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言”

2013-08-15 00:50张海法
大连干部学刊 2013年10期
关键词:言行谓之言语

张海法

言,即语言,也即人们日常交际中所说之话。它是人日常交际和开展公务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高超的言谈艺术是展示自身形象与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形成良好文风的基础。孔子作为中国的大圣人,对人们之“言”曾有过精辟、深刻的论述,它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今天读来,对于指导人们交际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说话如泼出的水,覆水难收,因此一定要慎重。孔子有言“驷不及舌”,形容话语传播之快速。讲出的话如泼出的水,覆水难收。所以讲话要慎重小心,观点正确,诚实守信,不能信口开河,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到点子上;“言必信,行必果”,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结果。孔子发现一条规律:“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那些说话大言不惭的人,往往很难说到做到。他认为“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反复强调“君子欲呐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其言不怍,则为之也难”,“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认为说话人一定要注意对象、场合、身份。孔子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有智慧的人要看讲话的对象,既不错过人,也不浪费言语。他还说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没轮到他说抢着说叫急躁,该说的时候不说叫隐瞒,不看看对象的脸色便贸然开口叫盲目。孔子对那些能说会道、夸夸其谈的人没有好印象,孔子毫不留情面地说他们“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乱德”。相反他觉得“刚毅木讷近仁”,倡导“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做得好,政绩突出,但不善言谈,没有问题;反之,只说不做,没有成绩,就会给人不好的印象。所以孔子强调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在对待别人的言语上,孔子也有独到的看法,他认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也就是说,不要仅仅凭借某人的几句漂亮话就对其做出肯定性的主观评价,也不要因为某人的性格、人格等方面存在缺陷而武断地否定他所说的话。因为一个人的言语并不能完全真实地体现出其品质的优劣,仅以此为据很难得出客观公正的结果。更何况忠言逆耳,无论对于说者还是听者言语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情绪色彩。再者,“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以人废言”同样不可取。因此,孔子认为我们对待别人的言论应采取辩证的态度。不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采取联系的观点,把人的言行结合起来看,根据其言行的一致性作出整体评价。《公冶长》篇载: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正说明孔子对人言行一致的重视。另 《宪问》篇中有“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语,也佐证了这一观点甚至,为了保证言行的一致性,孔子在 《为政》篇中提出了“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观点,也即先做后说。

猜你喜欢
言行谓之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语录
请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钱本草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