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颜色词汇语意差异分析

2013-08-15 00:52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英汉紫色汉语

戴 华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新英格兰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81)

颜色是一种视觉效果,颜色词汇的正确使用能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活泼、有趣幽默、直观亲切。但中国英语学习者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面对一些含有颜色词汇的英语短语或句子时往往不解其意,理解具有主观随意性,如将“black coffee”(不加糖或牛奶的咖啡)理解为“黑咖啡”、将“white war”(经济战,没有硝烟的战争)理解为“白色的战争”;有时以汉语文化为参照,导致理解偏差甚至错误,如将“Roman holiday”(幸灾乐祸、损人利己)想当然地理解为“罗马假日”、将“Chinese wall”(难以逾越的障碍)简单地理解为“中国的墙”,等等。英汉颜色词汇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描写英汉文化事物时具有不同的语意用途及传递着不同的文化意蕴,所以只有了解了英汉文化的内在差异,我国英语学习者才能走出对英语颜色词汇理解的误区,进而准确把握和细究英语颜色词汇所传递的微妙、特定和象征意义。

一、理论依据

虽然对文化的释义千差万别,但从总体上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流传下来的、决定该民族社会生活、精神面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总称,既有有形的物质性文化,又有无形的非物质性文化。而语言则是一个民族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用于交流文化思想、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的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1]Claire Kramsch在 《语言与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一书中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界定为“语言表达(express)、体现(embody)以及象征(symbolize)文化实际(cultural reality)”[2],语言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符号和载体。语言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和特征。不同的民族有着相互区别的文化,各自特定的文化又产生了特定的语言。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和核心,用于描写文化事物的颜色词汇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像一面镜子,颜色词汇形象生动、真实具体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喜好和厌恶、肯定和否定等情感。无论是英语文化还是汉语文化都有大量与颜色有关的表达方式,而且这些颜色词汇还有着极其丰富的象征意义。颜色词汇的象征意义是在社会发展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沉淀后约定俗成的,它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由于英汉社会发展历史的不同,英汉颜色词汇的象征意义在英汉民族文化里有着很大的差异。从根本上讲,在汉语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是基于过去中国的封建统治、封建迷信及其原始落后的科学教育状况而逐渐形成的,其含义具有相当强烈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而在英语文化中,颜色的象征则更多地得益于英语民族的开放性以及科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其含义中少了些神秘色彩、多了些理性精神[3]。

二、英汉颜色词汇语意差异

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语系,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中英社会不同的变迁进程、生存环境、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心理因素等导致了中英颜色词汇承载着不同的语言信息、传递着不同的文化含义。

(一)红色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讲,汉语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因为烈日如火,其色赤红。我们的初祖在祭祈巫舞的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由此而产生了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古人认为“日至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感到太阳使得万物繁茂,生机勃勃,因而对代表太阳的红色产生了美好的感情。自古至今红色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推崇、最喜爱的颜色,它代表了“吉祥如意、荣耀热烈”,如“红事”(吉利的婚嫁喜事)、“红军”(革命的军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形容春意盎然),等等。

然而,如果中国英语学习者看到含有“red”的英语短语时,就产生对应联想,想当然地以为是褒义词,如在一段英文语篇中把“a red battle”(血腥的战斗)简单地理解为“正义之战,革命之战”或把“a red flag”(危险信号旗)仅仅理解为“一面红旗”,那就不得其解了。因为在英语文化中,“red”主要指鲜血“blood”(鲜血)的颜色,而“blood”在西方人眼中是奔腾的“生命之液”,一旦鲜血流淌不止,生命之花也就凋谢。所以,“red”使西方人联想到的反而是“暴力”和“危险”,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汇。“red”首先象征“残暴、流血”,如“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残杀和暴力统治),“red revenge”(血腥复仇);其次象征“危险、紧张”,如“red alert”(空袭报警),“a red adventure story”(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当然“red”还有“放荡、淫秽”之象征意义,如“a red waste of his youth”(他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

(二)黄色

在汉语文化中,黄色与红色相近,是红色的一种发展变异,如旧时人们把宜于办大事、喜事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意为“吉祥如意”,现在不少人在选婚嫁之日时仍会在黄历上寻找黄道吉日;旧时也习惯将他人的音乐作品或文辞誉为“黄钟大吕”,意为“庄严、正大、和谐”。同时,黄色又代表“权势、威严”,这是因为在古代的五方、五行、五色中,中央为黄色,象征中央政权、国土之义。因此,黄色为历代封建帝王所专有,平民百姓不敢擅用,如“黄袍”,专指天子的“龙袍”;“黄钺”,专指天子的仪仗;“黄榜”,专指天子的诏书;“黄马褂”,专指清朝皇帝钦赐文武重臣的官服。黄色是中华民族的国色,我们以养育我们的“黄河”与“黄土地”而自豪。[4]

