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研究

2013-08-15 00:50卢旭东
大连干部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

卢旭东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活力源泉,也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理论创新不仅是对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提炼,也是对社会发展前景的积极探索和规划。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历经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所总结的有益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形势、直面新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

一、以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为根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作为指导思想

(一)重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为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我们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为改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不竭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新时期弘扬时代主旋律、促进改革开放、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理应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第一,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致力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自觉树立热爱劳动、崇尚科学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在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第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致力于传播先进文化,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和工具,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科学的思想理论、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第三,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致力于实现和发展最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保障,也离开有效的精神力量支撑。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为经济发展创设稳定的发展环境。思想政治工作要想赢得群众的信任,必须着眼于满足群众的各种现实利益需求,才能把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第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致力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政治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脱离群众的极端危险性,意识到党实现和发展人民利益的极端重要性,在实践中提高为人民谋利益的自觉性,历练为人民谋利益的真本事。

(二)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思想指导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战略思想,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想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本质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合理需求。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围绕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必须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必须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从现实处境和切身利益出发,有效缓解人们的思想矛盾、心理冲突和情感困惑[1],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群众正确处理好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舆论氛围。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利益一致的前提下,思想政治工作理应在引领多样思潮、汇集多元力量、化解社会矛盾、营造和谐氛围和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二、以拓宽理论体系的研究视阈为主线,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到执政能力和和谐社会建设研究范畴

(一)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范畴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作为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重要方面。李长春在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我们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验。”[2]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视角,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是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利益观,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教育和有效的制度约束。思想教育着重解决认识领域、思想领域、精神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执政者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政治素质提高了,贯彻落实党的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增强,全党的执政能力才能提高。第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党的执政能力,从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处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能力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2]。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人始终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要素。思想政治工作旨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人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人们加强自我修养的自觉性。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人们自觉提高精神境界、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协调利益关系、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和有利保证。第三,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定位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依据执政党所面临的执政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创新自身工作重点、工作机制和工作思路。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社会阶层结构复杂化、利益诉求多元化、思想意识多样化是我们党面临的新的执政环境,这就需要我们立足现实,探索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思想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寻找工作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适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

(二)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全面部署,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这一大局服务,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和道德基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为打造牢固的思想基础服务。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与时俱进地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坚定干部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把以人为本作为一个重要方针原则,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自身在建设和谐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开阔视野,不断创新手段、方法、体制和机制,在教育群众处理好主流价值观与多元文化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关系中发挥引导作用。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撑。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和为贵”的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对“和为贵”这一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的生动诠释。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善于发掘和利用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文化资源,就是要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找到建设和谐社会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展示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创造活力[3]。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满足人们多方位、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自觉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使命。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致力于创作、传播面向群众、服务群众、鼓舞群众的优秀作品;致力于宣传反映群众现实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精品,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致力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力度,使全体公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再次,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弘扬社会正气、激发民族志气、鼓励群众士气,充分发挥精神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夯实道德基础。高尚道德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指出了社会道德建设的伦理底线,又指明了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伦理目标[4],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全社会以“八荣八耻”为行为判断标准,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举止,升华人们的道德追求,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开展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要不断深入群众,采取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社会不断推进公民道德工程建设,努力营造各阶层群众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良好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创设精神乐园。

三、以开展基础理论的体系建设为目标,将思想政治工作学科化建设和科学化发展作为理论创新的着力点

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对实施工程作出部署。马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新时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性工程,为思想政治工作学科化建设和科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全党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第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胡锦涛强调,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才能正确把握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在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抓住机遇、占得先机。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本本主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就是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正式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改变了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缺乏一个稳定的课程体系,缺乏一个科学的学科体系的不利局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由五个二级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为思想理论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2006年1月中旬,学位办组织了专家组对一级、二级硕士学科点,一级、二级博士学科点进行了评审,2007年正式开设博士后流动站,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志提供了更好的工作平台。第三,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建设。先进的理论要通过理论宣传工作者不断宣传,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能不断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结合,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中历练和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同时,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利于培养既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应用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资源。

[1]聂辰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J].政工研究动态,2008(22).

[2]戴焰军.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11).

[3]蒋建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N].北京:人民日报,2005-10-08(6).

[4]郭庆.践行”八荣八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EB/OL].人民网,2006-04-22.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多让群众咧嘴笑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