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制造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访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院长倪军教授

2013-08-15 00:50
大连干部学刊 2013年10期
关键词:制造业

姜 卉

倪军,美国密西根大学吴贤铭制造科学讲座教授,吴贤铭制造研究中心主任和美国智能维护系统产学研中心主任,同时还担任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院长,世界经济论坛先进制造全球议事委员会副主席,曾获得过40多项学术成就奖,其中2013年获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金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学者,是中国教育部首批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009年入选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长期从事装备制造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是国内外装备制造业方面的高端专家。9月10日,倪军教授做客“一校两院”大讲堂,本刊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他。

本刊:您长期从事装备制造业方面的研究,不仅是美国也是全球装备制造业研究方面的专家。我们知道,美国现在对制造业的回归比较关心,您能谈一谈美国对制造业的认识是怎样的轨迹,为什么现在又要回归制造业?

倪军:制造业本身非常重要,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业、国防等各方面以及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等等所必须的一个基础。

美国对制造业的认识有一个变迁。60年代,实际上制造业在美国是被忽视的,那时候冷战,和苏俄竞争的是太空登月,在这种情况下,学术界崇尚的并不是应用型的制造科学,而是太空科学、探索火箭等等。大学里基本上找不到开展制造研究的人才;到了70年代,也是在这种冷战思维下,军备需求驱动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来支撑武器装备的制造。这种情况下,美国学术界也开始逐渐对制造生产研究感兴趣,吴贤铭教授在美国算是做得早的,他在62年就开始做这个事情,70年代他在Wisconsin大学成立了生产工程专业,他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及他学生的学生,多年以后遍布在美国各个高校,研究制造的教授们50%以上基本上都可以算是他的第二、第三、第四,甚至第六代弟子。北美制造研究年会(NAMRC)也是那时候开始出现的;但是,到了80年代,美国又反而没有重视制造业了,8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廉价、高质量的产品冲击到美国市场,像汽车这种产品,几乎把美国的制造业冲垮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重新认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美国的国家基金会(NSF)开始设立工程研究中心,密西根大学第一个设立制造技术讲习教授,它通过全球招聘把吴贤铭教授招来,当时,他63岁,吴教授没有辜负众望,他在的那5年把密西根的制造研究一下抬起来了。同时,工业界、学术界也逐渐认识到制造科学的重要性;到了90年代,美国克林顿当总统的时候,做了一系列的尝试,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先进制造计划,有点像中国的863计划,另外他也搞了一个军民两用计划,就是说很多军方掌握的技术,在民间推广,同时也有很多在民间使用的技术,军事上也可以用,以此来扶持制造业。当时有一个例子,丰田做了一个汽车广告,用一个小的滚珠放在汽车发动机盖和侧围中间小缝上,滚珠可以沿着上面很均匀地转,他的意思是日本人做的汽车质量好,言外之意就是说美国的汽车质量不好。在那种情况下,吴教授提出了一个工程叫“两毫米”工程,就是用一种尺寸能衡量汽车车身制造好坏,这个波动范围不超过正负一毫米。由政府出600多万美金,企业配套基金高效参与,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学生不光是在学校研究理论,也到生产一线上做。经过这样以后,美国汽车质量大幅度提升,到90年代末基本上已经超过了日本,2013年的汽车产品质量评比,第一名是美国通用,已经超过丰田、本田,所以这个影响还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学也开始设立制造讲习教授,同时美国的制造业也加速了全球扩张,避开了商业壁垒、进口壁垒,美国觉得这是个大好的机会,向全球市场扩张,但它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双刃剑,一边它生产外包、产业外流,一边美国本土制造业对GDP的影响就下滑,根据美国的数据,从1945年一直到1995年,美国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始终保持在20%到23%上下波动。但是从1995年以后到现在,直线下滑,现在制造业对GDP贡献的价值不到13%。反而医疗保健体系在GDP的比重超过16%了,这说明制造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小了,中国现在制造业所创造的GDP可能已经将近40%了,很大,从经济结构上来讲,中国真的是制造大国。同时也有另外的原因,次贷危机,股市泡沫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是确实制造业下滑了,另外一个相对地这种泡沫经济炒得越来越大,在美国形成了一个误导,第三次浪潮来了,就是说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这种实体经济了,美国应该搞服务型、知识型经济,这个在咱们国内也受到影响,曾经有很多报纸报道,中国也要进入到知识经济阶段。其实这是一个误导。

