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蓝色经济区建设问题研究

2013-08-15 00:55徐建华张金平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烟台经济区蓝色

徐建华,张金平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000)

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随后山东省政府办公厅以鲁政办字[2011]142文件批复了《烟台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作为蓝色经济区中的重要城市,烟台市如何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提升城市层次,增强区域竞争力,这是关系到烟台市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蓝色经济区建设对烟台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巩固发展地位

一个地区的发展,战略的引领和提升作用至关重要。1984年,烟台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开启了快速发展的大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确定,烟台市陆域及海域全部被纳入规划,为烟台“二次腾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烟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一次新的飞跃。而且在全省蓝色经济总体空间开发框架中烟台处于核心区域、被赋予骨干城市地位,这有利于烟台从更高的平台重新审视调整自身的城市和产业发展定位,更好地拓展城市的腹地和开放空间。

(二)有利于形成叠加效应,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烟台市是山东省中仅有的两个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三大战略于一身的地级市之一。三大战略中,蓝黄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虽是省级战略,但已布署发展多年,且正在审报国家战略,故其战略意义同样十分重大。三大战略叠加,将形成放大的叠加效应,具体体现在,政策的叠加效应、资源合理利用的叠加效应以及历史经验与现实基础的“叠加”效应。

(三)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孕育着新的发展模式,要求烟台市转变发展方式。一是蓝色经济首先要求发展新兴、高端产业,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实现转方式、调结构。二是蓝色经济是生态经济,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重要结合点和战略举措。三是蓝色经济区建设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大战略。

(四)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聚合发展要素

烟台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随着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一系列新政策和重大项目的陆续出台,必将有利于这些优势的进一步发挥。第一,独特而优越的区位优势将使烟台越来越成为连接国内各大主要经济区和对接东北亚日韩经济的重要枢纽。第二,便利的交通优势将使蓝色经济更加通畅。第三,丰富的资源优势为蓝色经济的开发提供了雄厚的基础。第四,烟台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是蓝色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五)有利于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烟台地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优质资源的富集地带,也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有利于把对外开放与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借势助力促进海洋产业做大做强;有利于更多地引进国外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形成对外开放的整体合力。国家规划提出,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中日韩区域合作试验区,在海洋产业发展、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国交通物流、电子口岸互联互通等方面先行先试。这是推动烟台市贸易、投资、旅游等重点领域快速增长、加快向国际化城市迈进的重大机遇。

二、烟台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推进成效

当前,烟台蓝色经济区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领导组织体系已建立健全

烟台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烟台首先在地级市提出了发展“海上烟台”的海洋战略;1994年,烟台又提出了“拓宽海上烟台发展领域,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得到了大发展。2007年,烟台专门成立了市县两级海洋经济发展推进委员会,统筹推进全市海洋经济发展。2009年,烟台相继成立市蓝色经济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蓝色经济推进协调小组、蓝色经济区建设推进办公室,负责推进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将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两项重要工作进行整合,成立了蓝色经济区建设推进委员会,全面加强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体系的建立健全,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框架格局已全面拉开

目前,以东部高技术海洋经济新区为引领的“一岛四区”全面拉开建设框架,打开了区域发展的新空间。烟台集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力争用2—3年的时间,构建起“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格局。“一极领先”:“一极”,即东部高技术海洋经济新区。“一极领先”就是依托牟平区、高新区、芝罘区、莱山区、保税港区滨海区域和岛屿,充分发挥这一地区海滨资源好、地理位置佳、谋篇布局空间大的优势,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规划建设594平方公里的高技术海洋经济新区,打造蓝色经济东部增长极和烟台城市新核心。“多极崛起”:“多极”,即以丁字湾为中心的蓝色经济南部增长极、以莱州湾为中心的蓝色经济西部增长极、以龙口湾为中心的蓝色经济北部增长极以及长岛休闲度假岛建设。

(三)三大载体的功能正在强化

在推进蓝区建设过程中,烟台采取资金引导、政策倾斜等方式,把产业培育作为“两区”建设的核心,围绕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能源矿产业三个优势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文化旅游业、临港加工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四个支柱产业,以及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新兴服务、海水综合利用等三个新兴产业,强化特色园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三大载体建设。在资金安排、用地用海、人才引进、政策配套等方面集中扶持。

(四)先行先试政策稳步推进

在蓝区建设中,烟台承担的十项重要引领性的试点政策正稳步推进。为落实国家规划和省政府批复的《烟台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在确定百个重要事项基础上,烟台又筛选确定东部高技术海洋经济新区等百个重要事项,对“双百”事项落实分工、明确时限、实施奖惩,纳入年度考核重点。力争早日在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国家级海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并在用海与用地管理衔接、未利用地开发等方面确保见到成效。

(五)支撑体系正在形成与提升

这主要体现在强化科技教育支撑、人力资源支撑、基础设施支撑和生态环境支撑等方面。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烟台港西港区、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烟台新机场、龙烟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在能源保障方面,加快海阳核电一期工程、华电国际莱州电厂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推进百年电力四期、华能八角电厂等项目核准实施工作。在科技人才方面,深入推进实施创新创业高端人才 “双百”计划,吸引“两区”建设所急需的高端人才来烟创业。

三、烟台蓝色经济区建设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

当前,烟台蓝色经济区建设虽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重大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蓝色经济的发展模式问题

