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湿地保护参与意识浅析——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2013-08-15 00:49王恺强
陕西林业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公园公众

王恺强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北京 100024)

湿地、森林与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兼具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特殊生态类型,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人们誉为“地球之肾”和“天然物种库”[1]。保护和利用好湿地,解决湿地危机,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也是全体公民应尽的义务。

1 湿地资源保护管理

1.1 湿地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千差万别,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多样,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生态系统具有高度多样性,是各种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具有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湿地公约中所规定的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类型在我国均有分布,而且我国还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青藏高原湿地。

1.2 保护管理

自1992年我国正式加入《湿地公约》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2004年成立了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协调和主管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并实施了一大批湿地保护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湿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同时,制定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启动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力争尽快颁布国家湿地保护条例,全面推进地方湿地保护立法;积极开展湿地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湿地保护氛围,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意识明显增强。

2 建设成就与存在问题

2.1 建设成就

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湿地保护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保护成效显著。截至2012年共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处、湿地公园400处、国际重要湿地41处,使约50%的自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一批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得到了抢救性保护,湿地保护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湿地工程区的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履行《湿地公约》国际义务的能力明显增强。

2.2 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湿地仍然面对生态退化趋势持续、湿地在土地利用竞争中的弱势地位等严峻挑战,湿地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引发湿地退化的原因除气候变化、降雨量减少、荒漠化等自然因素外,主要还是人为因素,包括:盲目围垦和过度开发造成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湿地水资源和生物资源过度利用,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湿地污染严重,加剧水质恶化;大江、大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江河、湖泊淤积严重;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和社会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淡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投入不足,保护管理工作进展缓慢。目前,全国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止[2]。

3 公众参与湿地保护意识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是2008年12月由国家林业局批准的湿地公园试点单位,通过近四年的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了客观评价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管理状况,真实的反映社会各界对湿地公园建设的观点和认识,以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现将通过问卷调查的情况分析如下:

3.1 公众参与主体分析

保护湿地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主体包括一切与湿地保护工作有关的单位、部门、群体和个人。在这些公众主体中,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其它有关职能部门,都不仅仅是湿地保护工作的领导,在更多的情况下,还应以“公众”的身份参与湿地保护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湿地公园建设的有浐灞管委会的相关部门、灞桥区人民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广大的社区群众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湿地公园的建设,其中有湿地保护管理的决策者、政策法规的制定者、保护项目的实施者以及从事湿地产业的受益者,同时也有对湿地资源造成威胁的破坏者。

3.2 公众对湿地认知度分析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湿地公园建设与改善人民生存生产条件和发展区域经济融为一体,极大的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确保了湿地公园建设成效。调查结果显示:93.25%的被调查者认为建设湿地公园十分必要,6.75%的被调查者认为建设湿地公园必要;98.75%的被调查者认为湿地公园建设对改善生态环境作用十分明显,1.25%的被调查者认为湿地公园建设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明显。这些调查结果说明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同。

3.3 公众参与意愿度分析

湿地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形成巨大的合力,才能加快湿地保护工程建设步伐。调查结果显示,98.15%的被调查者认为意愿参与湿地公园建设,1.8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愿意参与湿地公园建设;96.35%的被调查者参与湿地公园宣传的积极性高,3.65%的被调查者参与湿地公园宣传的积极性一般。这些调查结果说明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公众参与意愿度高。

3.4 公众对湿地公园建设综合评价

3.4.1 建设成效评价 湿地公园建设成效显著。90.35%的被调查者对湿地公园建设状况及效果满意,9.65%的被调查者基本满意;95.13%的被调查者认为湿地公园建设对人居环境改善效果明显,4.87%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明显。

湿地公园建设对生态环境改善主要表现在:79.8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水土保持,80.7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改善小气候,74.2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涵养水源,72.2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维持生物多样性,33.5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保障城乡生态安全。

3.4.2 可持续性评价 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持续进行,才能发挥湿地效能。调查结果显示湿地公园建设与实际需求的差距主要表现在:86.1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加大投资,46.30%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完善基础设施,39.7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大科研监测力度,37.2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大建设规模,13.2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完善其它服务功能,6.4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强机构建设。

3.4.3 三大效益评价 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87.25%的被调查者认为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68.45%的被调查者认为涵养水源功能有所提高,67.13%的被调查者认为保持水土能力增强,66.85%的被调查者认为调节气候作用明显,44.75%的被调查者认为蓄洪治污功能强大。

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76.30%的被调查者认为完善了基础设施条件,55.20%的被调查者认为改善了生活居住条件,6.25%的被调查者认为湿地宣教作用巨大。

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58.35%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态旅游效果明显,10.35%的被调查者认为产生了其它经济效益,4.75%的被调查者认为带动了地方产业发展。

3.5 问题与建议

3.5.1 问题 通过对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公众参与湿地保护意愿状况调查分析,尽管绝大多数公众对湿地保护参与意愿度较高,认识比较到位,但是依然有少数公众保护湿地观念较薄弱,破坏生态环境、违规侵占湿地的现象仍有发生。主要表现在:湿地宣传受众群体涉及面较小,宣传形式简单,公众对湿地概念的知晓度较低;缺乏组织系统的宣传,公众了解湿地保护的信息渠道相对单一;湿地宣传教育投入不足,专业人员参与度不高,宣传效果较差;宣传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3.5.2 建议 依托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宣教资源,统筹布局湿地宣教中心;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湿地保护宣教网络,改善和丰富湿地宣教内容与手段,形成高效的湿地保护宣教体系;大力宣传湿地的重要功能与效益、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营造关心湿地、爱护湿地、参与湿地保护的社会氛围,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常规宣传活动为依托,促进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常态化;发动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湿地保护事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4 结语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成功建设,树立了公众广泛参与湿地保护的示范,充分证明了湿地保护除了政府部门进行积极、主动、有效地管理外,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社会公众湿地保护参与意识的普遍提高,才是解决当前湿地面临各种威胁的关键和瓶颈。

[1] 吕宪国,于洪贤,姚允龙。湿地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中国湿地保护宣教行动计划,2009。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公园公众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在公园里玩
一见如故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