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油桐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3-08-15 00:49王赵钟张建哲
陕西林业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油桐桐子桐油

王赵钟,张建哲

1 陕南自然地理

陕南油桐产区包括安康大部、汉中中西部及商洛东南部,国土幅员在北纬31°15′~34°20′、东经105°20′~110°45′之间,国土面积58 144km2,占陕西省国土面积的28.2%。本区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汉江由西向东横贯,构成“两山夹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区内最高海拔3 071 m,最低海拔170m,海拔高低相对差为2 901m。

2 陕南气候特征

本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700~1 300mm之间,降雨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的38%~60%,年平均气温11~15.7℃,极端最高气温42.6℃,最低气温-15.2℃;年平均日照时数1 300~1 800h,≥10℃积温4 500℃;年均无霜期为240~270d;为油桐生长、结果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全国油桐主产区之一。

3 陕南油桐产业发展历史

油桐(Vernicia fordii Hemsl.)大戟科(Euphorbiaceae)油桐属(Vernicia)落叶小乔木 ,原产我国,为工业油料树种。具有生长快、单位面积产量高、种子含油率高、适应范围广、栽培性强、经济用途广等特点。明末清初油桐种植业由川鄂扩展到陕南和豫西的秦岭山区和伏牛山区,清中期以后,陕南已是全国重要的桐油产地之一。至民国时期由于国际市场对桐油需求量的加大,促进了油桐种植业的大发展,至1936年,油桐林面积在18.87万hm2以上,由于劳动力缺乏,油桐林管理粗放,桐油总收购量为8 500t。

解放后,油桐种植的规模和产量均超过了历代,油桐丰产技术已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1957年,陕南产区产量恢复到6 885t;1958年大炼钢铁,桐林遭到乱砍滥伐;1961年陕南桐油产量下降到1 680t;20世纪70年代后期,油桐生产开始恢复,1981年陕南桐林面积发展到11.0万hm2,桐油产量达7 770t。80年代后期,由于人工合成漆的冲击,桐油出口量和桐油价格急剧下降,至1993年国内桐油价格仅有3000.0元(人民币)/t,桐子价格最低时每公斤不足0.40元(人民币),产区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致使大面积油桐纯林长期荒芜,桐农间种地块中的油桐遭大量砍伐,产区加工企业纷纷倒闭或转产,油桐产业严重萎缩。

4 陕南油桐产业现状

4.1 产区分布及栽培品种

产区油桐以商南、山阳、旬阳、白河、汉滨、紫阳、石泉、宁强、略阳、勉县、南郑等县区分布相对集中,桐子产量占全区总量90%左右。全区油桐品种有小米桐、大米桐、周岁桐、柿饼桐、棉桃桐、柴桐、葫芦桐等7个类型十多个品种,分布海拔在300~800m之间,其中以米桐为主。近年各产区县种植品种以大米桐、小米桐和周岁桐为主。

4.2 产区桐油加工再现生机

自2000年以后,由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世界各国受到普遍重视,桐油及其衍生制品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使得国际桐油需求量不断增加,陕南产区桐油价格一路上扬,2002年为7000元(人民币)/吨,2005年达到12000元(人民币)/吨,至2010年,桐油出场价创历史新高,一度达到25000元(人民币)/吨,给产区保留下来的桐油加工企业带来一线生机;产区宁强、紫阳、旬阳和山阳等县区均有桐油小型加工企业,加工方式多为机械压榨,近年全产区年均产桐油约1.3万t左右,绝大部分外销,区内无深加工。

4.3 产区油桐种植得以恢复

在桐油出厂价格稳步提高的推动下,产区桐子收购价格也水涨船高,各地农户随之对原有桐林进行抚育管理经营,并陆续开展小面积种植。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确立了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地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和国家林业局联合颁布《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为产区油桐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持;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在陕南突破发展战略中,对陕南着力推进建立循环产业的准确定位,更进一步推动了油桐产业的发展。结合中、省、市相关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至2010年全区油桐林面积总计约10.0万hm2,面积居全国十六省、市(区)产区第四位,桐子年产量达4.0万t左右。

