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明清时期《世说新语》的媒介传播探究

2013-08-15 00:43
电子测试 2013年20期
关键词:世说新语接受者文人

王 艳

(榆林学院,陕西榆林,719000)

0 引言

《世说新语》一书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文化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士人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古至今,诸多的学者都将《世说新语》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其研究目的一般局限在该书的注释、校勘和考证上,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从《世说新语》的文学价值上来分析,一部作品能够流传至今,而且经久不衰,其中的内涵和文化底蕴是根本。由于研究成果的匮乏,导致公众对于世说新语的理解仅仅浮于表面,而导致公众的接受程度不尽如人意。另外,要使公众最大程度地接受《世说新语》这部传世佳作,还可以通过媒体的传播。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文学作品传播途径已经不再拘泥于书店、图书馆这些渠道,而是广泛地应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传播,或者通过媒体进行传播。也就是说,信息时代,要以信息传播作为驱动力,并善于利用这种方式,使其形成更强支配力。对于《世说新语》这样的一部作品,要让公众接受,就要充分地利用好传播渠道,选择有效的传播方式。可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世说新语》一书进行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说新语》在元代以前,主要是社会上层的文人士大夫作为其接受者,而该书也是当时他们的案头之书。而到了元明清时期,《世说》从文人的书房中走出,其中的故事被改编成多项艺术形式,在市民阶层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从而被更多平民阶层接受。戏曲是一种通过视觉、听觉进行展示传播的艺术。其程式化的表演模式,使得观众很容易分清正反派角色形象,从而使其成为比书籍更加容易传播的一种媒介形式。尤其是在一些文化不够普及的年代和地区,其影响面更加广泛。《世说新语》通过被改编成戏曲形式之后,通过电视、媒体等现代化信息传播工具传播、发展,其受众范围不断扩大,传播的效果也要优于其文本自身。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元明清时期《世说新语》共改编了49部,其中现存29部,其他或仅存目录,或存少部分残曲。在这些改编剧中,有的直接将原故事进行演出,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改编者加入了自己的元素,进行了精心的改造:有的改编者借古说今,演绎了离奇的情节;有的借书中的人物故事,抒发自身情怀。这些改编作品,大部分都符合了戏剧的艺术真实性,将《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进行了成功的演绎,有力的推动了《世说新语》一书的传播。

1 《世说新语》的改编情况

元代根据《世说新语》进行改编的戏曲共212部,其中完整保存4部,其余仅存目录或少量残曲;明代改编18篇,存16篇;清代改编10篇,存9篇。在这些改编剧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相当长时间的题材储备和灵感激发过程。《世说新语》所记载的“击鼓骂曹”、“妙解曹娥碑”、“望梅止渴”等故事,后来成为了《三国演义》的生动情节,是历史传说通过文人的修饰润色和民间的艺术世代积累从而最终形成。而《世说新语》本身也是通过历代文人墨客和民间文学的共同努力,不断积累,从而实现其传播演化过程的。

2 《世说新语》的改编剧类型

根据改编剧的故事情节,《世说新语》的改编剧往往被分为三种类型:爱情婚姻剧,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恋爱婚姻故事为主;才情风雅剧,主要宣扬名士风流,来抒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怀;伦理剧,其作用重在教化民众,以宣扬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节义思想为主。在整个《世说新语》的改编剧中,以爱情婚姻剧类型为主,其次是才情风雅类,伦理剧则占比重最小,元明清三代改变合计仅有八部,并不占据主要地位。

才情风雅剧还可以分为描写文人韵事的闲适剧和抒发作者愤懑不平的抒愤剧两种类型。闲适剧大都取材于文人轶事,主要抒发文人的闲情雅致。这些作品多数篇幅较小,有的仅有一折,缺乏情节,主要是文人墨客的案头作品,难以进行改编演出。

抒愤剧主要是文人借助魏晋名士来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和愤懑之气,揭露当时社会黑暗不公的现状,和才情风雅剧一样,同为文人案头之作,属于较短的剧目。例如徐渭的《狂鼓史渔阳三弄》,通过写击鼓骂曹的故事,借古讽今,来讽刺当时明朝的社会现实。而清代女作家吴藻的《乔影》,则通过写女子不爱红妆的故事,将自己心中长期积蓄的郁闷之情进行宣泄,通过这慷慨悲歌来展示心中意气。

元明清三代改变作者对《世说新语》中的这三种题材格外青睐,有着其自己的原因:第一,接收者的审美倾向决定了改变剧目的类型。《世说新语》改编剧所要面对的接受者已不再是传统的文人墨客,而是广大的市民阶层。出于迎合观众心里,使自己编撰的剧本在演出时能有更多的观众,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剧作者选择了迎合观众审美观来进行情节创作,重视剧作中的故事情节,通过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形象生动的舞台表演形式来吸引观众。在作者选择演出的题材时,要注意题材的可看性,而婚姻恋爱剧因为其生动的情节,接近当时市民生活的特性而成为剧作者的首选。

