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沉默”之探析

2013-08-15 00:52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沉默个人主义西方人

顾 欣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谈及跨文化交际,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语言,认为交流的主要手段就是语言。其实语言交流不过是人类交际中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交流活动的70%是通过非语言方式来实现的。Albert Mehrabian曾指出非语言行为在表达人类情感方面胜过于语言交际。[1]“人类的沟通若只靠口语来表达,其过程一定是平淡乏味。有了非语言元素的加入,人类的沟通才称得上完满。”[2]非语言交际涵盖面很广,它包括了眼神、手势、表情、着装、身势、沉默、身体接触等多个方面。本文则是选择沉默的方式,简要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化与沉默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非语言沟通的本质及与文化的关系

非语言沟通的本质是一种用来表征实体的符号。与语言系统相比,非语言系统有诸多不同之处:语言可以通过学习操控,而非语言则很难有意识地操控,如害怕的时候会忍不住尖叫、颤抖、哭泣;语言只可一个字一个字依次表达,而非语言则可以多项同时进行;语言无法跨越语系,而非语言有时却可以跨越语系障碍,在说不同语言的人与人之间起到交流的作用;语言往往通过后天学习,而非语言则是与生俱来,如婴儿的号啕大哭。非语言与语言的不同之处体现了其最基本的本质属性,了解非语言的本质属性有助于在下文中继续解析沉默为何意义丰富且能够在沟通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非语言沟通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解释:第一,高亲近性与低亲近性(又称为接触文化),前者倾向于比较热情及频繁的肢体接触,后者则比较拘束。第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前者趋向于时常微笑,而后者则表现出内敛与严肃。第三,高情境文化与低情境文化,前者对非语言敏感度很高,交流方式隐含,后者则比较开放,语言表达更为频繁。从这三个方面,很容易建立起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视角。

二、沉默行为之中西方对比

王宗炎在《自我认识与跨文化交际》一文中指出:“说了话,对方懂了,这是交际,也是沟通。说了话,对方莫名其妙,这不是沟通,只是交际不产生效果或产生反效果的交际。”[3]沉默指在讲话和交谈中不是明确地做出有声反应,而是做出无声反应或停顿。[4]沉默在不同的文化中的运用是有差异的,东方文化赋予了沉默更多积极的意义,而在西方社会中沉默往往带有消极意义。[5]

(一)沉默在生活中的文化差异

如果沉默可以明确传递信息,那沉默当然也属于一种交流方式,并且作为中国人,对“沉默”二字似乎都有一些好感。沉默在注重集体主义与高情境文化的中国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与社会功能。其可以被用来表示接受、拒绝、不确定、尊重、要面子等含义。这些都有很充足的实例,如:对长辈、上司的沉默可以表示尊敬与服从,对朋友的沉默可表示保全面子等等。此外,当我们遇上陌生人,很少会主动搭讪,沉默是保持距离与获得安全感的好方法。然而在注重个人主义与低情境文化的西方社会,人们常常直言不讳,无论对待长辈、上司,或自己的同事、朋友,当需要尊重事实的时候,他们会倾向于科学真理而很少顾忌怎么去保全人与人之间的面子以及对领导表示尊重等这些问题。外国人在互相交谈的时候,总是不停地讲话与寻找新的话题,他们把沉默看成是一种尴尬与不自在。试图用言语来填补这样的空白,殊不知在中国,沉默虽然是语言的空白,却是心灵交流的丰富活动。

(二)沉默在课堂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课堂里,安静的孩子往往能够得到老师的喜爱。中国学生当被提问的时候,总是会先在脑子里想那个问题的答案,甚至还要进行总结归纳,确保自己说出口时不会出错才有可能决定向老师举起自己的手;在西方课堂里,学生通常是积极踊跃地参与回答问题,大胆地站起来与说出来。中国学生用沉默来思考,并且会认为西方课堂中学生打断老师的情况是一种不尊重师长的表现,而外国学生则习惯了充满欢笑、自由交流、气氛活跃的课堂环境,师生之间是长幼关系,更是朋友关系,课堂环境里的安静现象往往是一种对老师所讲的话题没有兴趣的表现。

(三)沉默在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认为要谋定而后动,从而以静制动,这一点在商务谈判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在谈判的时候往往比较温和、间接、隐晦。谈判者运用沉默来争取更多的思考时间,当他们无法对一个问题作出立即答复或者试图将问题考虑得更为周全时常以沉默作为反馈,这会使得西方人认为中国人缺乏谈判的热情、友好意向以及兴趣度。西方人不喜欢保持沉默,他们认为沉默是缺少主见和见识的表现。商务谈判往往涉及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了解商务谈判中,中西方对待沉默的不同态度有利于营造和平的谈判气氛,加快事业的顺利发展。

