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八项规定应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

2013-08-15 00:50潘李军
大连干部学刊 2013年10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作风党员干部

潘李军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241)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的出台,彰显了中央惩治沉疴顽疾的坚强决心,体现了中央从严治党的气度和魄力。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过程极为漫长、内容极为复杂的工作,绝非一日之功。在八项规定出台将至一年光景之后,要让它不只是“一阵风”,还得要在“长”、“常”二字上下功夫。为此,我们丝毫不能马虎懈怠,必须持之以恒,重视长效机制的建立。

一、制度的坚持是基础

古语有云: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强制性、稳定性的行为规范。邓小平曾说:“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胡锦涛也多次强调党员干部必须要树立起“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只有坚持用制度管人、制度管事才能打赢作风建设这一场攻坚战。八项规定要实现长期推进,必须要在制度建设上花大力气,已有的好的制度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还未形成制度的规定要抓紧提升到制度层面来,成为广大党员干部长期坚持的行为规范。

要让八项规定的落实不会成为短期行为,在制度上必须要做好两件事情。其一,要建章立制,把八项规定细化并融入到本地区本部门的规章制度中去。令人欣喜的是,过去一年来,不少省市在此方面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比如安徽省就针对公务接待的标准问题先后出台了《安徽省党政机关国内公务考察及其接待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省直单位接待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对公务接待的就餐方式、陪餐人员、住宿标准等作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再比如河南省还专门针对公务接待的饮酒问题作出了如下规定:工作用餐原则上安排自助餐,一律不超过4个品种菜肴,一律不上酒[3]。当然规章制度制定出来是一回事,坚持与否则是另外一回事,我们需要努力的就是要推进这些制度规范常态化、长期化,而不是被束之高阁或者把老一套重拾起来。其二,要严明纪律,对于违法违规者严惩不贷,绝不姑息纵容。据 《法制日报》报道,截止今年7月,陕西省西安市在检查落实八项规定的工作中,共给予了党政纪处理或组织处理的违纪干部达153人[4],这无疑体现了维护中央政策的坚定决心。所以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明察暗访,全方位督导检查有关制度的修订与落实情况,对于那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发现纠正,而对于那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以身试法者,必须严肃处理,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尊严。

二、舆论的坚持是保障

舆论即公众的言论,是社会大众对涉及个人利益事件的意见的自由表达和传播形成的共同意识趋向。它以民间的态度和立场对其关注的社会问题,通过口头传播、新闻宣传、媒体网络等形式在全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面,从而左右事态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社会舆论已经成为监督公共权力合理合法行使的有效工具,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表达诉求、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因此,建立落实八项规定的长效机制必须要利用好舆论监督这一项有力武器,使其为党的作风建设事业保驾护航。

首先,舆论监督要坚持参与的全民性。舆论本质上是众人之论,社会舆论要尽可能地反映出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如此才更具有客观性和代表性。八项规定的监督落实,要打破新闻记者、“网络推手”、“微博大V”等所谓群众代言人对信息发布与传播的独家垄断权,不以年龄、地域、行业为限,让社会各阶层的话语权充分行使,让他们的诉求充分表达,如此才能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监督也才更具威力。其次,舆论监督要坚持内容的彻底性。一方面从横向上看,一切有关落实八项规定的党务和政务都应该纳入到监督范围,不能让脱离群众双眼所谓的“秘密内容”存在。不管是三公经费的预算和支出,还是一次小型会议的开销都应该接受舆论的审判;另一方面从纵向上看,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行为都要接受监督。在实际工作中,舆论监督存在“只监督儿子,不监督老子”的倾向,即只监督下级机关,对于上级则不敢监督或不愿监督。为此舆论监督要坚决避免此种选择性倾向,上至国家级干部,下至村长、社区主任都要一视同仁,不管是他们的工作情况还是生活作风都要纳入其中。再次,舆论监督要坚持方式的多样性。除了报纸杂志、电话电视等传统的监督方式之外,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兴媒体。过去一年因网络曝光导致大量违反八项规定干部的落马也有力地证明了舆论监督中新媒体的力量。微博等新媒体使得舆论监督具有了“零门槛”的特点,从而日益成为了重要的监督形式。最后,舆论监督要坚持价值的导向性。就落实八项规定而言,舆论监督说到底是为了纠正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使其回归到人民公仆的立场上来,因此舆论监督一定要把握好几个度。一是政治的度,舆论监督应坚守社会主义制度的底线,从国家利益的大局出发,避免煽动性和情绪化。二是法律的度,一切舆论监督都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切忌恶意诽谤、人身攻击。三是道德的度,舆论监督应该以维护社会公序良俗为准绳,其批评应该是善意的,态度应该是公正的。

