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及促进措施

2013-08-15 00:42王利蕊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城乡农民农业

王利蕊

(安阳师范学院 人文管理学院,河南 安阳455000)

中国共产党在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在重要地位,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之路。2005 年12 月31 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建设新农村作了具体部署,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1]党的十八大又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的矛盾和问题,笔者通过探析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探讨促进新农村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1.市场因素——农业弱质性与市场风险性的双重制约

农业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双重威胁[2]。农业弱质性与市场风险性双重制约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面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较之于工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其弱质性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也面临着繁杂多样的市场风险。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 与世界经济接轨后,农业生产经营必然会面临各种来自于市场经济的机遇与挑战。这些因素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新农村建设缺少高度发达而稳固的物质基础。

2.制度因素——二元制经济结构转变的迟滞性及其历史惯性

传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变革缓慢,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而作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民经济,其转变程度必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突出焦点与核心。对比国际经验,按照人均1000 美元的标准,中国目前国民经济产业及就业结构现状呈现滞后状态。其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缓慢,城市服务功能欠佳,以致不能使“产业结构调整及就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得以实现。从实际出发,当前中国既存在着现代部门(以现代工业为代表)与传统部门(以传统工业为代表)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存在着城市与农村两种对立社会的二元社会结构。两者的历史惯性进一步加深了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时期存在及转变的迟滞性,导致农村出现了过多剩余劳动力,这不但阻碍了农业生产单位产出效率提升,也限制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转型效率,阻滞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国情因素——人多地少的条件限制

土地具有有用性、稀缺性和社会的有效需求等特点。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根,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必备物质条件之一,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发展大国,农村土地拥有量及使用量问题自始至终都是社会发展的紧要问题;而人多地少的现实条件,不仅是限制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素。尽管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地少人多的矛盾,但在目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大量涌进城市的农民,并没有获得市民身份,不能在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因而他们在农村与城镇之间长期处于两栖状态,一方面没有真正摆脱土地的束缚,另一方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缺少应有的积极性。

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有一个完整体系来支撑其更好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制约因素都说明: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体制政策、农村人口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

1.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竞争力

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发展农业生产中,不断使用效率更高的先进科学技术代替生产效率低下的落后技术,它是促进农业发展特别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重要内容之一[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要解决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问题,根本方法是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及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地位,多方面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探索出农业技术推广的新出路,尽快完善农业相关技术推广体系。首先,要依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做到农业相关技术推广体系得到大力度改革。其次,财政部门要增加对农业相关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专项补贴规模;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及扶持力度,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影响力及导向作用,加大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的专项资金扶持,加强对于优良品种的科技研究投入。解决中国目前商品粮种短缺的现状及农作物育种技术的落后现象。政府要继续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要重点培养良种科技创新能力,保护及利用良种资源,搞好科技服务;制定优惠政策,利用经济杠杆和利益引导促进农业发展,重视自然因素对农业产生的影响;继续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做好培育、选育、引育系统。

2.着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

农村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农村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而是建设新农村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新型农民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文化技术、经营管理、骨干示范等方面的中坚力量,是中国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领头军。发展农村教育水平是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制约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因素之一就是农村人均收入。而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其就业率和择业方向。由此可见,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发展农村教育至关重要。所以,首先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在减轻农民教育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机会。二要全面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三要建好农家书屋,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不仅可以为农民普及科技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指导农民科学致富,而且可以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广大农民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文化消费需求,从而提升农民的整体文化素养。

3.以城带乡,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镇化是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富起来的有效途径,农村城镇化也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农村及小城镇建设,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过程,同时还是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平衡三大产业劳动力资源,促进城乡空间社区结构变迁的过程。当前,可以改革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财政金融政策、税费政策来繁荣小城镇经济,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促进城乡资源合理流动,逐渐形成经济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及带动农村社会的发展。通过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与此同时,必须坚决反对有损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铸就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标准,切实、科学地谋划和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

4.立足实际,加强农村自身发展能力

中国现实中的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发展能力的被剥夺,导致农村发展长期处于相对城市的绝对滞后和自身相对滞后的双重滞后状态。所以要增强农村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现代化转型,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和先行者。乡土型企业家是调动、组织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创业,解决农民就业的领头人。新型乡土型企业家不必片面追求规模上的大,宜中则中,宜小则小。只要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需要鼓励和支持[4]。

其次要要立足于乡土资源开发,改造现存乡村企业。既要开发农村乡土资源,又要贯彻开发与保养护理并重的原则,让乡土资源在开发中得到利用、养护、再循环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大化,实现乡土资源的价值增值与价值最大化。乡村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新的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对乡村企业进行改造和重组,使其重新焕发生机,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刺激农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后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促进农村经济新一轮增长中,必须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制度,杜绝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同时,加大对种植业养殖业污染、生活污染、秸秆焚烧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等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线,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新型农业。

新农村建设目标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涵盖了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任重而道远。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林志玲.农业的弱质性及保护对策[J]. 法制与社会,2009(7):286 -287.

[3]殷善福. 论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现代化[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0):92 -93.

[4]赵正州,王鹏.谈我国农民培训模式的内涵结构及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6:34 -38.

猜你喜欢
城乡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