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的功能和调控

2013-08-15 00:54赵丛聪
视听 2013年2期
关键词:网民舆论功能

■赵丛聪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民的表达变得空前活跃。网络的交互性、即时性特点为网民提供了天然的舆论场。本文主要探讨网络舆论的概念、特点、功能及其调控,对网络舆论作简要的分析。

一、概念梳理

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1]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民的表达已变得空前活跃。网络舆论因其广泛的传播力,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舆论形成的重要场所。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就某一现实问题以及各种社会现象发表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二、网络舆论的特点

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发展时间并不长,它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成长起来的。受其传播媒介互联网的影响,网络舆论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

互联网的全球性、即时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舆论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在更广泛的空间内进行时时更新传播。而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等传统的“舆论场”,相比于网络来说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同时受发行量、收视率等因素影响,其传播范围也会受限。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微博、智能手机等媒介的发展壮大,网络舆论的影响范围在不断扩大。

2.舆论更多元,威力更巨大

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媒体都会有版面或者时段限制,而互联网则可以通过时时更新,并可以回溯查找海量的信息。因此,互联网能吸收更多元的观点。另一方面,互联网舆论在较短时间内会迅速传遍全球,其威力可想而知。如突尼斯等阿拉伯国家的革命,twitter 在舆论形成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全民参与,双向互动

从普通大众到名人,从老百姓到政府,从儿童到老人都在使用网络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网络舆论传播可以进行互动传播、互动交流。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可以即时与他人交流意见,这是互联网优于其他媒体的最重要的特点。在自媒体时代,我们既可以成为传播者,也可以成为接受者。

4.身份未知,监控难度大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基本信息是公开透明的,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也受到法律的监督,因此民众的发言会有所顾忌。在网络匿名环境下,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社会里以自己所设计的任何一种身份出现。而网络的发展超过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一些网络行为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规定,因此,网络舆论传播处于相对自由、缺少管理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各种言论可以在几秒中传遍整个因特网,造成了巨大的监控压力。

三、网络舆论的功能

关于舆论的功能,多数学者认为“正向舆论给人的活动提供正确的认识方向,称作舆论的正功能;负向舆论对社会产生破坏作用,属于负功能。”[3]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具有舆论的一般功能,同时,网络舆论自身的特点赋予其自身的正负功能。

1.网络舆论的正功能

网民在互联网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知情权扩大了,群众的参与度也会随之提高。就某一事件发表热议已经成为网民自发的行为,在网络上产生强大舆论压力,同时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最终可以影响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决策,为推进社会稳定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例如郭美美的炫富事件,引发民众对红十字会乃至整个中国慈善事业的质疑。据统计,郭美美事件的搜索次数超过120 万次,关注的网民超过8000 万,成为特级舆情事件。[4]在舆论的压力下,慈善事业立法化、公开透明提上日程。

互联网的互动性可以使网络舆论与政府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底层的声音能够迅速及时地传达给上级,让政府了解到人民的想法与需求。同时,政府通过及时回应,可以引导舆论,安抚民众,增强网民社会认同感。

2.网络舆论的负功能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这使得“把关人”面临严峻挑战。由于没有人“把关”的有效引导,而网络舆论的全民参与、双向互动交流让网民可以自由对事件、问题、现象发表评论、意见、观点,这也意味着对舆论的控制难度加大。由于信息的自由流通,网上信息内容纷繁复杂,虚假信息在网上的流传,不仅会误导网民,还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2009年6月26 日广东省韶关群体事件发生前的6月16 日,正是因为一则虚假的网络消息在短时间内被许多网站转载,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引发了群体事件。[5]

另一方面,近年来,网络水军成为网络舆论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网民的猎奇心理和关注点,进行炒作,或者制造事端。他们通过发布假新闻、假消息,再利用网络水军的“煽风点火”,貌似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给政府带来舆论压力。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甚至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造成巨大损失。

四、网络舆论的调控

网络舆论的正功能可以有效协调、指导、规范人们的思想言行,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会更加凸显,网络舆论会比传统媒体更容易出现失范的行为。而互联网上的网民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这就使网络舆论的调控与引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实时监测网络环境,提高反应速度

网络舆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这是其优势也是舆论调控的难点。有的信息可能转瞬即逝,这就要求专业人员时时进行监测,尽可能在负面舆论发布之前将其过滤。2008年“11·4”重庆罢工事件前近一星期,“11月3 日要罢运”的消息,就已通过传单、网络、短信等形式,在各个出租车公司的承包车主和司机之间迅速传开。[6]因此,网络监督人员要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反应力,通过实时监测以掌握舆论动态。

2.积极参与网民互动,培育网络“意见领袖”

要实现对网络舆论的调控,政府必须要有自己的立场。同时,政府要将自己的立场、观点传达给民众,就要积极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也要利用好网络“意见领袖”进行舆论引导,强化主流舆论。近年来的政务微博的盛行,使民众及时关注到了各级政府的信息,同时利用微博转发、评论,及时与百姓进行沟通。疏导不满情绪,改进自身工作。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到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说过,“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温家宝也曾在两会期间与网民直接在线交流。这都体现了政府“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7]

3.完善互联网法律条例,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

从1994年互联网络进入中国至今,互联网在我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网络社会的根本大法《网络法》。因此,完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对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已经十分迫切。另一方面,要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来引导网络舆论。新华网、人民网作为主流网络媒体,在引导网民舆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如汶川地震中滚动更新地震受灾情况、伤亡人数,利用互联网速度快,视频、图片、文字兼容的优势,在稳定民心、宣传抗震救灾精神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结语

一方面,网络传播为民众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舆论空间,民众为社会稳定和谐建言献策,推进社会民主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网络舆论的特点,使得负面功能不断被放大,舆论的控制难度加大,威胁社会安定。因此,只有因势利导,才会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正面功能,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注释

[1]数据引自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11年6月)。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 11页。

[3]刘建明:《舆论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249页。

[4]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2011-06-29。

[5]高度关注网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影响http://news.xinhuanet.com/it/2011-04/27/c_121355415.htm

[6]张志恒:《网络在群体性事件中的积极作用》,《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7期(下半月)。

[7]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交流:互联网是了解民情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6/22/content_8417170.htm

猜你喜欢
网民舆论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