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特点浅析

2013-08-15 00:54熊剑
视听 2013年2期
关键词:主播电视新闻民生

■熊剑

收看电视新闻现在已成为老百姓“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的最主要手段。电视新闻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其中,电视民生新闻评论为百姓喜闻乐见,成为当今新闻发展的一种流行趋势。

南宁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夜班》是一档民生新闻栏目,该栏目以平民性、贴近性、生活化为特色,主要报道南宁百姓的身边事、关心事。该栏目自开播以来几经改版,现以其日益成熟的平民风格及浓郁的地域色彩深受南宁观众的喜爱。该栏目在播报过程中,主持人不仅可以适当加入自身对播报内容的看法,还会适时连线社会人士,发表对某一现象或某一事件的简要点评,拓展节目对新闻的阐释。

一、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特点

1.评论亲切感人,发自内心

对于刚刚发生的民生新闻,在你可能还在思考的时候,主持人就已将自己的观点给出,引导观众进行思考。相对于传统电视新闻评论中正襟危坐的主持姿态来说,民生新闻评论将播音员严肃、刻板的形象完全颠覆了。主持人自然表露出的个人情感,让老百姓能感受到民生新闻的亲近和可感性。主持人的真情实感瞬间抹去了电视荧屏带来的距离。

民生新闻评论是以老百姓看新闻的视角来进行的一种评论,没有新闻评论员所持的宏大角度也不像专家们对深层问题的分析。民生新闻评论是主持人以联想的方式将新闻与自己身边的琐事连接在一起而进行的感想式评论,它只是借新闻来进行一种轻松思考,以平民的视角来适应普通百姓在看电视时的环境和心境,将自己变成百姓的身边人,让事实更贴近百姓生活,做到切实为百姓服务。就如《新闻夜班》的第一位主播,经常在播报新闻时辅以亲切随和、幽默风趣的点评,深深感染了电视机前众多观众,使节目人气一路飙升,保持了长时间的高收视率。

2.新闻快捷,评论及时

电视民生新闻主要是将贴近身边的事实及时报道出来,而民生新闻评论则是以一种夹叙夹议的形式将点评与新闻紧密结合,或张扬正气,引导舆论,或针砭时弊,为弱势群体说话撑腰。可能白天刚发生的事情,在晚上节目中就会马上报道,而且主持人也会在新闻播报之后立即给出评论,这种信息以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使评论更具吸引力及感染力。

3.互动性强,观众与主持人无距离感

众所周知,传统的新闻播报节目主播表情严肃,照本宣科,电视机前的人只能充当听众。传统的新闻播报还要求言简意赅,在语言和文字组织方面,都较为谨慎甚至官方——成语的使用率大,并且丝毫没有融入自身的看法。对观众而言,这是枯燥而乏味的。并且,这种播报方式对观众的理解能力以及文字感知能力都有着较高要求,并不是老少妇孺都能看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收看面的狭窄,无形中降低了收视率。而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调动观众积极参与节目,比如视频、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不仅主持人可以发表对新闻和事件的评论,观众也可以参与其中,或发表对新闻和事件的看法,或倾诉自己的烦恼,而主持人也会耐心倾听,及时解决观众的问题,这就促进了观众与主持人的沟通,消除距离感。

二、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瓶颈及对策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鲜活独到,广受欢迎,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评论娱乐化和缺乏责任意识。民生新闻评论节目之所以能掀起收视狂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能够发挥舆认监督的功能,帮助普通百姓说出他们想说而没处说的话。但有些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而不顾观众的感受,将评论做得过于娱乐化,在评论时说些无关痛痒的话。另外就是主持人对于评论不负责任,这可能是因为记者编辑的不负责任或是主持人的水平有限才导致主持人在评论时出现过激的个人观点或是与事实不符的一些言语,最终导致节目失去一大批忠实观众。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定位,框定评论的着力点和言语界限,不可随意而评;其次,虽是轻松自由而谈,但务必保持客观公正,拿捏好分寸,这样才能说到观众心坎去,真正服务于观众;再次,要培养金牌主持人,增加亲和力和吸引力,如《新闻夜班》,当年依靠主播徐谨的独特魅力,为节目赢得了一大批忠实观众。

猜你喜欢
主播电视新闻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第一次做小主播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我是小主播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