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民本思想在其治国方略中的体现

2013-08-15 00:55杨治玉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太宗唐太宗思想

杨治玉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统治期间,政治较清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较快,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昌盛,被史学家赞誉为“贞观之治”,而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是与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分不开的,在民本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在政治上、经济上、立法司法上、民族关系的处理上提出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并付诸实施,这些政策对“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起了巨大的作用。

一、唐太宗民本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

唐太宗即位后,为了将国家治理好,常与大臣们一起探讨历代之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从隋亡的惨痛教训汇总结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政权,如果暴虐过度,不懂得安抚百姓,当百姓不堪忍受其苦时,它就必将被人民推翻。唐太宗亲身经历了天下分崩和战乱迭起,亲眼目睹了盛极一时的隋王朝土崩瓦解,这种特殊的经历使得唐太宗不得不认真总结并吸取隋亡的教训。

(一)精简各级政府机构及其官员。隋末各地纷纷起兵,唐高祖时各路豪杰先后归降,高祖割置州、县以宠禄之,结果使唐朝州、县数目太多。唐太宗一上台就大刀阔斧的裁减冗员,将中央政府文武官员由2000人减至600多人。为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财政负担,与民休息,太宗还把州、郡、县三级体制减为州、县二级体制,这样不仅使政令得以畅通,也节约了官费开支,还进一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同时还分全国为十道,所派官员主要是考察地方官行政之利弊得失。为了广泛了解民情,太宗特诏五品以上京官轮流值宿禁中,以便向他们了解百姓疾苦和政教得失情况。

(二)纳谏言。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中唐太宗以善于纳谏著称,他即位初就教导群臣明白直谏的重要性,鼓励群臣敢于犯言直谏。正是因为太宗乐于纳谏,魏徵等一批大臣才敢于直谏,唐初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下情才得以上通。魏徵死后,太宗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这说明他深切感受到统治者一定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才能明白得失,才能更好地执政。

(三)改革政治体制。太宗时,建立了分权性的宰相制度,让一些品阶较低的官员如各省门下的三品官员等也参与朝政。这样减少了宰相架空君主的可能性,而且还能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失误;在政策执行上,让参与政事的宰相们讨论军国大事,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是皇帝怎么想就怎么说,让他们必须提出自己的意见,实行决策责任制。

二、唐太宗民本思想在经济上的表现

隋朝末年,社会动荡致使成千上万亩良田荒芜。唐初,百姓流亡,人口大量减少,土地闲置,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太宗即位后,召集群臣讨论,魏徵上疏,必须满足百姓的物质生活需要,太宗采纳了魏徵的建议,并认识到如果农业发展不好,国家就不能统治好百姓。

唐太宗将君主与百姓的关系,看作是树根与枝叶相互依存、相互存亡的关系,看到了了问题的实质。为此,太宗采取了一些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与民休息的政策。

(一)还田于农,继续推行均田制。唐初,田地荒芜。李世民即位,便在经济上进行了还田于农,推行均田制等改革。均田制虽不是李世民的首创,但他坚决贯彻了这些措施,才有了唐初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了解决农民受田不足的问题,唐太宗以免除徭役的方法鼓励农民从狭乡到宽乡去开垦占耕以保证受田数,这很好地扭转了唐初田地荒芜的状况,大大促进了百姓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二)继续推行租庸调制,轻租税、薄赋敛。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对农民而言,负担是比较轻的,农民的负担减轻了,生产的积极性就提高了,纳庸代役的推行,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生产,这些都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无止境的征收徭役,百姓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劳动,造成土地荒芜,经济凋敝,通过总结历史教训,唐太宗,张实行薄赋敛、轻租税的方针,所以,唐初一再减免赋税。在灾荒出现后,政府减免租赋的额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障了农民顺利渡过难关,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三)不夺农时,劝课农桑,身先士卒。唐太宗曾生长在民间,他深知农民耕种的不容易,他认为要维护国家的统治,就要保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减少兴建土木工程和战争的发生。

贞观五年,皇太子准备举行冠礼,有司定在了这年二月举行,唐太宗认为会耽误农事,最后取消了有司的安排,唐太宗的这种不夺农时、鼓励老百姓发展生产的思想是非常明智的。

为了劝课农桑,他在园苑里种了几亩庄稼,有时锄草不到半亩,就深感劳累,一个封建帝王,能亲自参加耕作,体会农民的辛苦,这正是“贞观之治”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贞观二年,京师发生蝗灾,唐太宗生吞蝗虫,可见他的爱民之心。

(四)厉行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历代帝王都会大兴土木,兴建宫殿以供享乐。隋炀帝好大喜功,是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唐太宗谨记隋亡的教训,他在位期间,劳民伤财的事他做得很少。