进入到21世纪以后,美国才重新再认识制造业的重要性,奥巴马去年宣布的一个先进制造合作计划(ABM)来重振美国制造业,也希望把美国的制造业在全世界的地位重新确立起来。虽然美国的制造业下滑,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你如果把美国的制造业所创造的GDP作为一个国家总的GDP来看待,在世界排第五,它的总量还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积极扶持汽车工业,以及各种制造业回归美国。今年奥巴马政府宣布投几十亿美元建立十几个制造创新基地,目前正准备搞数字化设计制造和轻量化等等。各界也都在考虑,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美国制造业的领导地位。我们看,美国的GDP的变化,从60年代到现在,每次GDP的变化和它对制造业的认识上的变更,相关性很大,每一次只要轻视制造业,它的GDP就下滑,制造业重振,整个GDP就上来了。所以,制造业确实是实体经济的基础。

本刊:现在,达沃斯论坛也开始关注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并成立了先进制造全球议事理事会,您担任副主席一职,您能谈谈从全球这个层面看,未来到底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制造业的发展?

倪军: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大家讨论,到底哪些因素会影响未来制造业的发展?第一,政府的政策。包括国家的、地方政府层面的,他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会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比如,地方政府得做很多事情来扶持中小企业、扶持制造业的发展。

第二,贸易协议。随着全球化以后,中国的快速发展也受益于此,比如我们进入了WTO以后,虽然一方面我们损失了很多市场,但是我们的很多产业,从整体水平、从制造能力等等来讲,我们确实受益很多。

第三,货币兑换率。比如我们以前人民币1元兑美元八点几,现在变成六点几,这就对中国的制造业不利。虽然我们进口材料便宜了,但是出口贵了,这样一算下来,同样的产品、同样的人力,可能成本就比原来贵很多。像日本,日本是一个以出口为主的国家,它的产品大量销到海外市场,安倍政府上台以后,他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印钞票,日元贬值,原来4月份的时候1美元换72、73日元,现在已经超过100了,短短几个月它的货币贬值30%,这样他的竞争力就提高了,但是这也是双刃剑,日本自己的资源很少,原材料需要进口,这样日本进口原材料的成本也增加了。

第四,基础设施与能源供应。一个跨国企业决定要不要在你这设厂,设公司,设研发部门,他要考虑很多,你的基础设施怎么样?基础设施包括很多,我们一般在国内主要指一平三通,实际上这只是硬件方面。软件方面比如,我想在大连设一个生产基地,从我决定到我真正开始生产产品的周期有多长,这里需要政府的层层审批,要盖二十几个公章,这也反映了你的基础设施不够好,有的国家很快,印度就是这样,但是在印度设厂三天两头停电、断电,没办法保证我的生产。

第五,外商直接投资。这也是很关键的一个要素,这个我有感触,我是1994年第一次回国讲学,当时机械工业部、科委在规划国家的九五规划,他们邀请了七八位海外专家,我也是受邀来参加九五规划中关于制造业如何发展的,当时国内很多企业、甚至高校对制造业都很悲观,认为制造业是夕阳工业,要技术没技术,要市场没市场。我就跟当时的科委主任宋健说制造业很重要,他非常灵,一听,他就说人要生活好就必须制造好,他说世界上有两个产业永远不会变成夕阳工业:一个旅游业,第二个就是制造业,因为我们所有的吃穿用都是制造出来的。我们看从那个时候到现在短短的二十几年,什么影响最大?我觉得是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开放市场,让很多外资来到中国设厂,外资看上去是资金进来了,其实不只是资金进来,它实际上带着技术、管理、装备进来了。初期我们操作国外进口的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掌握了它们的技术,实际上这就是中国的一种创新模式,即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现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包括美国都在想方设法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第六,创新生态系统。一个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好不好,如果没有这种机制,就像一个好苗,在不好的生态环境里是长不起来的,制造业也是这样,需要扶持,我们大连有很多基地,相关的生态条件是不是也具备呢。