确立贴合实际、符合蓝色经济发展规律及要求的发展模式,对烟台蓝色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烟台蓝色经济发展模式应该至少能够发挥三个功能:一是引领烟台蓝色经济遵循蓝色经济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要求,顺应“转方式、调结构”的时代要求;二是体现烟台实际,突出烟台特色,巩固并壮大烟台优势;三是立足长远,引领发展,推动率先发展,实现烟台蓝色经济的新突破、新发展。由此,烟台市蓝色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定位为:“深化推进三大战略、着力提升三大能力”。即深化推进“深耕海洋、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三大战略,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持续发展力”三大能力,走出一条国际化、标准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建设路子。

实施蓝色经济发展模式的着力点,一是着力优化海洋三产结构。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引领蓝色经济区向高端产业发展,需按照“优化提升一产,发展壮大二产,突破发展三产”的思路,培育一批重点产业。二是着力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三是着力发展壮大滨海旅游产业。海洋旅游“六大要素”(行、食、住、游、娱、购)综合配套的过程,就是带动海洋相关产业或部门(造船、运输、养殖、捕捞、工程、贸易等)发展的过程。据有关部门预测,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产值可扩大 3.2倍,国民收入可扩大2.03倍,投资可扩大0.57倍。这种预测,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海洋旅游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显著先导作用。

(二)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城市形象问题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烟台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应以什么样的城市形象展现独特的城市魅力?我们认为,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烟台城市形象定位应为“蓝色制造”。这是基于,烟台是制造业大市,并且当前烟台仍处于工业化快速增长时期。而且,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烟台的制造业比较优势明显,烟台制造业发展增速明显快于青岛,为烟台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蓝色制造”的目标是实现高端化。即在烟台制造业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面向经济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信息化、高端化、服务化、品牌化和市场化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技术改造和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发展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实现由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提升,把烟台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强市。为此,一是要优先发展高端制造业。二是要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三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四是加快发展海洋高端制造业。

(三)烟台港口定位与发展方向问题

作为港口城市,为增强烟台港口的竞争力,必须明确港口定位与发展方向。一是分工合作,明晰定位,实现港区一体化发展。“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把大型特大型专业码头建设和完善集装箱、油品、液体化工、矿石、滚装及旅游六大港口体系作为发展重点,集中突破,全面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二是推进硬件设施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争取早日完成烟台港西港区疏港高速、龙口港区疏港高速及莱州港区疏港高速的建设,这三条疏港高速公路建成后必将提高烟台港口综合服务功能。争取早日开通中韩海陆联运汽车直达运输,积极推进烟台中韩跨国海上火车轮渡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工作;积极探索与日韩间电子口岸(单一窗口)数据交换标准建设,建立三地电子商务认证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三是引入多种资本运作方式经营港口。应通过更多的方式引入合作伙伴,利用战略投资者的产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繁荣临港经济,拉动烟台市综合物流产业迅猛发展,加快推进“以港兴市”战略,为烟台港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发挥先导作用奠定基础,并争取烟台港早日上市。四是搭建区港一体化的国际物流平台。物流业被看作衡量一个港口城市产业规模、经济水平、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烟台应充分发挥保税港区的作用,进一步拓展国家的政策优惠和服务手段,通过大力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和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等业务,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子,更好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用足保税港区相关政策,形成新的复合型、聚合型产业,引导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港口周边聚集,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

(四)蓝色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培育问题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支柱。近年来,烟台以蓝色经济区建设为统领,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突出重点,形成了规模大、效益好、聚集度高的产业集群。但产业集群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集群企业创新水平不高,缺乏持续竞争优势。二是集群产业集中度不高,集群规模不够大。三是集群的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配套不完善。

为此,加大产业集群培育的着力点应放在:一是强化政府部门间协调联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涉及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各类中介等多个主体,这些主体归属于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中小企业局等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建议由市经信委牵头,会同市发改委、科技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成立集群建设指导小组,统一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二是科学规划产业集群发展。对每一个产业集群都应制定科学、细致的规划,重点健全集群体系各类要素。要根据每个集群的特点,制定短期和中长期的阶段性规划,按照不同时期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采取相应扶持鼓励政策,建设配套服务体系。三是大力培育集群相关配套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每个集群的产业特征,制定“产业链目录”和“产业链短板目录”,并向社会公布。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有计划招商招标,引导本地企业介入产业链各环节,吸引更多外地企业或其他组织机构充分参与,弥补集群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功能。

(五)蓝色经济发展中的科技资源配置与开发问题

当前烟台科技资源配置与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科技人力资源相对匮乏,二是科技财力投入差距较大,三是科技平台建设滞后。为此,加强烟台科技资源配置与开发的着力点应放在:一是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做好“引、培、用、留、激”五个环节的工作。引,就是要加大引进力度,拓宽引进渠道。培,就是要重视科技人才培养。用,就是人尽其才。留,就是能留住人才。激,就是要重视对引进人才的激励。二是着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改善科技投入结构。我们认为应从政府、企业等多渠道继续加大烟台的科技投入力度。三是着力加大平台建设力度。要加强企业研发平台的建设与培育,进一步扩大与重点院校的科技合作,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

(六)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和建设问题

当前,烟台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是从产业内部结构看,工业发展质量不高;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发展滞后;从能源供给看,结构比较单一;从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来看,烟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总体而言,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等。为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着力点应放在:一是着力构建海陆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二是着力突破关键环节。烟台市耗能70%集中在工业,工业耗能70%集中在110户重点企业,大头又在冶金、水泥、电力和化工四大行业。三是着力抓好全市的整体布局与规划。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四是着力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要根据功能定位,设计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建议根据各县市区的环境承载力以及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不同地位,制定不同的政绩考核办法。

猜你喜欢
烟台经济区蓝色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蓝色的祝愿
蓝色的祝愿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蓝色使命
蓝色的五月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