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文人形象论①

2013-08-15 00:51韩再峰黄儒敏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末世孔尚任桃花扇

韩再峰,黄儒敏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桃花扇》传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离合之情,来刻画南明王朝兴亡史实。孔尚任通过一系列的文人形象的刻画,为我们展现一幅南明社会灭亡之前的历史画卷,文人们的表现决定了他们在历史画卷中的定位。

一、《桃花扇》文人形象

《桃花扇》的文人形象大体上分为三类,以侯方域、陈定生、吴次尾为一类的复社文人;以马士英、阮大铖为一类的魏阉余孽;还有“间色”人物杨龙友等。各类文人在南明的历史舞台充分地展现了其外在事功及精神内涵。

(一)复社文人

1.名士风流

侯方域等复社文人们身具名士风采而风流自赏。他们文采斐然,有政治抱负,秉承东林风气,关心国家政治。在第一出《听稗》中,侯方域出场即云:“先祖太常,家父司徒,久树东林之帜;选诗云间,征文白下,新登复社之坛。早岁清词,吐出班香宋艳;中年浩气,流成苏海韩潮。”[1](P5)从中可看到在祖父、父亲的熏陶下,侯方域深受明末东林士人的影响。云间人物复社领袖张溥继承东林风气,而侯方域本身又是复社重要成员,因而他关心政治。如《阻奸》一场,马士英修书史可法,商议迎立新君福王,侯方域当即劝阻,列出福王的三大罪和五不可立,劝谏史可法不要迎立福王。

陈定生、吴次尾等人也都如侯方域一样,对国家政治生活同样是关心的,两人对待魏阉余孽阮大铖的态度更是势同水火。吴次尾写《防乱揭帖》揭露其卑鄙伎俩。在《哄丁》一出他痛斥阮大铖蒙面丧心,一曲《千秋岁》更直斥阮大铖“魏家乾,又是客家乾,一处处儿字难免。同气崔田,同气崔田,热兄弟粪争尝,痈同吮。东林里丢飞箭,西厂里牵长线,怎掩旁人眼。”[1](P24)痛快淋漓、毫不留情,痛打落水狗;在《侦戏》一出中,陈定生以借阮大铖新编《燕子笺》鉴赏为名,讽刺他狗仗人势。复社文人对待阮大铖的态度,无论是讽刺、谩骂还是殴打,即是反映了文人们对魏阉余孽的政治态度。

2.流连风月

作为名士,复社文人在关心国家政治的同时,由于自身力量的渺小,感到回天无力,这些名士往往流连风月,寻欢买醉,游戏人生。《听稗》中,当陈定生问吴次尾流寇消息,吴次尾从邸抄中,得知流寇连败官兵,逼近京师。左良玉还军襄阳,中原无人时,他们的态度是“大事已不可问,我辈且看春光。”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国家命运飘摇未定,而名士文人却徜徉于秦淮风月的轻歌曼舞,在歌儿舞女的轻吟浅唱中,愉悦着精神与肉体。秦淮河畔的落日余晖中,一个王朝的命运也将日薄西山,定格于历史的画卷之中。文人们流连风月有自身的原因,对国家政局的无奈,无力回天而纵情声色。也有社会的、文化的多种因素影响。明代开放的社会风气与社会思潮对文人影响也不可低估。

(二)魏阉余孽

1.结党复仇

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曾投靠阉党,迫害正直士人,为复社文人所不齿。我们以阮大铖为例,来看他是如何一步步与复社文人交恶,从而进行迫害的。从才学看,他自认为是科第名家,词章才子。陈定生等人对他的《燕子笺》赞誉有加,只是对他依附于魏忠贤,从道德层面加以讽刺。对于依附于魏忠贤他也曾悔恨交加,辩解说自己是赵忠毅先生的门人。魏党暴横之时,丁艰未起,未曾害人。为救东林诸君子甘心声名受损。希望遇到正人君子,给自己一个改过的机会。他主动结交复社文人,参与文庙丁祭,到贡院前游玩,都有如此想法,但结果事与愿违。复社不齿他的为人,陈定生、吴次尾等人的讽刺、殴打使他颜面尽失。

在一次次努力失败之后,他等到死灰复燃的时候,他采取了倒行逆施之举,结交权臣马士英对侯方域、李香君等人大加迫害。阮大铖的形象是复杂的,他富于才学而依附阉党,有心悔改而变本加厉,但结党复仇的行为是不可否定的。

2.争权夺利

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既对复社文人进行迫害,又在朝廷政治斗争中,排除异己,引起四镇分化、武将内讧,从而使南明政权最后瓦解。二人相互利用,狼狈为奸在《迎驾》、《设朝》、《媚座》、《骂筵》等场戏中,均有表现。

马士英可以说是争权夺利的典型代表,作为万历己未进士,他信奉“幸遇国家多故,正我辈得意之秋”的人生信条。在《迎驾》一场,他与阮大铖密谋迎立新君福王。弘光因他倡议迎立,功居第一,即升补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入阁办事(《设朝》)。马士英得遂心愿,当阮大铖要他提携之时,他也痛快答应。当权力到手之时,他想的不是如何兴国安邦,而是沉溺于歌舞升平,为新君排练《燕子笺》而大张旗鼓。国家危难之际,他挂念的却是一队妖娆,十车细软。逐利之心,显而易见。

