,(2).

[4]张鑫.当代中国高校大学生信仰危机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

猜你喜欢
艺术类理论课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