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与思路

2013-08-15 00:50颜旭刘彦麟
大连干部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颜旭,刘彦麟

(国防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北京 10009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很多新概括和新论断,但就文化建设问题而言,最大的亮点无疑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分别体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与重大意义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用马克思的话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自己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正确地把握、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就成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前提。我们党之所以在十八大报告中历史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并将彰显出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有助于直面日趋严峻的价值迷失现象,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

转型的社会,是个容易价值迷失的社会,因为深刻的、大规模的社会转型,必然会引起文化模式的变迁,从而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今天的中国,跟改革开放前或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胡锦涛将这种变化概括为“四个深刻”: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伴随“四个深刻”,出现了社会成员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从一元发展为多元,思想活动的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日益明显,诞生于计划经济和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传统价值观遭受认同危机,约束力大大下降,新的价值观尚未形成,由此出现了总体上的价值迷失,并引发了大面积的社会行为失范。“价值迷失”、“行为失范”成为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之“疼”。在政治生活领域,一些党员干部丧失理想信念,“表哥”、“表叔”,“房姐”层出不穷;在经济生活领域,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歪风邪气屡纠不绝;在精神生活领域,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层出不穷的道德冷漠和大量涌现的媚俗、低俗、庸俗文化现象。这些现象在带来“眼球效应”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反感和反思。多元的中国,需要思想的活力,也需要价值的共识。今天无处不在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思想背景,但怎样让多元化成为中国继续前进的动力,使未来的中国发展更有方向感,正成为日益紧迫的问题。因此,面对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和价值迷失现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逢其时。

(二)有助于适应国际竞争新要求,进一步提升中国道路的世界影响力

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既是硬实力的竞争,也是软实力的竞争。软实力竞争首先是核心价值观的竞争。改革开放以来,有关中国发展道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言论此起彼伏。无论是看衰中国还是丑化中国,其根据都与中国的发展理念、主导价值观密切相关。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关注并不意味着了解。提出“世界体系论”的沃勒斯坦曾提出对中国认知的三对矛盾,即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南方国家还是北方国家、中国仍是反帝的领袖国家还是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强国。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认知一种发展模式的关键性要素。因为核心价值观表现的是一个国家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展示的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性质和奋斗目标,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内在追求和外在诉求。只有理解一国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对其发展模式、发展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范畴的提出,不仅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也在更深层次指明了中国道路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较高层次上向世界说明中国。

(三)有助于积极应对社会思潮多样化,进一步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

进一步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落脚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随着我国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的叠加出现,各种力量都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思想理论领域呈现十分活跃、十分复杂的状况。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多种多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等等。这些思潮围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当代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关系、当代中国与古代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社会思潮的多样化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们的多样化存在与交锋,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思想材料;另一方面,它们倡导的观点及一些政策主张,又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在众多社会思潮中,极“左”与极右思潮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极 ‘左’思潮是想把中国拉回到封闭僵化的 ‘老路’上去;而极右思潮则想把中国拉向改旗易帜 ‘邪路’上去。”胡锦涛曾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极力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价值观建设,以保持国家主导价值观的优势。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主要挑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新范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有一个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践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众多的现实挑战。

(一)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尚未形成共识制约了其说服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就是“三个倡导”,但并没有明确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既反映了我们党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的审慎态度,也反映了当前政界、学术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界定上,还没有形成普遍共识。

在十八大前,“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一段时期内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2012年1月10日 《光明日报》刊登的201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被列为2011年第一学术热点。学术界从不同视角从讨论、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界定也是五花八门。有学者统计,十八大前学术界提出了60多种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与表述,涉及90多个具体范畴或判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民主、公正、和谐、进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民主、平等、公正、和谐”;“人本、公正、民主、和谐”;“劳动优先、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等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学术界绝大多数持积极肯定态度。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目前见到的最“中性”的概括,既考虑到对外与世界潮流接轨,对内又考虑到大众所思所想,但正是由于什么都兼顾,最后就失去了特色;还有人认为,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范畴的概括,主体层次太多、内容范畴太多,既不利于传播,也不利于践行。

(二)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消极腐败行为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

中国向来有以吏为师的传统。要求别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干部首先要自己做到。当今社会上之所以出现价值失范现象,固然有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但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官员的败德行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干部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赞许你、拥护你、追随你;干部不务实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痛恨你、反对你、疏远你。”官德不彰,民风就难淳,比如诚信问题。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之一,诚信问题是当前老百姓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2]在现代诚信体系中,政务诚信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对打造诚信社会起着极大的示范作用。但在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诚信缺失现象严重,一些领导干部报喜不报忧,虚报浮夸,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对社会风气起到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可以说,官员的道德高度往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高度,政府的形象往往就是一个社会的形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

