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KAP模型研究

2013-08-15 00:50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笔者技能院校

孙 磊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教育部教办文件指出:“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与模式。”就业难的现实问题使得创业教育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尤其以帮助学生就业为己任的高职院校,更是强化创业教育的开展,即:以专业教育为核心,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增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启发和培养,从而大力地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行为,最终实现缓解就业压力,带动其他人员就业的目的。KAP作为公共科学素养倡导的核心模式,对开展学生创业教育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

一、KAP模型的理论模型分析

KAP本身的内涵指的是:行为调查。90年代以来,国外就公共学科素养的模式提出了“KAP”模式,其中K(knowledge)指对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了解;A(attitude)指对科学技术知识及其社会效应的态度;P(practice)指如何以科学的方式生活、工作。“KAP”模式是对“PUS”模式的进一步衍生与拓展。在理论界,KAP模型又被称作“知识——态度——行为”模型或者是“知信行”模型。KAP模型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属于对创业教育知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种心理认知模型,其中,知识是基础内容,态度是促使行为的动机,而行为则是终极目标,三者之间关系密不可分。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KAP模型是基于就业为目标开展的创新教育认知理论和行为动机理论,属于是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在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KAP模式将创业教育的开展过程分为三个连续阶段,即:渗透创业教育知识,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创业知识与技能——以专业为技能开展创业教育,诱发学生产生创业的信念——强化实践操作,促使学生创业行为的形成。KAP模型为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是值得提倡的。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KAP模型研究方法

笔者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来了解相关的创业教育信息。如:笔者将问卷调查内容分为多个内容,即:创业教育知识的渗透情况,即:创业与就业知识、管理等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即:高职院校学生就创业的心理、态度、个体能力等对创业教育的全面认知和了解;实践性知识,即: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创业需要具备的管理技能、创新技能等都需要通过创业教育实践来积累经验。笔者为了确保问卷调查的有效性,与相关的学生、专家进行分析、总结,进而采取重复调查的方式来对学生关于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对创业教育的意见、对创业教育的态度、认识、实践等内容进行调查,并将两次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提升创业教育KAP模型开展的有效性。创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来实施KAP模型创业教育。这样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总结、教学实践等多个渠道来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KAP模型,有助于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顺利可持续的发展,间接地缓解了目前学生就业的压力。

三、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KAP模型建立

(一)渗透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创业知识与技能

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概念在198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所谓的创业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KAP模型的首要内容即是:知识。对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渗透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借以促使学生掌握创业知识与技能。如: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渗透创业教育的概念知识。即:创业教育的内涵可以分为两层意思:进行创办企业或事业的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和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等创业心理品质的教育。高职院校中开展的创业教育属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内容。也就是说,笔者要让学生明白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业的综合技能,促使学生具备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实践综合能力。其次,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创业教育对高职院校的意义。我们知道,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以学生专业为基准,引发学生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去自主创业的,从而带动其他人就业,促使生产力的创新发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供大于求来强化创业教育,让学生清楚创业是目前就业的最佳途径,增强学生创业的自信心,提升学生参与、学习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具备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

(二)以专业为技能开展创业教育,诱发学生产生创业的信念

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是学生开展创业行为的重要因素,而创业还需要以学生的专业为基础,即:必须以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来开展创业教育,借以来诱发学生产生创业的信念,这个环节属于KAP模型的态度阶段。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启发学生创业的信念,引导学生树立一定的创业态度和观念。一般来说,学生想要创业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知识技能,即:具体专业或者职业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所需的经营管理知识、社会关系运筹等综合性知识,而其中专业性技能是基础,其他两项是对专业技能的一种发展性的储备。因此,教师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会关系运筹等综合性能力,这样为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保障,增强学生创业的自信心,促使学生正确创业态度的产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紧扣学生专业来开展专业性的创业教育,如:对于经营管理类的专业笔者开设一些行业管理规范标准等方面的知识、相关的创业技能等,诸如:汽车类专业笔者则着重对学生开展汽车维修技能训练、动漫专业的则着重动漫制作技能训练等等,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锻炼平台,促使学生创业欲望的产生。

(三)强化实践操作,促使学生创业行为的形成

KAP模型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创业行为。通过现实环境,我们知道,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如: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社会关系运筹能力等等。因此,笔者在开展创业教育KAP模型探究过程中,通过强化实践来促使学生具备创业所需的综合技能,进而,促使学生创业行为的形成。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

第一,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目标。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笔者结合学生专业性质的特殊性来整合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促使教学活动的科学化发展。即: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目标着重侧向实践,也就是说要加强对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方法、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发展。笔者通过“模拟创业过程”,来强化学生对自己专业创业的认知和了解,即:笔者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来构思创业计划,进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提出质疑,在互动过程中完成学生创业素质的训练。

第二,统筹规划创业教学计划。创业知识比较大众化,适用于任何专业,教师如果单一的按照创业教材内容来规划教学计划,那么其创业教育会呈现出笼统性,学生则只能掌握创业教育的表面知识,而对于自己专业的创业技能则甚少能够掌握到。因此,教师应统筹规划创业教学计划,即:围绕创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对创业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和调配”,充分体现创业教育的价值观念和目的,引导学生深入掌握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范畴,从而有目的、有规则地进行实践训练。

第三,开展模拟企业实训活动。在学生掌握一定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模拟企业实训活动,即:让学生之间相互分组合作,每组10人左右,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管理人”,来进行公司注册——公司管理——公司运营等实际企业发展的过程训练。借以来推动全体学生对创业实践技能的强化和锻炼。

第四,介绍学生本专业的创业案例。创业教育虽然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然而,对于学生来说缺乏的是对创业的真正接触。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专业邀请一些企业专家或者是大学生创业成功者来开展讲座,在心理上和感官上给学生以冲击感。让学生通过他们创业的经历来总结经验,进而规划自我的创业计划。同时,不仅仅让这些专家、成功者讲述自己的成功经验,还要讲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创业挫折教育和科学创业意识,为学生创业行动提供有力的后盾力量和指引线。

第五,开展创业竞赛活动。笔者认为,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实践平台,而开展创业竞赛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虚拟的竞争中磨练创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如:开展高职学生创业设计大比拼活动,强化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对这些创业设计进行改进、推广,最终实现学生创业行为的形成。

总之,创业教育是目前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最佳出路,教师开展KAP模型创业教育,可以分三步走来引导学生深入认知和了解创业知识,增强创业综合技能,从而走向创业道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和价值。

[1]邓泽功.创造能力与创业实践[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2]徐小洲,夏晓军.创业教育(职业院校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3]陈敬良等主编.创新与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谭一平,徐晓丹.职场人际关系与沟通(职业院校创业教育通用教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笔者技能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老师,别走……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