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认同”“五观”教育视域下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研究

2013-08-15 00:42王金萍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机制民族院校

赵 铸,王金萍,江 远

(大连民族学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116605)

一、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涵与特性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覆盖全社会的工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创新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现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主要是指:第一,民族院校教育系统是由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构成的统一的有机体;第二,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耦合,发挥功能的最优化,促进系统的协调运行;第三,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围绕共同的目标按照一定的规律良性运行。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目标性

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设立目的的特殊性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更强调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团结繁荣,其使命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把各族学生培养成信念坚定的接班人、胸怀祖国的爱国者、素质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民族团结的坚定维护者,必须始终牢记。这是民族院校的历史重任,必须不辱使命,也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

2.规律性

民族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方针、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普通高等学校的共性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遵循我国高等教育的统一规范。同时,因教育对象、办学宗旨、学科体系、科学研究、文化氛围的不同,民族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又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而在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积极遵循民族院校的特殊规律,促进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有效、协调、良性运行。

3.调节性

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调节性是指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不断整合、完善、反馈、调节的动态性过程,能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随着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在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过程中前进和完善,协调各部分的行为,各个要素协调配合,形成共同的着力点,使整个运行系统统一协调,始终处于一个良性运行的状态中,保证目标的实现。

二、“四个认同”“五观”教育视域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四个认同”“五观”教育视域下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进行构建,机制构建的过程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不是在感性经验的层面上,而是在科学地总结和继承过去相关研究取得的基本经验和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四个认同”和“五观”教育内容为主体,构建一系列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在构建机制体系后,把能否取得实际效果落实在最后的制度建立上,不但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由人为化向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发展,而且实现了由经验积累和总结向科学化的转变。

2.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指“四个认同”“五观”教育视域下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与社会主义方向相一致,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要求保持一致。“四个认同”“五观”教育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提出的根本要求。民族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特有的教育形式,在维护民族团结、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只有有效地将民族院校大学生“四个认同”“五观”教育特殊内容与普通高校要求的“三观”教育普遍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实现党和国家设立民族院校的真正目的。

3.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四个认同”“五观”教育视域下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体系,各个基本体制在整体性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形成合力,发挥根本动力作用。“整体性统一协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具有的这种整体结合、统一协调发挥作用的自身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整合性功能,能协调各部分的行为,使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共同的着力点,产生综合效应。”[1]同时,整体性原则还要求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要在把握全局的前提下进行战略部署,要有规划有步骤系统性地开展。

4.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是指“四个认同”“五观”教育视域下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富有创造性,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和新的历史环境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提出新理念、寻找新方法、探求新路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坚持创新性原则,就是以“四个认同”和“五观”教育为重点,把握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内容、方法、手段、载体、评价机制等的创新,推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四个认同”“五观”教育视域下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的路径选择

1.完善组织保障机制

组织保障机制的建立,切实发挥有效作用,是民族院校加强“四个认同”“五观”教育的保障。

(1)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围绕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目标和内容来构建以校党委领导,行政协同落实的,形成科学有机的统一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将学生管理事务进行分类组合,划成不同的部门,划分不同的管理层次,进行合理的授权,明确管理中的各种权责关系,以确保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目标、工作任务得以顺利实现。

(2)构建多部门相互协作的立体保障体系。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学生工作部,与教务处、团委、后勤等学校多个管理部门相关,还包括院(系)等学生事务管理的实体。各职能部门之间应建立良好通畅的联系机制,既做到分工明确,又在共同提高管理水平,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同时,还将民族大学生素质教育、就业、心理咨询和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野中,为促进以“四个认同”“五观”教育为重点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广泛的渠道,构建多部门相互协作的立体保障体系,为开展“四个认同”“五观”教育创造良好的体制和制度保障。