(三)大众文化的崛起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

大众文化与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应,主要指一社会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其具有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大众媒介性、日常性等特点。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逐渐成为我国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大众文化在我国的出现、崛起和发展具有重大转折意义:一方面表现为文化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大一统的文化格局(主流文化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被颠覆;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导致政治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失落。德国文艺批评家霍尔斯特·吕特尔斯认为:以高科技手段支持的大众文化形态是一种“反审美或后审美文化”,是一种“视觉和听觉文化”,一种消费文化;它消解崇高、消极意义、摧毁传统文化(特别是严肃文学和高雅艺术)的审美规范,使文化从一种教化工具和审美形式,逐渐过渡到一种大众娱乐方式和消遣方式,使文化产品日益蜕变为“消费品”[3]。可以说,大众文化的崛起使得消费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神话,它不仅是作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力的解构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以世俗化的方式消解了我们党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价值。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路

面对时代发展提出的紧迫要求,面对现实问题的挑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针对问题,提出具有建构性的方案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解放思想,尽快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

政治学研究表明,伴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政党的意识形态应该与之相适应,而适应性嬗变的前提是保持思想的弹性与活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问题上,我们应该力避主观偏见窒息创新尝试、警惕思维定势束缚发展机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培育和践行工作扫除教条束缚、拓展思想空间。例如,近年来,理论界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热烈探讨,但由于在“普世价值”上有过激烈争论,人们仍心有余悸,因此大多回避用“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用语来概括核心价值观。实际上,“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类基本价值,绝非资本主义所特有。2005年9月,胡锦涛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广泛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的基本价值。”[4]2007年2月,温家宝在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这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5]因此,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基本价值”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它们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而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们排斥“自由、民主”,实际上,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排除在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之外,从而束缚了自身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影响了大国形象塑造。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需要考虑中国特色,也需要世界视野。

(二)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引领示范责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文化过程,也是一个政治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党员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至关重要。过去,我们通过引用语录就能在群众中取得共识,一个重要前提,是群众相信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言行一致。现在社会上之所以出现价值失范现象,一些官员的败德行为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

1.要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归旨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作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第一个战略举措加以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 ‘缺钙’,就会得 ‘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6]针对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旗帜鲜明地指出:“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这“四个能否”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2.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道德是做人之本、做官之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7]今天有少数官员官德很差,影响很坏,尤其是有些官员的德行让人匪夷所思,如日记门、艳照门、微博门、短信门、小说门等,无不折射少数官员官德的严重沦丧。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2月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使那些清正廉洁、公正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8]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需要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率先垂范,需要我们在干部选拔使用上既要重“官绩”,更要重“官德”。

3.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敏感期、跨越期,诱惑无处不在。如果党员干部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会被权力“所累”,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前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更值得我们警醒。从斯大林时代就滋生出来的特权现象、官僚主义和生活腐化之风,不仅严重败坏了执政党的声誉和威信,隔断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极大地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使执政的群众资源流失殆尽,最终为历史所淘汰。在我们的一些干部中,也存在着严重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

(三)占领百姓生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发挥着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培育和践行工作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难以进入百姓生活,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力或主导力。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占领百姓生活,首先要加强媒体建设,以进入百姓生活。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工作的第一步。大众传媒是宣传普及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对此,各种社会价值观的推动者都有清醒认识。他们极力在各种社会媒体中传播各自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追求,试图以此引导民众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百姓生活,必须重视媒体作用,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传播领域广阔、信息发布快捷、内容讨论广泛、舆论号召力强等特点。我们要充分认识网络媒体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高度重视其建设、运用和管理。当然,高度重视,并不是让相关部门变成思想舆论界的“城管队”,而是要分清问题的性质,对思想领域的争论需要学会去引导,不要一味地“封”、“堵”、“删”各种信息。可以说,互联网、手机是一个新的平台,你不去占领,别人就去占领;你不会占领,别人就会占领。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需要我们去占领媒体,更需要我们善于占领媒体。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占领百姓生活,最根本的是关照百姓生活。价值观是人们根据自己需要对客观事物所作出的总体评价和看法。一种社会价值观能否被人们所接受,取决于它满足大众需要的程度。今天的中国,老百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讲实际,更专注于“为生计奔忙”。从去年中宣部出版的 《2012理论热点面对面》不难看出答案,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包括:收入差距如何缩小;房地产调控如何坚持;看病费用如何降低;素质教育如何推进;道德风气如何提升;食品安全如何保障;环境污染如何保障;反腐倡廉如何深化。如果我们党和政府回避人民群众所关注的这些问题,无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如何精辟,人民群众都不会相信,更不会践行。历史证明,掌控主要媒体资源,不一定能占领思想阵地;占领思想阵地,也不一定掌控主要媒体资源,衡量的标准只能是是否占领了人心。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3]章国锋.信息技术与德国“构成主义”学派的文化理论[C]//欧美文学论层(第三)·欧美文论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13.

[4]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05-09-04(1).

[5]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N].人民日报,2007-07-27(2).

[6]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9(2).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

[8]习近平春节前夕赴甘肃看望各族干部群众[N].人民日报,2013-02-06(1).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