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3-08-15 00:55梁兴英滕向丽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科技进步毕业生大学生

梁兴英,滕向丽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000)

科技进步带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了失业问题。但从长期来看,科技进步的“二次就业效应”和“补偿效应”,又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导致就业量的增加。大学生作为劳动力整体的一部分,也受到了科技进步的影响,存在“就业难”的现象。本文拟就科技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应对措施作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迎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0万,2011年达643万,2013年将达667万,2015年将达691万。[1]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人数将越来越多。

(一)就业率现状

2009年600 万毕业生受经济危机影响,就业率仅为35%;2010年高校毕业生630万,就业率89.6%,[2]2013年比2011年新增24万,再加上历年累积的待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大学生供大于求现状

大学生不是总量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社会实际需求是脱节的。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三)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现状

技工类岗位对实践要求很高,而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掌握大量理论也很难弥补实践经验的空缺,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若单位不花大力气岗前培训,大学生很难胜任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

二、科技进步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机制分析

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科技进步给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大的活动范围,因而能够创造出大量的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引起了失业。科技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体现在“破坏机制”和“补偿机制”两个方面。[3]

(一)科技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破坏机制”

1.科技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急剧提高,减少对大学生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上升,根据世界银行2012年5月23日发布的报告,中国2011年的劳动生产率是1980年的8倍。[4]劳动生产率8倍的提高造成某些产业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从1978年的70.5%降低到了2011年的34.8%。第一产业就业量相对减少使得其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也相对降低。

2.科技进步使得人均收入提高,家庭教育支出增加,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从而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国整体生活水平提高,家庭收入显著增加,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343.3元,而2011年增加到21810元。家庭收入大幅度提升使得家庭用于个人或子女的教育支出增加,教育水平大大提高,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从而高校毕业生的供给增加。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每年毕业生约为50万,随后10年逐年递增。实施扩招后,高校毕业生迅速上升,高等教育人才供给大大多于需求,加重了科技进步对就业的“破坏机制”作用。

(二)科技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补偿机制”

1.科技进步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使得我国认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高素质人才是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因此,为了更高层次地提高技术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增加,20世纪80年代前期与中期,大学生曾是众多单位渴求的抢手人才。

2.科技进步推动了新兴产业的诞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了显著的发展。1978年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 为 1745.2、860亿 元 ,2011年 分 别 增 长 到 220592、203260亿元。第二、三产业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扩大了整个社会的就业面和就业量,另一方面新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也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加盟。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从1978年的17.3%增加到2011年的29.5%,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从1978年10%增加到2011年35.7%。

3.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进步,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社会消费水平增加,社会生产规模大幅度扩大,从而对各层次人才需求也有所增加,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因此,科技进步加深了对大学生就业的“补偿机制”

三、科技进步下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大学生就业更是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重要促进因素,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国家、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各自的权利义务范围内各司其责。

(一)政府层面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其核心作用在于能够促进社会分工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率。以金融业为例,发达和高效的金融业将社会储蓄转化为生产性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将资金及其所支配的社会生产资源配置到高成长产业、高成长地区,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反之,低效率的金融业则可能将资金和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产业和地区,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再如,贸易中介、物流航运等现代服务业都极大地促进商品劳务生产的社会分工,促进市场的一体化发展,较大幅度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因此,现代服务业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有专家指出,未来我国将重点发展六大服务产业:旅游业、住宅业、物业管理业、社区服务业、教育培训产业和文化产业。这些产业一般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需要从业人员有完备的知识结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扎实的外语功底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充沛的精力、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在这些行业从业的人员,还必须要有对新事物较强的敏锐性和较迅速的接受度,对信息较强的分析、整合和处理能力,也要有旺盛的创新热情和精神,而这些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素质。因此,现代服务业才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真正主战场,也只有在这些行业,大学生才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展示出应有的风采,从而可以避免大学生在就业中眼睛只停留在政府和外资企业局面的出现;二是要推动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加快农村和西部等落后地区产业升级的步伐,以此作为吸纳知识劳动者就业的“大容器”。这样做既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失业的问题,又能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2.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各部门要积极优化大学生的创业环境,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己创办中小企业。要通过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创业实践见习基地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为大学生迈开创业第一步提供有效的帮助。此举既能分流一部分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量。