2.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对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民族院校大学生来说,接受“四个认同”“五观”教育的课堂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等其他课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必修课,长期以来一直是民族院校大学生接受“四个认同”“五观”教育的主要渠道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开设过程中,也有一些高校重视不够,存在课时安排不够、教师配备随意和考核要求不严等问题。民族院校应该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把认识提高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高度,严格按照有关要求,配备骨干教师、安排足够课时并加强课程考核来提高教育效果。形势政策课是一门理论性、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同时又具有鲜明前瞻性与时效性的特点,民族院校应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性,紧扣这些特点、把握时代的脉搏,积极探索新方式、新途径,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它作为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四个认同”“五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同时,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不断创新,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课堂讲授,结合民族院校的具体实际,进行大胆的教改实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育效果,从而使“四个认同”“五观”教育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要充分发挥以政治辅导员、班导师为核心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作用。将这支队伍培养成既懂“四个认同”“五观”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善于解决民族大学生实践思想问题的专业工作者。认真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更好地体现民族院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既要用学生的心理来理解学生,又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学生,更要以深厚的、友好的情感去关心他们的学习或生活。

同时,将民族院校开展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开展全员育人。恩格斯说:“许多人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着本质的差别。”[2]以“四个认同”“五观”教育为重点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覆盖到学校各个工作环节,避免某一个环节的缺失带来不良的后果。

4.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1)营造各民族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优良育人环境。民族院校应充分重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努力营造各民族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睦相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困难面前和衷共济、各族学生和谐发展”的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开展“四个认同”“五观”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各族学生相互尊重各自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认识到各民族的文化的独特和先进之处,形成各族学生之间友好相处,和平竞争的良好局面。

(2)引导各族大学生发挥特长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既有依赖性大、承受力小、自制性差等缺点又有开朗直爽、诚实单纯、能歌善舞等优点。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加强“四个认同”“五观”教育,如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热爱家乡、民族意识强的特点,开展民族风情展示、家乡美图片展等,促进学生间的融洽相处。

5.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平台

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部、团委、学生会在学校教育和民族大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围绕民族院校“四个认同”“五观”教育的重点,建立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一方面,要坚持传统的党团活动、主题班会、马克思主义读书研究会等形式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形式,通过参观、调查、征文、辩论、演讲、文艺表演等实践教学活动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各种活动之中,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络、电影等大众传媒对民族大学生进行“四个认同”“五观”教育为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各民族大学生在长期参与活动过程中受感染、受熏陶,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内容不知不觉根植于他们心中,轻松活泼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巩固课程教学的效果,还能弥补“大锅饭”的不足,让民族大学生通过“自助餐”主动了解和接受“四个认同”“五观”教育。

6.抢占网络新媒体、新阵地

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开展“四个认同”“五观”教育,我们应当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努力把握规律性、提高预见性、增强自觉性、注重实效性,充分发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的优势,让网络新媒体成为“四个认同”“五观”教育的新阵地。

(1)提升认识,主动抢占。互联网以其速度快、信息量大、隐蔽性强的传递特点决定了其影响具有广泛性、灵敏性和超时空性,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微博、手机报、QQ 群、短信平台等网络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生产、传播、交换方式,更是我们民族院校开展“四个认同”和“五观”教育的新阵地,我们应当主动接受、主动研究,让网络新媒体成为宣传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利器。

(2)及时掌控,趋利避害。对网络新媒体应加强关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动态及时疏导和处理;对手机报、短信群发平台等网络新媒体,应当通过双重密码等措施加强安全防范。

7.注重民族学生骨干培养

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人民群众之中,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通晓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了解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要求,在本民族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3]。少数民族大学生骨干除了具有以上这些少数民族干部的优势外,还具有与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年龄相近、同样远离家乡等特点,因此在少数民族学生中更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少数民族学生骨干作为各族大学生中的精英,他们思想更加进步、表现更加优秀,能方便地传达学校和老师的意图,能及时地反馈同学们的意见和态度,可以起到学校和民族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民族院校中开展“四个认同”“五观”教育,少数民族学生骨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民族学生骨干的培养,发挥他们在“四个认同”“五观”教育中的作用,要注重四个结合,即充分信任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开展工作与加强指导相结合,提高理论水平与提高实践能力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充分信任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是指既要充分信任,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又要加强管理,督促他们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在学生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工作与加强指导相结合是指既要给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在学生工作中发挥作用,又要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成长。提高理论水平与提高实践能力相结合是指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又要告诉他们实践工作中如何说、怎样做,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指既要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他们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6.

[3]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96.

猜你喜欢
机制民族院校
我们的民族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