三、社会风气的坚持是重点

社会风气是一个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出来的社会风貌,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要素的总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国民的精神状态都可以通过社会风气折射出来。因此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于保持国民的身心健康、塑造国家的积极新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勤俭节约、高尚朴实的传统,然而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这些优秀的传统正在发生裂变,奢靡之风、攀比之风、享乐主义正在侵蚀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整个社会的风气不容乐观。

八项规定主要是针对党内现实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空话套话、铺张浪费等官场恶习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要扭转这些恶劣作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然而社会风气从来就是与党风政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社会风气不好,就会与党内的不良作风相互作用,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大毒瘤,相反,如果社会风气积极健康,则可以与党风政风形成友好互动,带动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因而自去年十二月以来,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八项规定所带来的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舌尖上的浪费”得到有效遏制,“白天会桌,晚上饭桌”的状况大为改观,机关单位“文山会海”的局面得以扭转。据有关媒体报道,自去年十二月以来,许多高档酒店、高档消费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寒流”,大量商务策划公司、奢侈礼品店和旅行社也不得不紧缩其业务范围。可见八项规定的威慑力已经越过了党风政风之外,成为了带动社会风气转变的催化剂。这无疑是可喜的现象,然而,八项规定如何得到长期贯彻?简朴风怎样才能不是一阵风?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上至企事业单位,下至平民百姓都要把八项规定作为长期坚持并践行的行为准则。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防止不正之风的反弹,也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行为导向,从而给党员干部带来一定压力,使其将八项规定作为时刻奉行的行为规范。

四、思想行为的坚持是关键

马克思曾指出:“人是由思想和行动构成的,不见诸行动的思想,只不过是人的影子;不受思想指导和推崇的行动,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体”[5]。人从来就是思想与行为组成的矛盾体,一方面,人的行为必须要以一定的思想为指导,让思想为行为提供依据和动力;另一方面,人的思想必须通过行为来证实,让行为把思想转化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八项规定要成为常态化、长期化的行为准则,必然要在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为上下功夫,让其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见于行”。可以说,坚持八项规定的关键就是要让其深入到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里,从而体现在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中。

第一,转变思想作风,提高思想认识,提升行为实践的自觉性。思想作风的转变是长期贯彻八项规定的核心。八项规定在带来清新党风政风的同时,我们更要警惕一些新动向。比如说“避风头”的心态,少数党员干部认为只要自己暂时不往枪口上撞,等“风头”一过,就可以故技重拾。再比如“灵活变通”,出行时遮挡高档车牌,公务接待改在机关食堂而标准丝毫不变,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说到底还是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出了偏差。八项规定不是在于规定本身,而是要密切党群关系,以党风赢民心。党员干部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行为上才能紧密跟进。第二,在具体行动中中央要带动地方,上级要带动下级,形成自上而下的推动力。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具有其他因素不能具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6]。习近平考察不张贴标语,不摆放鲜花,王岐山开会不讲套话、不念稿子就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因此狠抓八项规定的落实,中央、上级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一把手”必须长期带好头,地方、下级单位及党员干部要积极跟进,唯有此,八项规定的落实才不会打折扣,作风的转变也才更有希望。第三,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在贯彻八项规定的过程中,知行脱节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自己说了的不做,二是要求别人做的自己不做。所以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要持之以恒,必须坚决杜绝此种现象,让规定这把“手电筒”不仅要照别人,也要照自己;不仅要照自己的思想,更要照自己的行为,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总之,八项规定应该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不应该是一阵一扫而过的“季风”;应该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标杆和尺度,不应该是敷衍应付的短期行为。在八项规定出台将至一年的今后,推进其制度化、常态化仍然是我党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善于审时度势,有效制止在八项规定落实过程中新出现的苗头和动向,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多管齐下,将其作为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关系的有力武器。

[1]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要求[N].辽宁日报,2013-01-12(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3]各地贯彻八项规定重在制度建设 [N].人民日报,2013-06-20(1).

[4]落实八项规定处理153名官员 [N].法制日报,2013-07-08(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18.

[6]潘李军.从“八项规定”透析党的作风建设新思路[J].理论学习,2013(5).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作风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党员干部要姓“党”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