(三)作好作恶者

在《桃花扇》传奇中,文人形象除了忠奸对立的复社文人与魏阉余孽之外,另外一个人物杨龙友也是很有特色的。孔尚任把作为间色人物来刻画,突出了这个人物的八面玲珑的特点。他与对立的忠奸双方都有联系。对于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他的作用十分特殊,正所谓“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孔尚任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既有人物本身的性格描写,也有叙事上的思考。把他作为一个贯穿忠奸双方的人物,利于展开情节,使叙事生动活泼、左右贯通。杨龙友这一形象对传统忠奸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体系是一个突破,他使我们看到人物的复杂性与多侧面性。

二、“救末世”意识与文人形象的悲剧色彩

《桃花扇》文人形象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他们不仅是国家兴亡的当事人,更是南明文化的承载者。孔尚任把握了这一时代精神。他看到文人身处末世,又无力拯救国家的现实。在《桃花扇小引》中,提出了《桃花扇》创作的目的“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1](P1)

孔尚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明代三百年基业隳败的问题,给人们提出思考的方向,引人进行深入地思考。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指出《桃花扇》传奇所具有的感动人心的力量,令观者感慨涕零,更进一步谈到《桃花扇》惩创人心救末世的教化启蒙的作用。

孔尚任提出了“救末世”意识,我们从文人形象塑造的角度探究一下其内涵。南明文人在党争的内耗中,不但自身参与,而且涉及武将,致使防守不利,从而使北兵南侵,社稷颠覆。南明文人又无力拯救国家,身处末世。这应是“救末世”的第一层内涵。第二层内涵我们认为末世既是现实的,又是心灵的。南明政权的灭亡,这是现实的存在,它引起文人们主观世界的对传统的价值观念的深入思考,这是心灵的末世。孔尚任认为《桃花扇》的作用在于“为末世之一救”,那么这种救助不但是外在的,更是心灵的。心灵的末世以及因此而来的“救末世”意识使《桃花扇》笼罩着一层悲剧色彩。文人们最终的结局充满了悲剧的色彩,不但马士英、阮大铖等魏阉余孽,善恶有报,俱遭天谴,而且主要人物侯方域也斩却情思而入道,使人有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幻灭之感,从而为《桃花扇》文人形象笼罩上一种悲凉之雾。

三、“春秋笔法”与文人形象的塑造

孔尚任在《桃花扇》文人形象的塑造上,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手法。他在《桃花扇小引》中指出“其旨趣实本于三百篇,而义则春秋,用笔行文,又左、国、太史公也。于以警世易俗,赞圣道而辅王化,最近且切。今之乐,犹古之乐,岂不信哉?”[1](P1)很显然孔尚任没有把传奇视为小道,而是把它提高到《诗经》、《春秋》等传统经学的高度,在行文用笔的艺术创作上明显吸取了《左传》、《史记》的创作经验。孔尚任有《桃花扇考据》,《桃花扇·凡例》也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1](P11)从中可以看出他注重历史真实,前辈学者也多有专门研究者,但我们觉得孔尚任更多关注的是史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多样的艺术创作经验。

在文人形象刻画中,孔尚任善用春秋笔法。对《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成公十四年》中就提出:“《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2](P870)孔尚任在《桃花扇》人物塑造上,既有“惩恶而劝善”的道德倾向性,又注重采用婉而成章的方式。“惩恶劝善”的道德倾向使他注意到文人内部的忠奸分化。《桃花扇小识》提到了忠奸对立,“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1](P3)对于忠奸对立历朝历代都存在的现象,孔尚任看得非常清楚,因此在人物的塑造上,他注意到文人集团内部的分化。既有继承东林风气的复社文人,也有魏阉余孽的马、阮等人,还有游走于两个集团间的间色人物杨龙有等。“惩恶劝善”的春秋笔法使他处理人物结局时,体现出善恶有报的传统伦理观念。但是他也没有局限于简单的“惩恶劝善”而是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对侯方域的结局处理,就跳出了传统的大团圆的结局,而以“入道”为其结局,就反映了孔尚任的独特审美理念。

婉而成章、含蓄蕴藉是孔尚任刻画人物的另一手法。从孔尚任塑造的文人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危难之际,依附于魏阉的文人专注于结党复仇、争权夺利。复社文人除了与依附于魏阉的文人斗争之外,很多的时光在流连风月,对于南明的覆灭,也是有责任的。与文人形象不同,孔尚任的目光关注到以柳敬亭为代表的下层小人物身上,关注到以李香君为代表的女性身上,这些人在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仗义,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气节,从一个角度暗示了南明文人集团的衰退。柳敬亭关键时刻投辕送书、李香君在《却奁》一场戏中表现出的注重名节,连侯方域都自愧弗如,称之为畏友。孔尚任正是通过这种婉转而含蓄的春秋手法来刻画出南明文人的群体形象,折射出他们的精神面貌。

[1]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

猜你喜欢
末世孔尚任桃花扇
孔聘之《桃花扇》與史實并未乖離考論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孔尚任:我和清朝隔着一曲《桃花扇》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孔尚任《桃花扇》东传朝鲜王朝考述
爱情的末世
那把遗失在岁月里的桃花扇
孔尚任与《桃花扇》
百年尽头:中国雕塑的末世面貌
孔尚任是“刽子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