(四)沉默在政治活动中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欣赏“此时无声胜有声”,以此来表达“沉默是金”的道理。凡事三思而后行、慢开口,因为言多必失,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在政治领域中,一个言论无所顾忌,不懂得恭敬谦让、能屈能伸的人是不可能拥有较好的政治成就的。所谓的“屈”在某些时候也与本文所探讨的沉默行为相吻合。西方人则大不相同,他们不乐意做沉默的听众。言论自由的西方社会容忍各种对于政府的批评甚至是抨击,各种媒体也不会恶意封杀此种言论,沉默是西方人不崇尚的交流方式。以国家领袖演讲为例,中国领导人就职发言总是在一个比较严肃、庄重的场合下,以较为沉稳、慢语速以及多停顿的方式来讲话。一些西方国家的总统,在就职演说时,通常都充满激情,语调高低起伏,必要时甚至加快语速表达强烈的情感。西方人民热爱演讲充满激情与感召力的总统,而总统最为外在的表现也正是通过演讲来展现其政治才能的。

三、沉默之文化差异的起因

美国作为西方大国,其文化特性比较符合之前所讲的高亲近性、个人主义、低情境文化这三种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一种比较主流的西方文化,此处就以中国与美国为两大研究对象,尝试分析造就沉默现象在这两个国家间的不同感知的文化背景。

(一)不同的历史思想起源

中西方对于沉默的不同理解可以归根为不同的历史思想,即不同的哲学思想。中国人注重道德修养。和谐安定,强调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从而形成了传统“大一统”的思想。中国社会也深受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庄子曾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6]劝导人们谨慎于自己的言语。儒家思想则主张“敏于行”,[7]优秀的人格体现在做事上,而不是言语上。中国人往往会把一个人说的话和做的事分开来考虑,认为多言者轻浮,默默无闻做事奉献的人高尚。善于表现得体的沉默是一个人的优秀素质。由此,中国人在思想上显得更为保守、严谨、稳重,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静”文化。西方文化注重真理、理性、逻辑、科学,力图征服自然。这使得西方人发展了极为丰富的思辨言语,他们把语言作为探索真理、发展自我、改造世界的工具。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界限得以强化,于是个人主义理念上升为主体文化理念。西方人用言语来填补沉默的空缺,消除沉默的尴尬,赋予言语交流更为积极的含义。

(二)不同的历史地理及民族构成

中国长期受封建统治的压迫,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采取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大兴过文字狱,人们说话稍有不慎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沉默是安全逃避这种危险的方式,人们的言论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美国仅拥有两百多年历史,却有着大量移民,因此被称之为“大熔炉”。在这样一个资源丰富、机遇遍地的国家,人们容易变得更为勇于开拓、大胆乐观、不受拘束。此外,由于民族构成的复杂性,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充分的言语交流才能避免由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误解。所以美国人注重大胆地表达个人观点,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大量沟通,这也是由其民族特性所决定的。

(三)不同的价值理念

中国是典型的大陆农业型文化,崇尚集体主义,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追求仁爱与宽容,注重人的道德修养,而不崇尚个人主义,因此反映在语言交际上就是选择含蓄、谨慎、甚至沉默。[8]我们国家的政治理念中也特别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组织利益,部分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一体的取向,也为各种沉默现象在中国被赋予积极意义奠定了哲学基础。美国人则不同,他们崇尚自我,提倡个人主义,个人价值至上。这种价值观往往会体现在他们的言语上,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发展自我,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而很少顾及说话的对象的身份高低。受个人主义理念支配的西方人认为沉默方式不能够表现他们的个性,不能使他们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不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他们不喜欢被动行事,认为沉默的力量太渺小,只有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才是实实在在的解决之道,只有明确言语中的一字一句才能避免被人误解。

四、了解中西文化,营造跨文化交流和谐氛围

中西方社会赋予了沉默不同的含义,然而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理解中国人赋予沉默的含义。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注重人与人之间充分的言语沟通。

沉默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作用,我们不可一概而论谁对谁错、谁好谁坏,每一种意义的存在,无论积极或消极,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与文化支撑,这是我们认识彼此的窗口,是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真正入手点。在如今这个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时代,跨文化交际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在认真琢磨语言交流的同时,更应该更多地开展非语言交际研究。

[1]MEHRABIAN A.Communication without words[J]. Psychology Today, 1968(2):123-134.

[2]SAMOVAR L A,PORTER R E,STEFANI L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

[3]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6.

[4]王宗炎.自我认识与跨文化交际[J].外国语,1993(1):1-6,80.

[5]杨雁.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歧义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5):51-52.

[6]庄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135.

[7]盛文林.受益终身的孔子名言[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120.

[8]张丽红,张恩秀.沉默的跨文化研究及其现实意义[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4):136.

[9]邹华.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沉默的跨文化对比分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9,21(3):54-56.

猜你喜欢
沉默个人主义西方人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语文课堂应拒绝“沉默”
如何走出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困境
亭台楼阁
不沉默才是金
美高院大法官“沉默”十年为枪开腔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