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3-08-15 00:51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工学职业院校校企

宋 敏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商贸分院,吉林 长春 130033)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的,教职成[2006]4 号文件不仅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提供了指导性原则。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类型特色的创新,其基本运作框架是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岗位和社会适应能力。[1]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引企入校式、办校入企式、生产教学一体化式、订单式、顶岗实习式、工学交替式、2+1模式、项目驱动式等。学校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培养出了适应性强、企业急需的一线技能型人才。通过合作,学校提高了办学效益,对企业而言,相比从社会上招收的工人,学生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管理难度小,也缩短了培训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对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以工助学获得的工资不仅解决了学费、生活费,还能补贴家用。其中:订单式模式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及企业参与程度,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三方共赢的一种工学结合教育教学形式。[2]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工作实践锻炼,有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和增强实际独立工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和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认识职业岗位,促进学生就业。2+1模式其突出的特点是校企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

二、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一)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由于就业压力加大,以及行业收入差距的拉大,目前,学生对于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教学质量特别关心和敏感。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成就感,特别是学生的就业,成为影响高校学生心态和情绪最敏感的问题之一。经调查研究表明,有5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脱节,造成了就业市场上同时出现“人才荒”和“就业难”。一方面,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产生了大量新兴职业,高素质、高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里一些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陈旧落后,没有及时跟上“转方式,调结构”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注定了“无业可就”的命运,一批大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不足

首先,教师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掌握不够,教学观念落后,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难。在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不少职院教师都是从普通高校教学岗位转化过去的,由于长期脱离社会实践,教师缺少职业教育的教学理论背景、缺乏实习指导经验,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仍不是很高,引进企业背景工程技术人员较难,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更难。其次,课时较多,教师在本专业领域的职业实践能力、实践经验及应用性知识不足。[3]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造成教师编制紧张,教师很难有机会或较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以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和定位。在强调工学结合的重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同时,也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对教师的“工程化”和“职业化”背景提出了新要求,缺少“工程化”背景的师资很难理解工作过程导向、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导入、工业案例等;缺少“职业化”背景的师资,很难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严重缺乏和欠科学管理

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是贯彻工学结合理念、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实训工厂和实验室设备简单、落后,而校外实训基地、实践场所又缺乏先进的适合于职教的场所,也无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先进技术接轨,只能“纸上谈兵”。另外,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上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小而全”的独立建设、独立使用的建设运行模式,实训基地之间缺乏共享性,导致在同一区域内同类专业实训基地重复建设,并且有部分学校本身生源不多,实训基地使用率很低,大量的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缺乏开放性。

三、注重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设置要突出创新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

优化专业设置和结构,推进专业建设规范化。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要灵活,适应市场需求,制订和实行专业设置标准,完善专业设置管理,及时更新专业目录,引导和规范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变化对应用人才的需求,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融合,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侧重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以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按能力需求精简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二)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多媒体视听教学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投影、功放、扩音等现代化工具教学的活动。它具有集声、像、文字于一体,能听能看,高速可以放慢,微观可以放大,信息量大,形象生动,便于记忆,化难为易,容易理解,有教学效率高的优越性。同时,多媒体教学已由过去的辅助教学手段跃至目前的主要教学手段,课件上载校园网供学生上网学习,可利用多媒体视听教学充分开发教学和培训项目。

(三)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必须在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践中去培养。这就要求必须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已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校企合作这个平台,工学结合将失去前提和基础,“工”与“学”将无法结合,人才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本质,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实现“工”与“学”的结合,并以此为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

(四)实行“教、学、做、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重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在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职业院校的课程中,应实行“教、学、做、考”一体的实践性课程。要设置和课程对应的实践课,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要通过严格的、科学的训练,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集合在一起。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得到技能上的训练,并且逐步地掌握未来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回答问题,完成设计,从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效果。

(五)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每个学习情境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工作步骤进行教学,融“教、学、做”一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引导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实践先行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和示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制定详细的学习情景考核方案,以全面衡量学习效果和综合职业能力。

(六)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国家行业标准,结合专业岗位技能要求与特点,需充分考虑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一要求。专业教师要有足够的技能受训时间,让教师到企业中去,在企业中通过“师带徒”的培训模式,来切实提高受训教师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许多参加下企业锻炼培训的教师,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熟悉了企业,了解了企业岗位职务要求,解放了思想,转换了教学观念,积极投身于学校的专业教研、教改活动,成为学校专业学科的带头人、课程改革的排头兵。通过培训,学校还与企业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积极为用人单位输送毕业生。

四、结语

工学结合下的教学模式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贯彻职业教育宗旨的需要。工学结合下的课程改革不仅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职业教育发展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解决的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在现阶段教育体制下,高等教育产教结合下的校企合作强调学校与用人单位学中有工,工中有学,从而强化了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模式,尽管目前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用人单位,无论是认识还是实践,“工学结合”都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面对制约职业院校的办学难、育人难、就业难“三难”问题,积极推进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必将突破这个制约全局发展的瓶颈,并将继续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之,在教育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当今社会,创新高职院校课程模式已成为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核心所在,也是目前加快培养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当务之急。[4]高职院校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关系到我国整体教学改革的成败,亦关系到真正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因此,要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内容上与实际接轨,在理论和理念上提倡创新,同时积极地与社会企业沟通合作,大力整合师资力量,创造规范合理的课程模式体系,使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迈向更高的层次,从而实现我国专业职业人才的学校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2006.

[2]程云燕.以工学结合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育,2009,(3).

[3]张玉芹.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1,(1).

[4]曾繁京,侯杰.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成效与问题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

猜你喜欢
工学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