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以积极正向的人性观为逻辑起点

2013-08-15 00:55赵成蓉张曙光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特殊性课程内容人性

赵成蓉,张曙光

(1.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山西 晋中 030600;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北京102488)

近年来,各类高等院校愈来愈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着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以期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素来强调“思维与存在、主体与环境、个人与知识、学生与教师分立”的现代主义课程观长期宰制课程建设与实践[1],以及课程定位模糊或错位的原因,各类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区。在具体课程实践中,虽同是以20岁左右、刚刚度过青春期、处于青年初期、生理发育已达到成熟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大学生群体作为授课对象,但以促进大学生一生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立足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有其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殊性。正确理解与把握该课程的特殊性,是抓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前提,而对人性正确且深刻的理解,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

一、作为逻辑起点的人性观

人性是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难以绕开的根本性论题,粗略地讲,人性论多会涉及到善恶本性、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意志自由等方面,论述宏富繁杂,难以只言片语概括殆尽。那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应以何种人性观作为逻辑起点呢?

不同心理学理论流派拥有不同的人性观。行为主义流派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精神分析流派认为人性本恶,片面强调本能对人的驱动,而忽视了后天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人本主义流派(Humanistic Therepy)则认为人性本善,每一个人都拥有理性、创造性以及自我创造的潜能。[2]在国内,樊富珉、陈丽云等国内学者在对西方心理咨询或治疗理论与中国人生哲学及传统中医养生理念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即从“身”、“心”、“灵”三个层面着手,藉由彼此之间的互动与调适,促进全人健康[3]。

综合上述,可见,人性甚为复杂,长“善”救“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总体而言,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具有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富有理性、创造性,拥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人的存在有身、心、灵三个层面,“身”、“心”不免会受到本能、后天环境以及人生既成现实的牵掣,但“灵”却能超拔于本能的沉迷、后天环境的困厄以及人生既成现实的缺憾,使人臻于自我实现的境界;人性并非生而既定的,而是一直处在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以此人性观为逻辑起点,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务界述为:促进学生身、心、灵的和谐发展,使其以积极弹性的心态面对人生。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

(一)课程目标的特殊性。从应然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目标设置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须刻意预设具体详尽的目标,并力求贯穿始终,而是本着“起于基本初始目标,但又超越于基本初始目标”的原则,推动课程目标在教师、学生及课程的对话性交互作用中不断生成、变换。另一是所设目标的“传知”、“授技”、“制器”色彩相对淡薄,较为强调“修身”、“养心”、“净灵”的落实。上述由人性的生成性以及人的三重性存在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应和了后现代课程观,真正使课程变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不再是一个“需要学完的知识体系”;使目标变成了指引这一进程的“灯塔”,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进程终点预先放置的“靶标”[4]。

进一步说,所谓“基本初始目标”,即是以认识自我为起点,引导学生感受自我,完善自我,学会正确处理“我”与“我”、“我”与“人”以及“我”与“物”的关系。 在课程目标以基本初始目标为起点,且不断生成与变换的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者要能够落实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唤醒蜷缩于现代社会科技理性之下的人性,促使学生达成身、心、灵的和谐统一。[1]

(二)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即课程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些生硬死板、可不断复制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与技巧,还应包括个体之间的对话性交互作用,以及个体的自主探索与建构过程。然而,从现实来看,在许多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中,原本应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课程内容被物化成了一本以不变应万变的 “精品教材”,甚或是一堂可以推而广之的 “精品课”。与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的一元学习范式相对应[5],这种教学实践模式过分关注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课堂教学的统一性,但却因此陷入了“因噎废食”的误区:对学生与课程内容、学生与教师以及学习内容本身进行机械地切割与拼接,严重忽视了学生和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能动性,以及课程的生发性、发展性。

