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在体育教学中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2013-08-15 00:51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恐惧心理动作体育

姜 明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一、学生恐惧心理的主要表现

(一)缺乏兴趣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吃不得苦、意志薄弱;喜欢上网,不愿意主动锻炼;在学校怕出汗、尽量减少洗澡洗衣服;对体育运动项目,缺乏热情和兴趣,采取旁观者的态度看操场的练习活动等。

(二)忧心忡忡

在教学中对完成规定的体育动作,没开始做,就说不会,给自己设置一道人为的障碍,消极地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总担心自己做不了、做不好、出事故,顾虑重重,信心不足,一脸忧虑不安的样子。

(三)畏缩不前

到了运动场所,站在不显眼的地方,要紧不慢地跟在其他同学后面。整队集合时,尽量站在后排,躲开老师的视线。课堂提问或者是老师请学生做示范时,低着头,唯恐老师点到自己的名字。

(四)勉强参与

有的学生为了每学期的两个学分,或出于不敢逃课,或在老师的督促下,非常不情愿地应付一下,也能完成一些规定动作,但注意力不能集中,肌肉紧张,显得很勉强。

(五)借故逃避

当学生恐惧心理发展到比较严重时,则寻找种种借口,以家里有急事要请假,或称自己有病(头痛…肚子痛……),请同学代上体育课,甚至干脆不来,逃避体育课。

二、学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分析

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为什么学生会对某些体育项目产生恐惧心理?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表现在:

生长发育不良,身体条件差。有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长得肥胖,却虚而不壮,现在食品污染、空气污染,很多疾病成年轻化趋势:学生心脏病、肝病等使他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不能满足体育课的要求;对对抗性、协调性、技巧性较强的项目,他们普遍感到焦虑或恐惧,只能望洋兴叹。

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身体素质差。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习任务较重,忽视体育锻炼,其速度、力量、灵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比较差,完成规定动作困难大,以致产生恐惧心理。

不认真听老师讲解。不注意听老师讲解示范,按照自己平时的习惯做,对技术动作的要领不理解,更不知道动作的关键。

片面接受教训,形成条件反射。有的同学,由于完成动作失败,自我认识不足,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能正确分析原因加以改进,而是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顾及面子,担心被讥讽嘲笑。尤其是一些虚荣心较重的学生,遇到一定难度的动作,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去做好,而是担心自己做不好被别人讥讽嘲笑,在众人面前丢脸,而产生恐惧心理。

第二方面是老师的原因,表现在:

要求过高、过严,不能从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出发,采取“一刀切”的态度要求学生。

老师教学方法简单,性情急躁,动则训斥,操场气氛“严肃、紧张有余,活泼轻松不足”。

讲授要领叙述不清,特别是一些关键的或容易被忽视的动作要领讲解不到位,造成学生不能按要求完成动作。

老师对容易发生的错误和和采取的保护防范措施交待不明,防护措施不具体,使学生在完成有一点难度的动作前,缺乏安全感。

三、如何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一)全面了解学生

只有了解人,才能教育好人。老师要通过观察、谈话、调研学生资料,从不同侧面去了解学生,熟悉掌握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品质、性格、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以求在教学中,因人施教,宽严适中,避免“一刀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使体育教学活动即是满园春色,无枯枝烂叶;又是锦上添花,有群芳争艳的局面。

(二)搞好师生关系

保持师生间融洽的关系,不断提高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造成尊师爱生的和谐气氛,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轻松、愉快、活泼的环境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消除或缓解学生的恐惧心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三)教师精心准备,精准讲解

老师对上课的内容、技术动作,要精心研究,反复推敲,把每节课的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安排妥当,力求形象、简洁的语言,讲解动作要领。例如,学习单手肩上投篮时,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为;蹬(地)举(球)伸(臂)压(腕)拨(球)。把整个投篮时的动作用5个字慨括起来,并使学生清楚每个字在动作中的关键。加深对动作术语了解,这样就会使学生听得懂、记得牢、学得快,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万一出现失误应如何处理,尽量避免出现错误动作使练习失败而产生畏难情绪。

(四)做好动作示范

古人云:身教重于言教,体育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和过硬的体育知识以及准确优美的动作。教师准确的语言讲解、优美准确的动作示范,不但能使学生在技术动作上感受到体育的美,而且在心理上也受到感染,同时也可消除紧张和恐惧。首先,教师要亲身示范,力求以清晰、轻松、优美的示范动作,使学生感知动作的全貌,减轻其心理压力,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若学生需要,可多做几次示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做动作示范,务求一次成功,使其他学生感受到,老师做到的,学生也可以做到。让优秀学生做示范动作也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认为教师能做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同为学生能够完成动作,会给其他同学无形的鼓励。若出现失败,不要惊慌失措,老师应冷静地指出原因,让其再做,或换一个学生做,直到成功。使学生敢于实践,自觉地投入练习中。通过反复练习,就能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消除恐惧心理。

(五)坚持循序渐进

老师要正确处理难与易的关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运动量大小的分布上面,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既要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从学生的身体状况出发,使学生通过先易后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练习,既好又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参加运动的学生,不要过分地期望他们在运动成绩上的更大突破,而应以长远的眼光,希望学生一边享受运动的乐趣,一边真正地体会运动的意义。教、学双方都要防止急于求成,产生急躁情绪,导致缺乏控制力,出现动作失误。对于难度大又能分解的动作,尽量分解进行,便于学生掌握,可缓解畏难恐惧心理产生。

(六)重点耐心辅导

所谓重点,一是从内容上看,某项运动中容易被忽视而又影响整个动作连贯的关键环节是教学辅导的重担;二是从教学对象看,全班中跟不上进度要求的学生是教学辅导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和时间,必须突出重点的抓,既要注意培养体育骨干,发挥其引路、示范作用,又要重视加强对“掉队”学生的辅导,保持体育锻炼的普及。只有老师在“掉队”学生身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上课尽心辅导,课后为其补课,不畏其难、不厌其烦,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才能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缓解学生畏难恐惧心理。

(七)争取家庭配合

对于部分营养不良、饮食偏食、身体疾病、缺乏锻炼而引起恐惧心理的学生,还需要任课老师通过与辅导员、与家长进行沟通,采取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争取辅导员、家长等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合,使其得到改善。

三、总结

解决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恐惧心理,首先也是最主要的解决办法是,老师要起主导作用,从了解、把握教学对象——学生,了解、熟悉教学内容开始,到抓好精讲示范、重点辅导,直到联系家长,实施全方位的教学与管理。其次,老师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应用多种现代体育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其自信心,通过学生这个内因,从根本上解决和消除学生体育运动的恐惧心理,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的任务和目标。

[1]连波杰,官文丰.《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5月

[2]王强.《体育教学中消除学生恐惧与胆怯心理方法探讨》运动,2012(3).

[3]卫平.《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佳木斯院学报教育学.2010(4).

猜你喜欢
恐惧心理动作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帕金森病患者跌倒恐惧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动作描写要具体
网球初学者网前截击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拳击训练中克服运动员恐惧心理的途径与对策研究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中学跨栏跑教学中恐惧心理的产生及对策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