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理论渊源探究

2013-08-15 00:55贾建梅舒金芳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传统

贾建梅,舒金芳

(河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天津300401)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内涵

从五四到当代,我们看到,一场大的政治冲突往往以文化的冲撞为先导,两者绞合在一起。毛泽东的一生一直处于中国政治文化漩涡的中心,他对文化理论的思考和解决,都对中国当代文化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思辨的文化理论中,而且还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印铸在几代人的文化心理深层。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历史传承性。今天我们建构现代文化,离不开毛泽东文化观这一重要资源。从内容到方法,毛泽东的文化观都值得我们深深挖掘。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现代转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概括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形态的确立,既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观念基础,也为中国人民文化利益的充分实现创造了必要条件,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整个文化事业发展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所谓民族的,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民族尊严和独立,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所谓科学的,就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所谓大众的,亦即民主的,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指对于整个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基本看法和理论观点以及一系列关于思想文化的理论体系。从历史的发展角度说,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自中国共产党诞生时起,由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张闻天、毛泽东以及鲁迅等一批先驱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新民主主义文化形态的确立有着独到而杰出的贡献。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不断探索。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根本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的孕育和形成既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又有其广阔而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补养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启迪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历史源泉和理论根源。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形成的丰厚土壤

毛泽东是中国近代的一位文化伟人,之所以说他伟大,是因为其对中国历史知识的熟稔、传统文化的热情。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出生在湖南,从幼年起即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和熏陶的毛泽东,打下了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其文化观打上了深刻的民族烙印,美国学者特里尔在谈到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时说:“毛从未失去对中国自身文明的信仰。如果说他偶然把握了一种西方思想的话,也只是把它作为医治病态的中国政体的药片或绷带。”①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丰厚土壤的哺育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才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民族忧患意识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影响

在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中,民族忧患意识是中国千百年来决定爱国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良传统之一,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将忧患意识上升为解救民众苦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说:“君子忧道不忧贫”②,孟子也阐发过他“忧以天下忧民之忧”的情怀,他说:“夫天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③不仅儒家如此,道家、法家、墨家也都表现过对现实政治的关心和忧虑。正是这种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孕育了毛泽东的历史责任感,面对受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近代中国,毛泽东认识到挽救国家危亡,实现独立富强的反帝反封建活动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而且是一场改造落后国民性的文化革命,在这场文化革命中,要始终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立性,同时要用科学的理论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使其能不断发扬光大。

2、民本意识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中的体现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主义的深刻影响。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孟子曾明确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④重民本、诛暴君是孟子为后人提供的对待君臣关系的重要价值尺度。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与剥削阶级旧文化观相对立的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文化观。他强调文化的服务对象和主体是人民大众,这是民本意识的质的升华,是人民主体性原则的体现。“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 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⑤新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核心内容,以人的主体性为基本价值取向,以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

3、“中和”传统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中的运用

中和即协调、和谐、合作。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理论实质是以一种整体的、系统的、全面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对立与差异含在统一与和谐之中。毛泽东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就是继承中华民族“中和”传统的体现。他重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经济、政治、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其伟大影响和作用,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⑥,并注重中西文化的互相借鉴和吸收,这是对传统和谐价值取向的继承与发展。

4、湖湘文化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形成中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湖湘文化对于毛泽东的影响是直接而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而毛泽东的故乡湖南是宋明理学的集散地,毛泽东早期求学和工作主要是在湖南,他的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他对湖南著名人物如王夫之、魏源、曾国藩、杨昌济等十分熟悉,熟读和研究过他们的著作,尤其是恩师杨昌济主张学习西方文化,要“审国家特异之情形”,确定“何者宜取何者宜舍”,⑦必须 “用新时代之眼光来研究吾国之旧学”,然后在此基础上,“合东西洋文明一炉而冶之。”⑧这种中西文化调和折中的态度,对毛泽东文化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使他能够采取既不全面反传统文化,又不盲目崇尚西方文化的辨证态度,防止了在文化上陷入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的泥潭。毛泽东对传统文化采取的是扬弃的态度,“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合理的成份,摒弃其糟粕,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形成的历史条件。

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毛泽东。在毛泽东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始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中国文化传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一生的主要思想土壤”。⑩美国记者斯诺在采访他后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毛泽东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讲演和写作的天才,记忆力异乎常人”。11

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有益养料

在毛泽东早年的文化选择过程中,一方面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受到来自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接受并最终超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毛泽东吸取了其中的有益养分,构成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又一理论基础。