3.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通过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消除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创造与大学生匹配的就业机会。消除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一些不合理制度,降低劳动力的流动成本。同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营造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让知识劳动者在市场竞争中寻找就业的最优位置。

(二)用人单位层面

用人单位要改变观念,用人单位至少可以在两个方面改进工作:一是主动进入校园。像宝洁、微软、三一重工、华为那样进入校园,利用实习生方式和提前进入校园等方式,直接参与到人才生产的上游链条。此举既尽到了社会责任,又为公司赢得了人才争夺战的头阵,储备了人才梯队;大学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股重要人力资源。他们虽然没有特别的经验,但他们的潜力、创造性、思维的开拓性非常强。大学生就像一张白纸,没有其他企业文化的痕迹,因此一旦融入企业,忠诚度特别高。企业如果仅仅招聘外来人,虽然可能很快进入角色,但也有可能年年招,年年走,留不住人。普遍而言,外企在针对大学生的人才战中抢得了先机。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公司从2000年起,就在北京知名大学的会计、财务管理和法律专业学生中成立“德勤俱乐部”,俱乐部几乎每月组织次活动,主要是公司的部门经理、员工和大学生们交流、讨论并做专题讲座;二是换位思考,谁都是从新手过来的,谁都有第一次。考虑如何设置“新人养成计划”,通过制度、流程来保证新人成长。这样的计划可能是“温柔的”,也可能是严厉的,但决不应该是把新人置之不理,晾在一边。“新手上路,请多关照。”各界都应该为大学生人力资本增值贡献力量,承担责任,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也不例外。

(三)高校层面

1.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加快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要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高校应采取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对社会需求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相应减少教育经费投入,甚至停止招生。专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结构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反应,而经济结构的优化又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应社会需要。高校要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改革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拓展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要给学生安排更多的实习时间和实习机会。把实习摆在与理论课学习同样重要的地位,要注重学生实习的质量,保证实习的效果。同时,平常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同时,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结合学校自身专业特色、学生基本特征、行业内就业的基本特点,提供专门化、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与职业咨询。现在已有30个省、市建了信息网,90%以上的本科院校已经开通就业网,各种网络互联互通,网上招聘十分活跃,就业服务建设突飞猛进,网络视频、远程面试等也开始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崭露头角。

(四)大学生自身层面

1.转变观念,迎接挑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有意识地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锻炼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当代大学生不能只坐在课堂里学习书本上纯粹的理论知识,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而应该大胆的走向社会,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大学是人从学校到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不认识社会,不了解社会,就无法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对自己所学的知识重要性也不会有深刻的理解。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尝试把所有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很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单位的技术改造项目,直接的起到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更多学生则通过实践发现社会对科技的需要,带回学校进行探索和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改进自己学习的薄弱之处,更好地成长为社会需要的科技人才,以此推动科技进步。

2.培养良好的心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要掌握求职的技巧,不失时机地推销自己。

3.适时调整期望值。期望值过高,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失去许多机会。手握大学文凭,不甘心从事“低等”工作,希望一步到位找一个体面高贵的职位,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往往使同学们陷入误区。实践出真知,基层造就人。因此,调整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树立自主创业和多元就业的意识,以平常心态面对就业和择业,摒弃大众、攀比等心理。

[1]姚晓丹.三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N].光明日报,2010-07-16(1).

[2]李登花、夏英、周庆华.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1.11.

[3]燕霞、曾春媛.技术进步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08.24.

[4]丁咚.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走出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J].学习月刊,2012.12(上半月).

猜你喜欢
科技进步毕业生大学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8年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励项目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中国建材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下城区:建设科技进步先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