当然,作为封建君王,不可能没有私欲,但必须有所收敛和节制,如果任其发展,后果就不堪设想,唐太宗对自己的各种私欲,采取了“以理制之”的态度。尽量不兴土木,注意节俭。为了节省宫廷费用,他释放宫女三千人,让她们出宫去寻求自己的幸福。

封禅泰山是君主彰显自己功业的最高形式。贞观群臣也劝说太宗封禅泰山,但被太宗拒绝,太宗认为天下安宁,百姓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又何妨。

作为一位封建帝王,唐太宗能够在某些方面自觉抑制自己的贪欲,他把享乐限制在群众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一个君王能够这样做,实在是难能可贵。

三、唐太宗民本思想在立法、司法上的表现

隋王朝灭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肆滥刑酷法。唐太宗谨记这一教训,体恤民苦,在立法、司法上公平、公正。

(一)在立法上力求“宽大”。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立法上力求“宽大”,主张仁义为本,刑罚为末,令大臣以仁义为原则,修改律令,将各种刑罚变重为轻,把绞刑改为流刑。贞观六年,太宗亲临大理寺监狱视察工作,逐一询问,罪犯都说自己没受冤枉。太宗可怜他们,就跟他们做一个约定,当时是冬天,放他们回去,来年的秋天,让他们再回来这里。当时共有390名死刑犯被放回家,结果到了第二年,全都回来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死囚四百来归狱”的故事。

(二)在司法、刑罚上“慎刑”,“恤民”。唐太宗看到针灸图上人的五脏大都靠近背部,在针灸时稍有一点点差失就会要人命,便意识到:笞刑是五刑中最轻的,但是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怎么能因为一个情节轻微的犯罪而笞打犯人致其死亡呢。于是下令实行笞刑时不许笞打犯人的背部。还对残疾人犯罪作出了适当减免的规定。

在太宗以前,死刑行前需向皇帝报告三次才可以,唐太宗曾一时激怒斩杀了大臣张蕴古和卢祖尚,事后很是后悔自己的举动。后来他将原先的死刑三覆奏改为五覆奏,对于那些已执行了死刑的囚犯,若尸体无人受领,官府给定做棺材,并在坟前竖立砖碑,以备日后其家人来领取。这些都是对于死者的一种尊重。

四、唐太宗民本思想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表现

唐太宗即位后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与周边少数民族时常发生的矛盾,是诉诸武力,还是和平解决?对此太宗作了恰当的处理,使一度紧张的民族矛盾得到缓和,出现了民族融合的新局面。

(一)推行平等、宽容的民族政策。《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得泽洽,则四夷可使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仇敌。”贞观二十一年,太宗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原,不能服戎狄”,他不同于古人的地方在于“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他推行平等、宽容、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内迁的突厥平民给予了与汉族同等的耕地,对于降服和内服的民族,更采取优厚的措施,对来降的部落首领都给予官职。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实行了儒家的仁政,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羁縻府州,长官均由原来的部落首领担任,可以世袭,不必纳税,只需遵守朝廷政令并向皇帝进贡,与中央保持隶属关系。在对待各族官员的待遇问题上也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用人任人唯贤、不分彼此,使得那些被重用的少数民族将领能够对太宗毕生忠诚,没有二心。在赋役上,也对少数民族采取优厚政策,对少数民族官僚,只收一半的赋税;对来降的少数民族则十年免收赋税。

(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亲。和亲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很常见,一般是在中原王朝国势衰微的情况下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的一种妥协、屈辱的政治行动,但唐太宗时却大力推行一种平等的、双方友好的政治联姻。

在唐初所有和亲当中,影响最大的自然属 “唐蕃和亲”了,7世纪初,吐蕃强大起来,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公元641年,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了他,文成公主入藏时,随带了丰盛的妆奁,带去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及内地先进的农业技术、谷物、蔬菜、种子等,将汉族的农耕、纺织、建筑及手工技术等带入了吐蕃,促进了吐蕃地区的发展。

总之,唐太宗李世民无论在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上还是在立法、司法、处理民族关系上,都体现了他的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隋朝的灭亡让他深信以民为本,他勤政爱民,治国有方,使得朝廷君臣一体,人民安居乐业,周边少数民族也前来归降。唐朝形成了中华民族史上的盛世之一——贞观之治。唐太宗无愧于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开明治国方略也是史上少有的。

[1][唐]吴兢.贞观政要[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6.

[3]王家晋.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重民思想[J].发展论坛,1999年(5).

[4]余七子.论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文主义思想观[J].黑龙江史志,2008年(2).

[5]奇秀.论贞观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6).

[6]李相森.唐太宗对待犯人的人性化措施[J].政府法制,2009年(36).[7]赵亚丽.试论唐太宗的重农思想[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8).

[8]汤表中.贞观之治中的“人以食为命”之策[J].商业研究,2002年(21).

猜你喜欢
太宗唐太宗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唐太宗是被骗死的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肱骨良臣魏玄成
唐太宗 善听劝谏
唐太宗用人之道探究
太宗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