但在英语文化中,黄色却有着与汉语文化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因此如果以为英语中的“yellow”也是褒义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如一些中国英语学习者会望文生义,将“yellow dog”想当然地理解为“小黄狗”,误以为是对狗的亲昵称呼,以体现喜爱之情。其实不然,英语文化中的“yellow”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它使西方人自然联想到背叛出卖耶稣(Jesus)的犹大(Judas)所穿衣服的颜色。因此与“red”的贬意相似,“yellow”在英语文化中大都带有“低级” “卑鄙” “胆小”等象征意义,如“yellow press/magazine/book”(黄色或低级趣味或毫无文学价值的报刊/杂志/书本)、“a yellow dog”(卑鄙的人)、“yellow streak”(胆怯)、“yellow-livered”(胆小的)等。

(三)绿色

在汉语文化中,绿色虽可表示侠义,如“绿林好汉”,但经常象征“低贱”,究其渊源,可至元明两代。那时,乐人、妓女及其家属必须着绿服、青服、绿头巾以标志所从事的贱业。明朝嘉靖年间郎瑛撰写《七修类稿》,在“绿头巾”条明确指出:“吴人(苏州)淫行者为绿头巾。”[5]于是“绿头巾”专用来指妻子有不贞行为的男人,并演变成了“绿帽子”。而“绿帽子”又与乌龟盖子同色,民间还把戴绿帽子的男人叫做“王八”。

在英语文化中,“green”也有其双重性,可以表示“幼稚、没经验”,如“as green as grass”(幼稚)。“You are expecting too much of him.He is still green to his job.”(你对他期望太多,他还是一个新手)。也可以表示“嫉妒” “眼红” “仇视”等,如“green-eyed”(嫉妒)。

作为英语文化的渊源,在古希腊文化中,“green”和“pale”(苍白)同义。古希腊人常将“green”与“disease”(疾病)联想在一起,认为“green”食物多数尚未成熟,吃了会造成身体的不适而生病。像生病一样,当一个人嫉妒时,往往会引起胆汁的过度分泌,也会使得当事人皮肤惨白,故而有“greeneyed”或者“green with envy”一说,来表示“嫉妒”。

英语文化用“green-eyed”表示“嫉妒” “眼红”,但汉语文化则用“眼红” “红眼病”等词来形容“嫉妒”。我们中国人认为,在嫉妒时,眼睛往往气得发红,正好与“红眼病”的症状“眼部充血、变红”相似。“红眼病”也可以说“眼热”,这跟嫉妒时人心里的感受相似,且“热”也与“红”有着直观感受上的联系。从生理上的“眼疾”到心理上的“病态”,表现出了汉语文化特有的讥诮和诙谐。[6]由此可见,只有正确了解文化意蕴,才能更好地理解“red-eyed”和“greeneyed”在英汉文化中均表示“嫉妒”的含义。

(四)蓝色

“青”与“蓝”均等同于英语的“blue”。在汉语文化中,“青”是一种庄重而高雅的颜色,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永垂青史” “青史流芳” “青云直上”等含有褒义或积极意义的表达方式。人们也常常把蓝色与恬淡、宁静以及天空、海洋联系在一起,表达对现在或未来的憧憬和无限的遐思,如“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在英语文化中,“blue”却常常表示不愉快的心情,如“It was a blue Sunday, and he had to go to work.”(这是—个讨厌的星期天,他不得不加班。)如果将句中的“blue Sunday”理解为“蓝色的星期天”的话,那就令人费解,而如果将其理解为“风和日丽的星期天”的话,那就更加错了,感觉句中的连词似乎应该是表示转折意思的“but”(但是)而不是表示顺连意思的“and”。带有“blue”的类似表达还有“blue mood”(低落的情绪),如“She looks in a blue mood today.”(她今天情绪低落。)

“blue”是英语文化中非常典型的、传递特有文化含义的颜色词汇,有其历史渊源。哥伦布(Columbus)发现美洲大陆后,许多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国的种植园里充当奴隶,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冗长的工作时间、恶劣的生活条件、艰苦的劳动环境令这些离乡背井、漂洋过海的黑人倍加思乡。他们经常一边劳动,一边哼唱一种叫做“blues”的歌曲,曲调非常低沉缓慢,充满忧伤。在英语文化中,“blue”就渐渐地演变出“忧郁沮丧、闷闷不乐”的意思。[7]除了表达不愉快的情绪外,“blue”在英语文化中还有其他的表达,但大都有贬义的含义,如“out of the blue”(完全出于意外)、“a bolt from the blue”(晴天霹雳)、“blue-collar”(蓝领,体力劳动者)等。“blue”甚至还有“不道德” “下流”的含义,如“to make a blue joke”(开下流玩笑)、“blue movie/f i lm”(黄色电影)等。

