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研究

2013-08-15 00:50李京蓉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中韩对华贸易

李京蓉

(吉林警察学院 中外语言系,长春130117)

2006年,韩国在对华直接投资排行榜上晋升为第六名,而中国也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同时,中国也是韩国在海外贸易投资上投入最大的国家,贸易额逐年递增,截止到2007年,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已达到1599亿美元。本文通过研究中韩两国贸易情况,分析影响韩国对华投资现况以及问题出现的原因,对寻求促进两国贸易往来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韩国对华投资现况及影响投资的原因

早期的韩国大多是向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出口商品,而目前最大的出口对象是中国。2010年韩国的贸易顺差达412亿美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按照韩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比例分析,对中国的出口比重达25%,位于第一位。对美国和日本所占比例分别是10%和7%。韩国对中国大陆的贸易顺差为453亿美元,如果加上对港台的贸易额则为700亿美元。从2010年起,中国为避免像其他国家那样发生金融危机,逐渐改变以生产为主的发展方式,通过刺激消费来推动经济发展。

中韩企业的现状存在差异是影响韩国对华投资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现阶段中国国民人均收入为4000美元,这刚及得上韩国1988年的状况。而当下中国社会却显现出1988年、2000年以及2011年韩国的身影,中国沿海大城市人均收入大于10000美元,而中国拥有0.6%(650万人)的非常富裕人口,这一数值超过韩国很多。这种收入的差距便是飞速发展的中国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中国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却是世界最高的国家,这是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造成的后果。而如今政府重视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提倡开发新能源,通过技术创新等节能减排,因此七大新兴产业成为中国目前发展的重点。金融危机后,中国采取扩大内需政策,借这项政策的推行而发展的是汽车和消费材料。在十二五计划实施中,中国将有以下行业受到有利影响:①电动车。目前中国正在努力推广电动车,预计截至2015年普及100万辆电动车,到2015年中国电动车充电的需求相当于63亿个手机,充电电池行业将会有很好的前景。②新能源产业。中国有着很大的地理优势,有足够的风源转化为电能的优势,是新能源开发大国。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器械制造国,风力发电器械资金投入量最大的也是中国。按照最初的设想,截至2020年中国投资韩国将是以往每年预算3倍的资金。韩国在太阳能的某些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其产品消耗最多的也是中国。在风力发电领域中国计划将在未来5年内把运营领域扩大1倍以上。③节能环保。中国计划在2015年之前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对其投入也将是前5年的两倍,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加大高压频率变压器的使用,以此来有效地降低制造业的能源消耗。由此一来,中国的高压电力设备需求将进一步增大,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副产业也随之得到发展。

在中国,被重视的高端科技产品并不像韩国那样是电子产品,而是飞机、人造卫星和高铁等,可见中国的高端产业韩国是无法介入的。此外,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遥遥领先,韩国如果要对中国投资,就要对中国的产业状况进行分析并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正确地掌握中国市场的动向。

2 韩国企业对中国贸易投入的特征

韩国对中国的贸易往来在时间上并不占优势,但增长的速度和投入量增长幅度较快。从1997-2001年因受到金融危机,韩国的出口大幅减少,但这只是短时间的。金融风暴过后,韩国的金融业逐渐整顿,恢复正常。中国加入WTO后,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渐频繁,合作项目越来越多,中国也跃升为韩国出口合作项目最多的国家。韩国企业对中国贸易投入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 合作及资金投入的项目越来越高端

从1998-2007年,在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中制造业投入的比率大约是81%。1980年以来,韩国对中国投资主要集中于低端制造业,而进入新世纪后,中韩两国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制造业领域也都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于是合作项目开始转向大型企业高端的研究领域。

2.2 投入资金波及的领域越来越广

随着中韩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资金波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中国一些朝鲜民族的聚居地也成为韩国投资的首选,而近年来韩国有意把投资的企业向南迁移。随着贸易额的增长、投资规模的扩大、南方经济产业实力的增强,韩国对中国投资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上海、江苏一带成为韩国投资的首选之地。相比之下,韩国在东北地区的投资逐年减少,逐渐转向产业较为密集的南方。

2.3 单项投资规模增大

在中国和韩国成为合作伙伴初期,韩国不敢贸然大量投资,贸易额非常小。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韩国对中国投资的产业逐渐扩大,项目逐渐增多。1998年单个合同投资项目共为153万美元,虽然在2001年很意外地减少到59万美元,但随后的几年却稳步增长。总体来说,韩国对中国的投入依旧不高,投资额仍然很少。2005年以来,韩国对中国的技术投入加大,机电、汽车、化工、金属等技术的大量引入使中国的相关产业迅猛发展,其投资规模也逐渐加大,到2007年,单项投资规模达到158万美元。