第二是改编者的审美倾向。《世说新语》主要描写的是名士们的风流言行举止,而元明清三朝的改编者往往也是文人儒士。改编者的社会地位有着高低之分,但都是饱读诗书的学者,其中不少还是怀才不遇之人。这些人内心的感情往往在《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的遭遇中得到共鸣。这些剧作者往往借魏晋名士的题材,借古讽今,嬉笑怒骂之间,将自身的人生感叹,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当时社会黑暗弊端的批判之声反映到改编剧作中。因此《世说新语》中关于竹林七贤、庾亮、谢安的题材最得后世名人的欣赏,屡屡得到改编。

通过文人墨客的不断改编,《世说新语》一书通过戏曲模式,在广大市民阶级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影响力不断的扩大。《世说新语》中的名士轶事在下层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使得该书在民间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3 《世说新语》在元明清三代的传播类型

元代由于其在科举方面对汉人的严格限制,使得广大文人不能通过传统的科举制度走向仕途。在此背景下,思想受到官府控制的程度减少,思想界相对松动活跃,娱乐性的文学接受兴盛起来。通过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可以使观众对人物形象的感觉更加鲜明。元杂剧表演的程式化特点使得其中的角色更容易分辨。这些改编的戏曲使得在当时劳苦贫困现实生活中生存的平民阶层得到了轻松愉快的精神享受,在此背景下,可以认为在元代,《世说新语》接受的类型是以娱乐性质为主。

到了明清两代,《世说新语》在传播接受中结合了历史的经验,形成了融合多元的特点。在此阶段,《世说新语》接受类型既有传统的戏曲改变的娱乐性,也出现了评点批注清赏型的接受方式。这两种类型的接受方式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同。在娱乐性的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的感受和意见往往能够给作品的创作改编造成直接的影响。接受者往往要求在接受过程中获得感性的快乐,因而娱乐性文学接受对象往往是能够给予观众强烈感官刺激的作品。清赏型文学接受对象则是作品文本,接受者将作品作为客观的欣赏对象,通过在阅读过程中品位揭示作品的审美特质。这种阅读方式也会使接受者获得愉悦的感受,但是这种愉悦感始终包含着理性认识的欣赏。清赏型接受者会通过阅读文本产生强烈的感受,并通过自己精炼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觉,这种清赏型品评不同于娱乐性的接受,接受者会通过这一过程把握住作品的内涵,探讨其艺术创作的规律,这种品评是阅读者精心思考的结果,也会推动作品文学批评的发展。总之,明清对《世说新语》的接受模式包括娱乐、清赏、文献多种类型,是一个融合共存的年代。

4 《世说新语》传播接受的研究对当代的影响意义

《世说新语》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文本与读者共同参与的审美方式,这一过程也和中国文学的历史变迁相对应,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将一件历史事件做最真实的呈现,又能让读者读起来不枯燥呢?《世说新语》便能将记言及记事巧妙的结合为一,如“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这句话是晋孝武帝深夜入园看见彗星后,举杯向星空祝酒所说的话,将他故做旷达的心态,表露无遗。“世说体”被后人所效仿,对后来的诗词也产生了影响;其作为志人小说集大成者的定位,也使得后世笔记小说往往模仿其笔调。全面认识《世说新语》在元明清三代的传播过程,为当今年代的人们构建理想人格,实现和谐社会理想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当今年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人们面对着一个物质化的世界,而对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思考,人的本性受到了所谓的高度理性的限制。重读《世说新语》,并研究其发展传播的过程,为人们了解古代名士们的广阔胸襟,高尚人格,帮助人们重新认知自己,探寻内心,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从而使现代社会中人们过度重视物质需求,轻视内心世界探寻的行为加以改观,帮助当代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完善人格做出应有的贡献。

5 总结

《世说新语》作为我国志人小说的代表,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世说新语》传播的年代久远,受众广泛,通过娱乐性和清赏型的传播途径,使得平民阶级和文人阶层都能够对此书内容进行了解。其丰富的传播途径也是文学作品传播过程中的一个成功案例。通过了解《世说新语》的传播过程,我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的传播模式,为以后的文学作品传播寻求借鉴,同时通过研究其传播模式,了解到《世说新语》其中蕴含的深刻人文精神,为当代的文学创作提供思想、模式、理论上的借鉴,为当代文学的深入发展,加深文学作品人文内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理论支持;为文学作品能够更广泛的在民间普及,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层次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杨玉珠.论《世说新语》的史学成就[D]. 西北大学 2008

[2] 鲁统彦.《世说新语》:史学与艺术的交融[J]. 学习与探索. 2005(02)

[3] 张晓明.从《晋书》看《世说新语》对史传文学的贡献[D].首都师范大学 2006

猜你喜欢
世说新语接受者文人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文人与石
Flu Study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