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梅
(苏州市职业大学 图书馆,江苏 苏州 215104)
储存图书馆是专门以收藏利用率较低和未得到利用的印刷型文献为职责的图书馆,其基本特点是充分收集并长期保存具有潜在价值的印刷型文献资料,以便在读者需要时供其利用。储存图书馆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出现,而其由来却可追溯至19世纪80年代。1886年,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发现该校图书馆拥挤的书库中只有少部分藏书得到流通使用。他在1900年年度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不使用的藏书与使用的藏书分开储存,这是第一次在文字记载中提出储存图书馆的概念。1901年,埃利奥特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设想,继而提出在全国建立3~4个储存图书馆[1]。
如今,储存图书馆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长足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图书馆界也开始学习国外相关研究的先进理念,并付诸实践。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馆藏印刷型文献量激增与馆舍空间有限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困扰各类图书馆发展的世界性难题,高职院校图书馆也不例外。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即将或者已经面临这一矛盾,且日益尖锐化、普遍化,这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出版事业发展迅猛,图书及期刊出版量剧增,为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大大提高馆藏文献数量。
第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量、品种必然要与之相匹配。此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为“升本”而努力实现教育部本科评估生均100册的要求,纷纷增加文献购置经费,从而导致馆藏文献数量急剧增长。
第三,科学文献老化既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馆藏文献老化速度不断加快,各馆都积累了大量流通利用率很低甚至从未流通利用过的文献,使得馆藏资源不断增加与馆舍可用空间不断缩小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2]
此外,印刷型文献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信息载体之一,一直是传统图书馆馆藏的主体。即便是在当今网络时代,印刷型文献仍然是学术交流的主要媒体之一,是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资源[3]。鉴于实际情况,一定时期内还不可能完全以数字资源取代印刷型文献,因此必须寻求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一现实困境。人们曾想出多种方法试图解决这一难题,如另建新馆、剔除旧文献等等。但它们都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另建新馆使利用率高的文献资源分散,增加了管理成本和读者查找文献的难度;而剔旧工作对人员素质要求极高,更有可能错误剔除一些将来还有用途的文献资料。所以图书馆迫切需要寻求一种经济有效的途径来储存已有的文献资料和新采购的文献资料。[4]
馆藏资源建设对图书馆的整体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保持图书馆文献利用与保存之间的平衡,高效利用图书馆空间及减少图书馆员的工作量,同时方便读者查找和利用馆藏文献,高职院校应合作为低利用率文献建立储存图书馆。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图书馆事业的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着文献保障的重要作用。数量充足的馆藏、科学合理的馆藏结构、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馆藏文献的总体情况来看,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目标,这主要是由于文献采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文献出版质量参差不齐、读者需求与采购人员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有些院校为应付本校专业建设和馆藏图书评估工作,有时会出现集中突击采购图书的现象等原因,都可能导致馆藏数量增加,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低利用率文献多,甚至大量文献入藏后无人问津,而图书馆却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来管理这些馆藏。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对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中的图书利用(借阅)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各馆低利用率图书占馆藏总量的比率普遍偏高,特别是在一些非学校主要学科专业类别的藏书中,零利用率图书甚至也占相当高的比例,且各馆书库均已不同程度地感受到新书不断入藏所带来的空间压力。
由于馆舍面积是在图书馆建筑物落成之日起便确定的,而文献入藏量却逐年增长,所以空间危机是每一个高职院校图书馆迟早都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一日益严重的空间问题,并考虑文献储存的成本效益,图书馆必须控制馆藏数量。从世界各国图书馆的实践经验来看,合作建立低利用率文献储存图书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经济合理的一个重要途径。[5]
