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潮浅析

2013-08-15 00:42王晓轩
文教资料 2013年19期
关键词:女学思潮教育

王晓轩

(河南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南 焦作 454150)

一、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产生背景

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2年的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近代社会时期。中国的女子教育问题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子所受的教育是以家庭为主的 “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夫唱妇随”的传统女学。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一次次入侵,许多有识之士在寻找拯救中国的方法和途径时,把目光投向了发达的西方国家,向他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仅看到了他们先进的政治和经济管理制度,而且注意到了西方列国的重视男女平等,重视教育的状况,开始对我国的教育制度及男女平等的现状进行反思,对西方的女子与男子一样享有政治社会地位、受教育权等进行了广泛社会宣传,带来了西方社会新思潮和我国传统文化革新的新局面。他们纷纷主张要学习西方男女平等的理论,女子同男子一样都应对国家前途和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在明清之际萌芽的民主主义思想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潮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晚明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早期启蒙思想家对封建礼教的抨击,社会上萌动着一股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潮流,这为后来的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的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他在讲学过程中还招收女弟子。这些都反映了他关注民生、追求个性自由、个人幸福和男女平等的权利。在关注女性教育、保存女性文化方面,清代中期的袁枚更是功不可没。袁枚一生,诗名满天下,弟子遍海内,而弟子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女弟子,这些才女遍布江南各地。李汝珍的镜花缘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妇女作为社会主角来加以公平讨论和深刻刻画的优秀小说,书中涉及男女平等、女子贞操、女子教育、女子参政等问题。反映出作者对男女平等、女子和男子具有同样社会地位的良好愿望。这些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的民主思想无疑为近代男女平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主要内容

1.太平天国的女子教育思潮

太平天国教育主张实行普遍的、平等的教育,重视儿童、妇女、人民群众的教育,要求男女老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在我国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尤其是女子的文化教育,从来没有被统治阶级重视过。从太平天国女子教育的主要典籍论著《幼学诗》所涉及的“女道”、“姊道”、“妹道”等问题中可看出男女儿童均是受教育对象。《原道醒世训》中洪秀全“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1]体现了太平天国时期对教育所持的平等原则。虽然此时的女子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女太平军,使太平天国的妇女同男子一样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调动她们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近代史上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此后,一些开明人士逐渐接受平等思想,提倡女子教育,为后来中国女子获得真正的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2.洋务运动时期女子教育思潮

洋务运动时期女子教育思想为“中体西用”,体现了张之洞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张,是洋务派办洋务教育的中心指导思想。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导致他的思想实质是在保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来发展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其目的是巩固封建制度的统治。[2]

3.维新运动时期女子教育思潮

维新时期女子教育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王韬(1828—1897)、陈炽(—1898)、郑观应(1841—1920)。 1893年陈炽在《妇学》一文中,把女子教育提到“富国强兵之本计”的高度,主张“兴女学、戒缠足”以解决妇女问题,“宜严禁缠足,治以象刑。令各省郡县之间,就近筹捐,广设女塾,分门别类,延聘女师。女子自四岁至十二岁为期,皆得就学。”梁启超(1873—1929)在《时务报》写文章提倡女子教育。他认为,女子受教育之后,起码有三大益处:一是通过学习获得劳动本领,可增加整个社会的经济生产;二是女子有了一定文化知识,可摆脱狭小家庭和琐碎家务对思想的束缚,与男子产生文化知识上的共鸣而增加家庭和睦;三是具备了母教与胎教的文化知识,可以教育儿女、养育强健的儿童。“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是强国必由之路。《论女学》中,梁启超提出了“欲强国必由女学”,“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此非知本之言也。’然我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女不学始。”“男女平权,美国所盛;女学布濩,日本以强。女学次盛者,其国也次强,英、法、德、日诸国是也;女学衰微者,则其国得存已为辜事,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3]“治天下之大本有二,一日正人心,二日广人才”。 “而二者之大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4]1898年康同薇发表《女学利弊说》,主张“遍立小学校于乡,使举国之女,粗知礼义,略通书札;分立中学校于邑,讲求有用之学,大去邪僻之习;特立大学校于会城,群其聪明智慧,广其材艺心思,务平其权,无枉其力。”如此,则“规模大立,而才德之女彬彬矣。”呼吁中国社会的有识之士创办中国自己的女学。

4.清末“新政”时期女子教育思潮

此时期为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建立,女子教育的全面发展阶段。教育思潮主要体现在教育制度的建立上。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实行“新政”。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8月,“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废除了在中国沿袭了一千三百年(公元606年起)的封建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封建旧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结束,近代教育制度正式确立,为我国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女子学校的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女权革命,振兴女学”的口号,把“兴女学”推上了历史的浪潮。1907年3月8日,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修订了1904年1月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的“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子教育”的主张。对女子师范及女子小学堂在办学宗旨、入学年龄、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和要求。自此,女子教育纳入教育系统,开始取得合法的地位。《女子小学堂章程》中规定:“中国女德,历代崇重,今教育女儿,首当注重于此。总期不悖中国懿微之礼教,不染末俗放纵之僻习。”《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规定:“中国女德,历代崇重。今教女子师范生,首宜注重于此。务时勉以贞静、顺良、慈淑、端俭诸美德。总期不悖中国向来之礼教,与懿微之风俗。其一切放纵自由之僻况,如不谨男女之辨,及自行择配,或为政治上之集会演说等事,务须严切屏除,以维风化。”其实质是在于培养“贤妻良母”,但《章程》的制定,在法律意义上,承认了当时女子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的权利。

三、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历史地位及局限性

在近代中国,关于女子教育的思潮不断涌现,有些思潮还付诸实际,对于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女子教育思潮的观点见解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为女子教育的实施发展争取到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强烈冲击了封建传统的道德观念,倡导了男女平等的新的道德观念与风尚。女子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民主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倡导和推行女子教育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趋势,女子教育思潮的兴起,启迪了人们的思维,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对教育平等性民主化的认识,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使得中国的女子教育较早地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今天我们梳理近代女子教育思潮时不难发现这些理论仍有一些局限之处。首先这些思潮由于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并不能摆脱封建文化的影响;对妇女问题的认识,也是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是直观的记录和表达,理论层次不高,付诸实际的也不多见,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所提倡的女子教育的内容也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摆脱不了贤妻良母的旧观念,仍然把家庭作为女子的活动天地,要求女子不仅要有传统的美德,还要掌握进步的文化知识,最终是为了相夫教子、依附家庭、依附丈夫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女子教育的内容多是传统女学的孝经、女训,女诫,烈女传等。虽然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但还是主张女子教育应以西学为辅,传统女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所以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观点是在不触动封建专制前提下进行的局部或枝节的改良,带有明显的不彻底性和浓厚的封建色彩。[5]

[1]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2]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一)[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9(20).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二)[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9(40).

[5]杜学元.维新时期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猜你喜欢
女学思潮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题解教育『三问』
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美育史料·民生女学艺术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做“微整服务”,女学霸为颜值走向深渊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晚清女学的视觉呈现——以天津画报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