4.4 产区油桐林经营管理现状

由于受传统经营方式的影响,产区油桐林按经营方式可分为非间作林和间作林两大类。

4.4.1 非间作林 产区非间作林面积6.5万hm2,占产区油桐总面积的65%左右,以中老龄低产林为主,多为与其它树种混交或为散生单株,其中部分地处山坡中上部,其地类多为疏林、灌丛或荒山,交通不便,管理难度较大。由于油桐林不耐荒芜,加之长期桐子收购价格的偏低,桐农对桐林的管理积极性不高,致使盛果期短,提早进入衰退期或受病虫危害直接死亡;同时,受交通不便、生产条件艰苦及近年劳动力成本较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桐果采收率普遍偏底,因而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仍有良好的天然更新。由于得不到必要的抚育管理,上层生长空间受限,下层各类灌木、杂草丛生,病虫害严重,因而桐子产量普遍不高,每公顷产桐子约170.0kg左右。

4.4.2 间作林 产区油桐间作油桐林面积约3.5万hm2,占产区油桐总面积的35%左右,主要分布在山坡中下部,地类以坡耕地为主。其中,结合陕南各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近年新造林面积为0.8万hm2(坡耕地幼林期实行间作),陆续逐年开始形成产量。由于近十几年来桐子收购价格一直低迷,加上过去陕南各县区种植方式各异,形成了油桐林以桐粮间作、桐药间作以及桐果混交的种植形式,其中桐粮间作比例较高;桐粮间作中粮食种类包括了几乎所有类别;桐药间作中药材以黄姜为主,由于一度黄姜收购价格较高,各县区间伐油桐曾盛行一时,使间作类油桐林单位面积油桐株数偏低,产量受到较大影响;桐果混交林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桐农一种复杂的经营心里,在油桐收益不高时,抛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盲目跟风,间伐油桐,栽植柑橘、板栗以及核桃等林果树木;在近年油桐效益较好,林果效益偏低时,又对果树进行砍枝或间伐。虽然间作油桐林发展几经起落,但与非间作林相比,各项管理措施比较到位,桐子产量每公顷仍可达到800.0kg以上。

5 陕南油桐产业存在问题

5.1 油桐产业缺少政府对产区统一规划与发展的相关指导性意见。

5.2 油桐低产林面积较大,造林良种良法使用率低,是直接影响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5.3 桐油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质量低,无品牌,更缺少桐油深加工和精加工项目,未形成完整的加工产业链。

5.4 相关加工过程和最终副产品未得到充分高效利用,浪费巨大。

5.5 油桐林管理劳动强度大,桐子剥离完全靠手工,人工成本较高。

6 陕南油桐产业发展建议

6.1 强化油桐产业在陕南突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油桐是陕南山区大面积分布的乡土油料树种之一,也是广大群众长期经营的传统经济树种,其生长快,结实早,产量高,管理简便的特点优于其它经济树种。油桐作为陕南重要生物质能源树种的地位已经确立,但在陕南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还有待进机一步加强。结合陕南突破发展战略相关生态建设项目,产区统一规划产业布局与发展思路,建立发展油桐生物质能源林补贴制度,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确保油桐作为生物质能源树种发展的战略需要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6.2 加大科研投入,建立良种种苗繁育基地

良种是丰产的基础。油桐良种选育最早列入“六五”国家攻关项目,“七五”继续列入。期间,原陕西省林科所科研人员,1983年从浙江、湖南、云南、贵州及安康旬阳引进了15个优良品种,自1 986年到1990年对其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出籽率、抗性以及桐农间作方式等进行了观察和对比,从中选出了5个优良品种和较适宜当地的间作方式,并在山阳县鹘岭以南产区进行了推广,而“八五”、“九五”以后中断。恢复油桐良种苗木繁育科研项目,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委托科研部门设立专门课题,在原来油桐良种推广区,进行良种选育,建立良种油桐种苗繁育基地,推广使用良种良方科学造林,提高桐子产量。