高职院校合作建立低利用率文献储存图书馆主要具有以下意义:
1.节约储存成本
经费问题一直影响和制约着一个图书馆的发展和规划,各成员馆都希望在有效缓解储存空间的同时能够降低管理成本。储存图书馆一般选择地价较低且距离各成员馆物理距离较近的地点,既节省建设费用又方便后期管理与读者利用。
2.提高储存效率
一方面,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储藏空间,储存图书馆书库层高一般比普通书库更高, 采用密集式排架, 规模从数十万册到数百万册不等,而且与普通书库排架规则不同,储存图书馆的文献首先按开本大小分类, 再按照其他规则排架, 可大大提高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 通过集中储存,可最低限度地减少各馆分别储存而出现的重复储存相同文献资料的现象,大大提高储存图书馆的储存效率。
3.强化文献保障功能
文献保存是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目前利用率低的文献资料,不等于将来也没有用,强行剔旧也许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合作建立储存图书馆令大量低利用率文献得到永久保存,有利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而且消除了剔旧可能造成的读者文献满足率下降的隐患,同时增强了读者可持久使用文献的安全感。
4.促进文献资源共享
与综合性本科大学图书馆相比,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料保有方面的数量、质量以及学科覆盖面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剔旧有可能加大这种差距。而低利用率文献储存图书馆实质上也是各成员馆的共有书库,成员馆共同享有其中的文献,因此进行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储存,将成为共享各成员馆文献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5.提高文献利用率
储存图书馆集中收藏各成员馆的文献资料,为永久性保存文献提供了可靠保障,且每个合作院校的读者都有权利接触到这些文献,所以从延长文献可利用年限和扩大潜在读者需求两方面,使原来利用率很低甚至从未被利用过的文献资料得到更多被利用的机会,从而提高文献利用率。
由于高职院校合作建立低利用率储存图书馆的具体过程牵涉面较广,又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课题,缺乏实践经验可供借鉴,所以首先应努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制订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以优化储存图书馆建设的外部环境,并为日后的顺利运行奠定稳固的制度基础。
不同高职院校图书馆之间在规模、人员、经费等方面相差悬殊,造成了构建储存图书馆模式和类型的迥异。因此,必须根据各成员馆发展的特点和布局等具体情况,站在文献资源宏观建设的高度确定相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构建模式。例如:是以某一高职院校为主体,还是各成员馆平等共建?是利用某一幢空闲建筑,还是另选地块重新规划?
合理的拥有+有效的共享=馆藏。该公式所表达的不仅是一个科学、合理、适用的图书馆馆藏体系的全部内容,更是网络时代图书馆藏书建设的一种新理念,其关键就在于找到“拥有”与“共享”之间的平衡点,即要确定本馆需要建设什么样的馆藏, 哪些文献需要长期保存,哪些文献可以通过共享方式获得,还有哪些文献则作为低利用率文献需要送交储存图书馆作进行保存。[6]成员馆向储存图书馆送交低利用率文献时,读者借阅该文献的频次是主要依据,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正确地把握读者真实的文献需求,例如通过问卷调查、流通记录、数学统计分析等方法来获取相关数据并作出正确决策。此外,也可以根据科学文献老化规律等相关知识制定送交标准。
科学有效的服务运行机制是储存图书馆能顺利运行并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制度保障。低利用率文献储存图书馆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各成员馆需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制定适合的运行机制,包括分工协作机制、读者服务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一系列相关机制加以协调,才能保证低利用率文献储存图书馆的良性发展。
科学合理的馆藏目录是读者能够迅速找到并有效利用储存库文献资源的首要条件。为节省储存空间,低利用率文献储存图书馆的排架方法与普通书库不同,所以需要各成员馆共同编制适合实际需求的、科学合理的馆藏目录。
因合作建立低利用率文献储存图书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课题,其间会涉及方方面面,故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不同之处,先在局部进行试点,之后再逐步推广。
[1]蒋万民.储存图书馆新探[J].图书馆杂志,1990(6):22-23,60.
[2]赵伯兴,郑春汛.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储存的聚合机制研究[J].图书馆,2010(2):49-51,56.
[3]CONNAWAY L S. Last copies:what’s at risk?[J].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2006,67(4):370-379.
[4]赵伯兴.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储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9(1):1-5.
[5]郑春汛,赵伯兴.我国建立合作储存图书馆的现实意义[J].图书馆杂志,2009,28(6):27-29.
[6]张惠.数字图书馆CS战略的构建[J].情报探索,2006(1):83-85.
[7]季玲.南通市图书馆流通情况分析与服务新构想[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2,26(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