(五)紫色

在汉语传统文化里,紫并非正色,乃为红色加蓝色组合而成。有关紫色的最早运用,当首见于《论语》,《论语•阳货》中有“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也,恶利口之覆邦也”[8]。由于《论语》这一典故,人们往往把“以邪犯正,以下乱上”比做“以紫夺朱”。《汉书•王莽传赞》中就有“紫色蛙声,余分闰位”,把王莽篡汉说成是“以紫夺朱,蛙声打鸣”。[9]清朝有文人曾骂满清王朝为“夺朱非正色,异姓尽称王”[10],这也是“以紫夺朱”的运用。这个紫色,往往代表着“恐惧和死亡”。紫色在汉语传统文化中,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当成一种非常讨厌的颜色。当然,有人会说“紫气东来”,紫色有时也有“祥瑞、高贵”之意,但那是因为老子的典故;另外紫色也和官位有关,不过官不一定代表吉祥,很多时候“官”也通“棺”。

但在英语文化中,“purple”(紫色)一词来自于拉丁语purpura,指的是一种软体动物,古代提尔人(Tyrian)就是从这种动物身上提取紫色染料的。而这种紫色染料仅供贵族穿着,由于染成的衣物近似绯红色,亦甚受当时君主所好,因此这种颜色也成为古罗马皇族的专用颜色。源于此,在西方,紫色常代表“尊贵”。在拜占庭时代,来自王族嫡系的皇帝会将“紫生”(born to the purple)一字加于自己的称号,表明自己的正统出身,以别于那些靠其他手段获得王位的君主。自古至今,在西方,紫色就是宗教的颜色。在基督教中,紫色代表至高无上和来自圣灵的力量,因此到处都充斥着紫色。犹太教大祭司的服装或窗帘、圣器,常常使用紫色。天主教称紫色为主教色。主教穿紫色衣服。待降节(等待耶稣的诞生)的主要颜色是紫色。在高礼仪教会(如天主教、圣公会),会换上紫色的桌巾和紫色蜡烛。紫色代表“神圣、尊贵、慈爱”,因此,也就有了“the purple”(帝位、王权)、“be raised to the purple”(升为主教)、“be born in/ to the purple”(生在帝王之家)以及“to marry into the purple”(指女人与皇子或贵族结婚,嫁入王侯显贵之家)。此外,在英语文化中,“purple”的辅助象征意义还可以是“生气、发怒”,如“purple with rage”(气得脸色发紫,狂怒)。这在汉语文化中是没有的,因为在汉语文化中只有“气得脸发绿”的说法。

三、结语

“赤橙黄绿青蓝紫”,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颜色中,颜色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也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多姿多彩。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视觉神经系统,在中国人看来是黄色的,在西方人眼中绝不会是绿色的,反之亦然。不可否认,在中英文化中,某些颜色词仍有相近的象征意义,如英语中的“Green Peace Organization”(绿色和平组织)、“to gives sb. a green light”(给某人开绿灯放行)和汉语中的“绿色通道” “绿色食品”等。但鉴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外语中的任何一个词或句子的意思总是有别于本族语中一个近似的、相应(approximate correspondent)的词或句子”[11],用于描述文化事物的颜色词汇更是如此,其象征意义有时极不对称甚至相去甚远,这极易导致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误用。英语中的颜色词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象征意义,与英语民族的历史生活的联系相关,因此,在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只有深入了解英汉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风土人情,把握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才能正确地理解带有颜色的词汇、短语或者句子的含义,有效促进英汉两种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选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20.

[2] KRAMSCH C.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

[3] 唐品芳.中西文化与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浅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3):79-80.

[4] 于翠华,张拥政.英汉颜色与社会分层[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6,12(3):90-92.

[5] 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98.

[6] 罗晓燕.英汉“嫉妒”情感隐喻的体验哲学和文化阐释[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0):36-42.

[7] 崔春燕.蓝色与黄色在英汉文化中的内涵差异[J].考试周刊,2008(50):230-231.

[8]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论语 [M].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2:149.

[9] 班固.汉书:第12册 [M].北京:中华书局,1962:4194.

[10] 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中 [M].北京:中华书局,1986:27.

[11] 万昌盛.色彩的困惑——翻译札记 [J].中国翻译,1991(3):20-24.

猜你喜欢
英汉紫色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搜索十种奇特紫色动物
论《紫色》中的两性和谐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