6.3 分类经营现有油桐林

6.3.1 非间作油桐林 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对老残林进行更新造林,直接培育高产林;对中龄低产林采用嫁接换砧、高接换种和树冠修剪等方法,培育丰产树体结构,并伐除其它树种影响枝,拓展油桐生长空间;对天然更新幼树,留优去劣,合理密度。在管理上,除加强树体管理外,需要适时进行树下穴状垦复,追施肥料,以改善土壤结构与性能,增加土壤肥力;及时清理病虫枯枝,改善林地卫生状况,减少病虫害发生。

6.3.2 间作油桐林 间作油桐林应以桐子产量为主。对于桐粮间作,科学合理选择粮食种类是提高桐子产量的关键,一般以油菜、花生、豆类、芝麻等低杆作物为最好;对于桐药间作,以花、小果或须根入药的低杆类草本为最好;对于桐果混交,应及时伐除非目的树种,适时补栽油桐,逐步过渡到桐粮或桐药间作。间作油桐林油桐密度虽然只有油桐纯林密度的1/3—1/2,但只要选对间作作物种类,加强树体与土壤管理,适时合理施肥,其产量仍可接近或达到纯林的产量水平。对于近年结合生态建设工程新造油桐林,幼林期以耕代抚,实行间作,当逐渐进入盛果期后,应放弃间作,加强树体、土壤及施肥管理,培育高产稳产油桐纯林。

6.4 建立油桐产业化工园区,培植桐油化工龙头企业

政府主导整合产区现有初级桐油加工企业,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使桐油初级加工标准化和规模化,提升初级桐油加工水平;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相关部门相互协作,进行桐油产业化工园区规划,合理选址,建立油桐产业化工园区;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资金上予以贴息扶持,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培植桐油化工龙头企业,形成桐油精炼、分离提纯、化工合成和新材料制备等较为完整的桐油化工产业链。企业要注重产品品牌创立与保护,提升产区桐油及其化工产品品牌国内国际竞争力。

6.5 桐苞桐壳加工和桐子加工后副产品产业链延伸

桐苞桐壳烧成灰以热水浸提,可制K2CO3,K2O,K2SO4,KH2PO4,KOH,可提取糠醛、制冰醋酸等化工原料;桐壳可制桐烟合剂,防治地老虎幼虫,玉米螟,三化螟等虫害,桐壳还是制取活性碳的上好原料。桐子加工桐油后的桐麸,蛋白质含量高达36.3%,动物必须氨基酸含量为50.8%,同时,桐饼中的毒素又限制了它的应用,传统上经腐熟发酵后大都用作肥料,浪费很大;通过四氯化碳、乙醇和醋酸乙酯等有机溶剂的浸提,可以去除毒素,用作动物饲料。通过对桐麸中碳氮元素含量分析,其中碳元素含量44.19%,氮元素含量3.80%,可做高档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原料。桐果每年10月下旬开始采收,此时桐子充分成熟,桐酸含量达到最高,油酸与亚油酸含量较低,压榨的桐油品质较高。

普及微耕机和桐子剥壳机使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管理成本。

[1] 谭晓风.油桐的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建议[J].经济林研究,2006,24(3);62-64.

[2] 谭晓风 蒋桂雄 谭方友,等.我国油桐产业化发展战略调查研究报告[J].经济林研究,2011,29(3);1-7.

[3] 李龙山 吴万兴 谢复明.陕南油桐栽培历史和经营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1985,(2):17-19.

猜你喜欢
油桐桐子桐油
又见油桐林
樱花谷
桐子树
冻桐子花
春天二题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桐油脱色精制工艺的研究
溶剂挥发法制备聚砜包覆桐油自修复微胶囊
小桐子种源试验与选择
湘西州森林生态研究实验站国家油桐种质收集保存库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近代桐油业的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