1、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的影响

西方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创造了璀璨的文化。从古希腊、罗马到近代西方启蒙文化,都有许多珍宝等待我们去学习和探求。毛泽东也曾指出,西方的古代文化、近代启蒙文化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尽管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有一点和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即都处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背景下,而西方则较我们先迈了一大步。在这样的工业文明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化形态,也确实有许多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列宁在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后,就曾郑重地指出:“要把政权牢牢地掌握在手里,就必须善于管理;‘我们的政治权力非常充分,主要的经济力量操在我们手里,所缺少的主要东西是文化,就是管理的本领。”12因此,他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共产党人要向西方进步的文化学习。毛泽东也曾坦率地指出:“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13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入侵、西学东渐,尤其是经过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探寻西方文化、研习西方的民主主义成为当时大多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救国之道的必然选择。当时,毛泽东对西方民主文化也有着极大兴趣。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回忆自己青年时代追求西方文化的情形时说:“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努力学习西方,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这些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包括那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14同时,从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及毛泽东本人后来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知道:毛泽东阅读过西方的有关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文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多种门类的书籍,熟知西方近代的唯心论、二元论、机械论、进化论、辨证论等各派的哲学观点,进而深受西方近代民主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宇宙观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的侵袭冲击下,中国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们纷纷主张学习西方,掀起了中西方文化论争的高潮。毛泽东首先受到的是严复、梁启超等知识分子的文化启蒙。他们在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中国不仅在物质成果方面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文化方面也落后于西方,具体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缺少竞争、个性解放、注重科学的东西,如果不对传统文化进行根本改造,中国将继续衰落。近代学人的思想使毛泽东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文化境界。

2、中国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

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其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借鉴。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孙中山在批判封建主义的同时,也注意区别对待腐朽与合理的文化,吸取传统文化中的进步成份,力求保留其合理的因素,他说:“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15例如,他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观念,爱国主义及大同理想,而主张对传统文化中落后、消极的部分进行批判和改造。在如何看待外来文化方面,他主张对外来文化既不排斥、也不盲从,而是在适应中国国情历史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外来文明的有益成份。尤其对西方文化,他认为其既有“善果”又有“恶果”,要避免其落后、消极的部分,吸收其文明的精华。并且他们欧美有其自己的社会,我们有我们的社会,彼此的国情历史各不相同,只有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借鉴与吸收西方文化,才可以改良社会,使得国家进步。孙中山的文化构想主要表现为文化道德重建,其构筑的文化模式是三民主义,即以追求民族独立富强、平民平等享有政治权力、土地为基本内容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是孙中山将外来文化与中国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相结合而确立的文化建设目标。孙中山的文化构想为中国文化在现实选择中提供了一条可能途径,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正是在继承了孙中山这些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基础上,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改造,不断地加以创新而形成的。

四、马列主义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毛泽东继承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的革命性的内核,并且提升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目标,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理论。这一提升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完成的。因此,马列主义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内在理论根源。

1、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影响

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全面转型是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主题,而对这次重大转型和现代化影响和贡献最大的莫过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毛泽东及其同志者们所主张并积极实践着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既是反传统、反正统的,又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因此,在性质、特征上无疑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创新品质,符合文化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可以说新民主主义为中国文化现代化铺平了道路!

马克思主义于19世纪40年代产生之后,就迅速传播,遍及欧美乃至世界各地,在其影响下发生的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一批先进分子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他们认识到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才能获得解放。毛泽东也积极向先进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学习,成为十月革命的热烈拥护者和马列主义的积极实践者。二十世纪中国的上半叶,各种思想理论纷纷被介绍进中国,一时间沸沸扬扬,实用主义、社会进化理论、弗洛伊德主义等,都曾以各种形式在中国的学界亮相。但各领风骚没几时,很快成为过眼烟云,昨日黄花。唯有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站稳了脚跟。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高级的文化形态,它是对人类文化科学总结的宝贵成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依据唯物史观揭示了文化的实质、功能以及产生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一切观念形态的东西,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在人类意识中的反映的产物,而人类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归根到底制约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没有给出文化的定义,但提供了研究文化问题的基本依据。

2、列宁的文化思想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影响

列宁曾对如何建设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作过论述,他认为:“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文化,因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17这是列宁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态度。无产阶级文化是历史上崭新的文化,但决不会凭空产生,也是在已有的传统上创造出来的,因此要批判他继承文化遗产,同时,列宁还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正确地反映了革命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文化。因为它反对简单地抛弃人类思想的成果和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而是主张批判地吸收和改造“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8,去发展真正无产阶级的文化。

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科学的思想武器,毛泽东对古今中外文化进行了辨证分析,科学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基础,是其产生发展的内在理论根源。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新文化才能向着正确、光明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形成的丰厚土壤;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有益养料;马列主义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内在理论根源。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有其先进性、开放性和民族性等创新特质,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和当前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要充分吸取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精神营养,努力进行文化创新,为中华民族为全人类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

[1]尹思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2]陈桂芝: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观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3]司长彬;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鲍雪松: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5]许全兴:毛泽东的文化观与文化建设,《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一期。

[6]于兵: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渊源,《管理观察》,2009年07期。

[7]赵书刚:毛泽东辩证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4卷第3期。

[8]徐伟:试析毛泽东政治观的民族特色,《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9]吴光章:论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注释:

①[美]特里尔:《毛泽东传(修订本)》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页。

② 《论语》,转引自戴木才:《毛泽东人格》,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 33页。

③ 《孟子》,转引自戴木才:《毛泽东人格》,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 33页。

④《孟子》,转引自张天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观》,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4页。

⑦《杨昌济文集》,第202页,203页。转引自汪澍白:毛泽东中西文化观的演变,载《厦门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⑧《杨昌济文集》,第202页,203页。转引自汪澍白:毛泽东中西文化观的演变,载《厦门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1470页。

⑩张占斌,宋一夫:《毛泽东热》,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95页。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大论战与湘学的新民主主义转型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