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之我见

2013-08-15 00:45翁华珠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高中生心理健康

翁华珠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时期,心理十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有效地干预引导、疏通和矫正,势必会影响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育,关系着高中生今后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因此,高中体育不仅承担着进行体质教育的任务,而且还应承担对学生进行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

一、高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

一是学习焦虑。焦虑是指人因为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没有根据的不安和恐惧的情绪,主要表现为十分紧张、坐卧不安、心情烦躁、郁郁寡欢等,同时在生理上可能会出现出汗、心跳加速等症状。学习焦虑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安、烦恼的情绪表现,说明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在高中学生群体中具有普遍性的学习焦虑,这种适度的紧张是很正常的,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和主动的心态进行学习,使其思维更为专注,反应更加敏捷。但是,过度的焦虑就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过度的学习焦虑主要表现为:怕否定,怕回答问题,对考试有回避、害怕的心理,在生理上则出现没有食欲、失眠多梦、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这种现象在高中阶段表现得最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面临着高考的压力,父母的要求、老师的期盼、自己渴望成功与现实困难之间的矛盾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心理暗示,如果受到的压力过大就会出现过度焦虑的问题。

二是容易冲动。容易冲动者表现为易怒,过激者还会打骂人。一方面是因为遗传造成的,而更多的因素是心理不健康或习惯不良引起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的过分溺爱包容导致他们养成了任性、自私的个性,在长大以后,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冲动发火,往往不能顾及后果。

三是身体症状。高中生阶段处于生理发育的中晚期,他们十分注意自己的相貌体态,同时,对异性也会有好感。但是,这个时期的心理还没有发展成熟,既渴望自由独立又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容易因为学习、同学交往等产生过度紧张、不安等问题。

四是孤独倾向。经过长期观察发现,有些内向的学生缺乏社交、沟通能力,常常在课后独来独往,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严重的还对交往产生害怕、恐惧心理,不愿意参加任何学习活动,使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自身信心不足,比较自卑和家庭影响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中生心理健康主要是多个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这些外界的要求与自身发展水平的矛盾,就是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这虽然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正常过程,但是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

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建议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该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新的体育教学观,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一般只注重学生体质教育,只关注运动技能与技巧的训练,而往往忽视学生在体育运动时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绪变化,不注重评价方式,教学方式呆板,缺乏创新和变化等。因此,新形势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应该树立新的教学观。一是注重身心和谐发展的观念。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必须坚持身心协调发展,不能使生理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脱节。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要培养其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情绪,鼓励其树立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信心,养成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良好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二是面向全体观。高中体育除了培养体育高考特长生外,主要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健康为第一要务,其次再追求体育技能技巧的提升。

(二)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学习心态

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特别是高中生,教师的关注是学生心中十分渴望的,教师的关注会使学生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情绪。一是在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中掌握相关体育技能技巧,特别是对于那些体育基础差、缺乏自信心的特殊学生群体,教师应该予以特别关注。这样,这些学生就会感到教师的关注,从而由不感兴趣、不自信到慢慢地喜欢体育,产生积极的情绪,达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二是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对于那些不爱参与集体活动的学生,应该多与他们沟通,并多陪伴他们进行体育运动,这样就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拉近师生距离,搞好师生关系,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

(三)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为高中学生释放高考压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每天都很少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压力巨大,因而常常产生过度的学习焦虑。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开展一些有趣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身体,又能够放松心情,释放高考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一是开展适度竞技性比赛。如篮球赛、拔河赛等。学生在比赛中能够激发对体育的兴趣,体会运动的快乐,听到同学们一起欢呼呐喊加油就会产生奋力拼搏的激情。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愉快,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促使学生养成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和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学生通过教师为他们搭建的平台,体验到展示自我、获取成功的满足感、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在其他学习活动中也能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开展趣味性运动游戏。如开展袋鼠跳等趣味性运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趣味,而且能够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状态国得到舒缓,感受到体育运动与众不同的魅力。特别是那些不善于交际的学生,能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增加与同学间交流的机会,从而使他们慢慢找回自信,走出孤单,养成积极向上的性格。

(四)采用分类教学方式,促进各类学生不断进步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照顾到各类学生,促使各类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步。一是澄清学生底子,夯实分类基础。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体育运动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三类:基础类、中等类、优秀类。基础类主要是一些身体素质较差、运动基础差的学生;中等类主要是一些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的学生;优秀类主要为身体素质很好,体育运动素质很高的学生。二是根据类别,分类教学。对于基础类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信心,通过有效的帮扶措施,加强个别辅导训练,以夯实基础。对于中等类学生,教师应加强体育技能的训练。对于优秀类学生,教师要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可以适当安排拔高性练习,促使他们向更高的方向提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可以根据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表现和变化,进行动态化管理,不可因为分层而挫伤其积极性。三是营造同学间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氛围。课堂中同学之间如果产生了磨擦或是纠纷,应及时给予调解,引导他们学会宽容、真诚相待。另外,为了处理好学生间的关系,还应尽量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利用一些专项技术好的学生帮助辅导技术差的学生,让他们手把手地指导,协作练习,共同进步,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活动氛围。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是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阶段,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新的体育教学观,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摆在第一位,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开展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为高中学生释放高考压力,采用分类教学方式,促进高中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1]郑益国.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J].长江大学,2012:15-16

[2]袁娟.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10,(22):137

[3]崔国文.体育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4):65

[4]叶锦标.体育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2010,(23):841

[5]陈腾.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1):30

[6]周华.深化体育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131-132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高中生心理健康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