在当前后工业化时代背景下,社会流动性与开放性日益增强,个体所面对的人生境况正变得愈来愈纷繁复杂,流水线化的一元学习范式已不再适用。个体的生命历程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被保证,也不可能被复制,更不可能被替代。课程内容应该以促进个体进行自主探索与建构的方式进行,切实锚定于学生个体的经验与体验,以陶冶生命智慧为重,并以此作为课程内容和课程活动的灵魂。

(三)课程内容实现途径的特殊性。技术意味着模仿、陈式、因循,艺术彰显了创新、突破、嬗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内容实现途径的特殊性。与其说课程内容实现途径是一种技术,还不如说是一门艺术。说是“技术”,因为这门课程要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方法,帮助学生拥有开启智慧的器具,在教学实践中,“技术”行为主要表现为传统课程教学;说是“艺术”,则是将生命置于平等、平和的状态中,充分尊重和信任生命的自主性,以对话的方式实现生命的探索与建构,帮助生命拥有开启智慧的钥匙,达到开释、起悟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艺术”行为主要表现为“隐喻”、“叙事”、“艺术欣赏与艺术化表达”、“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科技整合”、“开掘与运用本文资源”等[1]。需要注意的是,“对话”与“谈话”不同,前者是在平等状态中对生命的关照,后者则是具体的方法和行为。

依照后现代课程观来看,课程具有生发性与偶然性,该特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意味着课程实践者需要依靠自身的教育智慧,以及已有的相关知识技能储备与经验积累,及时有效地把握住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机,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境制宜,启引心智,用灵魂唤醒灵魂。

(四)课程评价的特殊性

从课程评价的基本内涵、功用及发展趋势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并无二致,在此不作赘述。但不同之处在于,其课程评价本身又是一种难得的教育契机。传统的课程评价往往被视为常规性“收尾”工作,其教育意涵难以得到彰显,而从人性的生成性角度上来讲,课程评价还意味着新的成长阶段的开启。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实践来看,充分而有效地把握“课程评价”这一教育契机的关键在于,推动课程评价体系从一元的静态性总结评价模式向多元的发展性过程评价模式转变,着力实现三个 “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及评价方法多元化,同时要以“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形式,以公开或非公开的方式,落实后续评价反馈,以此促进学生在评价中学习、在评价中思考、在评价中成长。具体来说,常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方法有心理剧、自我成长分析报告、生涯规划设计、观影(心理电影)心得体会、开卷考试、论文写作、闭卷考试等。

在教学实践中,要综合考虑课程内容需要及个体特殊性等方面因素,选用适切的课程评价方法和评价反馈方式,例如,在对人际交往、恋爱等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时,可将心理剧作为评价方法,以“多对一”的公开方式进行反馈;在对自我意识建构、个人生涯规划等内容进行探讨时,可将“自我成长分析报告”、“生涯规划设计”作为评价方法,以“一对一”的非公开方式进行反馈。

福禄贝尔(Froebel,F)认为,对人及其本性充分透彻的认识,是使真正的教育“开花结实”的重要前提[6]。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学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也同样要以对人性的正确认识与全面把握为基础,与之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在规定性——生命的整体性、独特性、实践性、可塑性,则要求其更为关注个体的身、心、灵的平衡发展,且以人性的丰满、内心的丰实以及灵魂的丰盈为依归。这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简言之,以课程为重要载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智慧的教育、灵魂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可能会不同程度地身陷于充满各种阴影和幻象的意识或潜意识的“洞穴”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课程的价值即在于反思生命、成长自我,启迪智慧,走向光明。

[1]赵成蓉.后现代视域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临汾: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陈斌.人性观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天津市教科院学报[J].2008,(2):49-51.

[3]陈丽云,樊富珉,梁佩如.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中国文化与团体心理辅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Doll W.E.Foundations for a post-modern curriculum.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d[J],1989,21(3):243--253.

[5]Lester,S.Lear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DB/OL].In Kincheloe,Sternberg&Weil(Eds.)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Standards.Santa Barbara,California:ABC-Clio.http://www.devmts.demon.co.uk/lrg21st.htm,1996.

[6][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孙祖复,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特殊性课程内容人性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