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理念的实效历史课堂教学尝试

2013-08-15 00:42许小明
文教资料 2013年19期
关键词:理念历史教师

许小明

(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江苏 泰州 225500)

两年前,一位教育界的前辈问了我三个问题:什么是低碳?什么是低碳生活?什么是低碳教学?当时我准备不充分,信口答:低碳就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就是生活中注意节能,降低能源的消耗,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前辈问:“教学如何减排?”我回答不出来。事后,百度了一下,对低碳和低碳生活的回答还基本靠谱,至于低碳教学百度也没讲。至今,我都不知道什么是低碳教学,但我知道哪些做法是不低碳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减少不低碳的行为,增加低碳行为,这样的教学就趋于低碳教学。

低碳理念贯穿于经济、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教育也不例外,社会是一个大学校,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初中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长时期,如何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学科的人文性特征的基本要求。作为历史教师,笔者对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低碳理念,做了如下尝试。

一、打造低碳教学模式

低碳教学模式就是要选择一种简单的生态伦理的教育方式。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形成高效节能的模式,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甚至对教师的教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结果教师不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组织教学,让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更要花费大量时间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种拉力与抗力式的教学,损耗了大量的精力,不是低碳教学。

在“导学·导悟”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形成了符合低碳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视学生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认识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在该模式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这一模式分成三个环节:情境导学—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情境导学。创设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因学段而异,可利用故事、图片、文献、视频等创设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主要目的是把学生引入历史情景,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第二环节,合作探究。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相应的要求,要求学生合作探究,但合作的前提是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查阅资料、熟悉教材、梳理知识,同时整理盲点、误区和难点;小组合作交流疑惑,深入讨论,互相学习;对于生成性的问题,小组内无法完成的可在组际间进行讨论,教师进行适当提示与点拨。教师的要求要贴近学情,确保人人能自学、人人有收获;保障个个有话说、个个能探究;这样既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又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了发展。第三环节,拓展延伸。“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是历史学科综合性特征的要求。因此,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理性地分析问题。

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了学生课后在历史学科上的耗时。同时,在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环节,教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许多自身未知的知识,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学生作为教学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由此可见实际的、高效的、惜时的就是低碳的。

二、选择低碳的教学手段

历史是一种沉淀的文化,更是一坛陈年老酒,文化因沉淀而富有魅力,老酒因封存而香醇飘远。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历史资料汗牛充栋。如何厘清纷繁复杂历史知识,如何选用汗牛充栋的历史资料,如何构建符合实效的历史课堂,这些都是值得每一位历史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之一在于教学手段。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中,哪一种手段更低碳呢?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历史无论是作为一个词语还是作为一门科学,不管人们如何解读,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它的过去性和不可复制性。因此,历史教学应该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要呈现给学生大量的图片资料、实物模型、文献资料、影像资料等,也就是要加强史料教学。在传统教学中既要各种史料交叉呈现,又要教学环节衔接紧凑,是有很大难度的,而且课堂实效会大打折扣。只要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起来,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各种史料显然是低耗材的。

以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教学为例,涉及唐诗、唐代乐舞和敦煌艺术等内容。本节课中,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了唐代不同时期杰出诗人的图片和代表作品、经典作品的配乐朗诵、乐舞的相关视频、敦煌艺术的图片和视频解说等。用不同的方式交互呈现多种史料,不仅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更重要的是,在声光电的刺激下学生融入课堂、融入教学、走进唐朝,在学习历史的同时陶冶心灵。鉴于我校学生家庭大多具备上网条件的实际,课后作业大多是开放的,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尽可能交电子稿。

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难以企及的,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有效整合的优势得到了彰显;利用多媒体呈现各种史料与传统手段相比显然是低消耗的。实际的、高效的、低耗的就是低碳的。

三、渗透低碳的基本理念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社会性课程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1],其社会功能包括:承载并传递社会文化的功能,社会性课程包含丰富内容,通过让学生掌握这些课程内容,实现了文化的代际传递。当然,社会性课程并不是对已有社会文化的全盘沿袭和继承,而是根据时代的变化作一定的创新和扩展,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富有时代感的社会认知。当今时代一大主题,就是低碳理念的提倡,如何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中,并让学生达成共识,是教师应当关注的问题。

以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电气时代的来临》和《第18课 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为例,这两课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电的广泛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汽车的研制推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我们在享受科技革命带给我们的成果的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正是人类对于资源的不科学、无节制的使用,这把双刃剑的剑锋正在毫不留情地刺向人类。电灯的过量使用带来的光污染,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带来了大量资源的耗费;汽车广泛使用,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导致地球温室效应,地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钢铁时代”的到来,现代工业的崛起,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也带来了噪音、环境、水源的污染。这些污染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破坏是长期的,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缓解、恢复。在教学这些内容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呈现大量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片、数据、环保视频,让学生震撼,令学生反省,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反思自我,反省日常生活,怎样让自己及家人过上更加低碳的生活,真正将知识内化为素质,明显提高课堂实效。低碳的生活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低碳的理念可以逐步渗透,集腋成裘,理念终会内化为行动。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善于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实效。教师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用丰富的材料告诉学生:面对赐予我们生命的这个世界,我们不能一味攫取,要懂得付出,珍惜保护这个地球;心动不如行动,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细节做起。

[1]郑三元,庞丽娟.论社会性课程的功能、价值和目的[J].课程·教材·教法,2001,(7).

本文系江苏省规划办重点课题《低碳生活理念下初中生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gh37。

猜你喜欢
理念历史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新历史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