2.4 投资方式以独资或控股为主

韩国对中国投资的主要方式是“把公司的地址搬到中国”,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市场、产业链等实现韩国公司的有效运营,不仅在中国生产制造,而且在中国进行研发,虽然解决了中国一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但是大部分利润都被韩国获得。

总之,韩国对中国的经济投入是以利益为先考虑的,目的是以更少的资本获取最大的利润。中国广阔的未开发的市场和大量闲置低廉的劳动力对韩国来说是可贵的资源,因此越来越多的韩国公司进军中国。2004年韩国在华企业多达298个,其中36%的投资者认为中国大陆廉价的劳动力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26%的投资者认为市场资源的重要性更大一些。

3 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的益处

韩国对中国的贸易由来已久,韩国对华投资有很多益处。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促进韩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促进两国消费观念的融合。

第一,韩国对中国的经济投资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非常有益。在一些领域如电子制造和高端技术的研发运用上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不仅弥补了两国产业的缺陷,也更好地促进了两国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韩经济的发展。

第二,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跳跃式的,随着经济的繁荣,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逐渐步入小康阶段,消费需求越来越高,这样对韩国产品的需求也更多,进而对中韩两国的贸易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和韩国是邻居,经济发展齐头并进,人民的消费理念相似,这种种条件使中韩贸易快速发展成为必然。

第三,和中国一样,韩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关系到中韩的贸易往来,韩国发展的越好,对于进出口的要求就会越高,而且这种需求比中国更要强烈,因为韩国国内的消费需求强烈,其程度要远超过中国。当国内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韩国的国民将把这种需求移植到国外,而中国广阔而丰富的市场为这种需求找到了恰当的出口。可见,这种消费需求也推动了双方贸易的发展。

4 韩国加强对华投资的途径

4.1 使投资种类增多,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韩国在中国的企业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逐渐失去了原来的优势,因此韩国应该重新审视中国市场的格局,重新制定对华投资的战略部署,改变投资方向,调整投资项目,以此获取更多的利益。

4.2 调整对华投资企业的模式,使投资多样化

中国近几年发展变化非常大,因此韩国不能再以原有的投资方式对华投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兴的一些产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韩国应认清形势,准确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韩国企业的优势,使投资多元化,抵御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中国目前的形势下,政府要在保证大企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扶持小企业及一些私营企业,从而使贸易呈现多样化态势,这样就使韩国有更多的投资机会。

4.3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韩国对华投资的服务质量

中国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尽量使韩国投资商在中国能够获取最大的利益,尽量维护他们的合法投资行为。韩国相关部门也出台政策扶持韩国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只要是合法的,尽量使其没有阻碍。韩方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风险担保政策,使投资企业家能够放心地出资运营。此外,还有免除关税等一系列宽松的优惠政策。相对于韩国,中国相关部门在这方面的做法却有很大的不足,为此可以做出以下改进:①繁冗的投资审批制度使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投资手续的办理应该简化。还有过于严格的检查制度,也把许多投资企业阻挡在外。②对投资的金融扶持应当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例如降低税收或提高贷款额等等。③应该学习韩国对投资的态度,支持私营民间企业加盟,使资金聚少成多,不仅方便了企业之间的沟通,也可以使海外投资越来越多。

4.4 为海外贸易企业提供风险担保

1976年韩国开始推行为海外贸易企业提供风险担保的政策,表明只有保护好贸易企业的利益,国家才能有更好的经济收益。韩国政府在各大银行设立进口资金扶持,如果对外贸易企业需要资金,这些银行可以暂时借给这些企业进行运转,有了这些资金的帮助,对外企业能够无忧地在海外发展壮大。1987年韩国还根据《对外经济合作基金法》设立了对外经济合作基金,这个基金特别为在一些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的企业周转运用,以此来鼓励更多的企业进行贸易出口。因此,我们要借鉴这些有益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

[1] 张玉和.中韩贸易模式的变迁:从互补到竞争[J].国际经贸探索,2010(1):36-38.

[2] 韩安虎森,周立群.韩国对华投资现状、特点与问题[J].学术界,2011(3):59-68.

[3] 胡俊芳.中韩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国际论坛,2009(2):26-28.

[4] 高敬峰.中韩产业贸易结构分析[J].商业时代,2009(26):16-20.

[5] 罗蓉,崔强.中韩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09(6):26-28.

猜你喜欢
中韩对华贸易
中韩30年 新挑战与新机遇——第十届中国论坛侧记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美行业协会众声反对白宫新的对华关税威胁
2019中韩著名教授陶瓷双人展郑东燕(韩国)作品选登
2019中韩著名教授陶瓷双人展宁钢(中国)作品选登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商务部:中方欢迎欧盟终止对华光伏双反措施
贸易统计
贸易统计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华和解政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