第七,劳动成本的增长、劳动力及人才培养。比方说劳动成本怎么样?劳动力和人才素质是不是我需要的?像美国密西根州在失业率14%的情况下,制造业还有很多岗位填不满,为什么?因为来找工作的人的技能、知识满足不了我的需要。同样我们国内也有这个问题,我们应届毕业生有那么多找不到适当的岗位,可能也和这个有关。

第八,可靠的原材料供应,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比如稀土,中国占全世界稀土产量的95%,现在很多高科技产品如智能手机、平面电脑、半导体材料都离不开稀土这种元素,所以这影响了很多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研发替代元素,甚至很多国家也来研发、开发他的提炼能力。

本刊:中国的制造业又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倪军:我从1994年以后,就开始频繁地回来,国家层面上制定发展规划的时候也邀请我参加过多次,从九五计划开始,以及后面的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温总理做的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也请我回来为制造业如何发展出谋划策,对中国的情况我也算是了解的。我也看过很多中国企业,所以,我的这些观点纯粹是我个人的观点。

我觉得中国我们未来发展的机遇在哪?第一个是国家的大量的科研投入和鼓励创新的环境的改善。这是一个机遇,我觉得非常好。第二个是国家扶持制造业产业提升的政策。咱们东北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有很多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第三个是中国有大量的科研人员和高校研究队伍从事制造研究。我们可以算算,在中国高校从事制造研究人员远远多于美国好多倍。第四个是欧洲、日本的经济还处在低迷阶段。我觉得对中国也是一种机遇。但我觉得,研究发展的机遇,首先我们要夯实我们的工业基础,包括最简单的材料制备、基础元器件、精密测量、可靠性、质量工程和设计等方面。简单举一个例子,咱们中国做的产品样子上看上去一样,尺寸也差不多一样,为什么可靠性、耐久性就不行?这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的工业基础不同。同样是高碳钢,化学成分一样,我们都按同样的比例配套做出来,为什么钢不一样?还有同样的加工,我们表面处理不好,它的耐磨性不行,使用性也不行。中国要做大飞机,国家已经投入了一两百亿,大飞机里关键是发动机,同样作为发动机叶片,中国也可以做出这个样子,但是性能完完全全不一样,还有很多技术难题。

那么我们中国又面临哪些挑战呢?我觉得一个挑战就是我们大量的中小企业现在面临的是两面夹击的危机。什么叫两面夹击?一面是我出口的订单大量地减少,另一面是我本身的劳动成本快速提高。本来中国很多中小企业是薄利多销的,比如宁波、义乌做打火机,只赚一点点钱,它是靠量取胜,这样两面夹击,订单减少,成本上升,很多企业倒闭了,你到浙江、广东一带看看,很多中小企业很难生存。第二个挑战我觉得就是在许多低端产品领域,其它的低价生产国正在紧逼中国。像越南、印度尼西亚,很多国家都在抢中国人的饭碗,所以像阿迪达斯、耐克都关闭工厂到越南设厂,到马来西亚设厂等等。第三个挑战是在中高端产品领域,发达国家也在积极加强其竞争力。最简单的你可以看看南韩,它也积极追赶,日本也是,我5月份刚刚被世界经济论坛邀请到日本东京参加一个高层的小型会议,20多个人,有日本首相的顾问、日本发展银行的CFO、大企业的老总。日本也在探索未来制造业怎么发展?它的瓶颈问题在哪?它的国家能够做什么?每个国家都在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产品也得改进,我想在劳动成本快速上升的时候,中国制造业必须快速从效率型产业转变成创新型产业。

另外我觉得,环保能源高效利用的压力对中国的制造业也是一个巨大挑战。以后中国制造的产品,同样是机床厂,大连机床厂生产的机床想出口到欧盟,你就一定要考虑它的碳排放,我的精度达到了,我的转速达到了,我的马力达到了,但是你的碳排放标准达不到,你可能也进不去。很多发达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来制约,他们知道中国肯定要赶上来,他从环保等各方面来建立壁垒。

猜你喜欢
制造业
浅谈汽车制造业与航空制造业的异同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中国模具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