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探析

2013-08-15 00:55王锦霞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办学院校高职

王锦霞

(保险职业学院国际保险学院,湖南 长沙410114)

高等职业院校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发展起来的,是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体现。2003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明确规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方向:“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实践证明,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仅在引进发达国家优质的教育资源,吸纳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拓视野、更新观念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效果,成为中外教育交流的桥梁,更为求学者打通了出国深造的新途径。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比我们预期的要多得多。有不少学院兴致勃勃地进行申报,申报成功后却难以招到学生;有的招了学生进来,却因为达不到外方合作院校的要求,学生不能如期毕业;还有的由于运营成本过高、管理不善,难以为继……。以澳大利亚某TAFE学校在中国的合作办学项目为例,该校是首批打入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外国院校之一,在2007年高峰期,该校在中国的合作伙伴达26个之多,而从2009年开始,由于全国性的生源减少,该校在中国的合作伙伴逐渐减少,目前仅剩20个,人数也减少近2成。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引起了中外教育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怎样确保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呢?

一、对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一个应用范围非常广的概念,不仅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运用,而且教育、生活、艺术等方面也经常运用。为适应这种变化,其含义也经过了多次调整。比较普遍的一种解释是:“既顾及当前利益、近期利益,又顾及未来利益与长远利益,当前、近期的发展不仅不损害未来、长远的发展,而且为其提供有利条件的发展”。

2、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 《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树立系统培养和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理念,很好地阐释了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坚持系统培养是指要按照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系统确立和更新职业教育观念、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模式等,改变职业教育脱节、断层或重复的现象,科学布局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和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等人才培养的规格、梯次和结构。促进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化,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相关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同时探索有效的教育衔接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内容向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合理渗透,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3、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大前提下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相一致,如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大学(含国外大学)继续深造的衔接机制,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需求。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考察三方面:一看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办学理念是否以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否坚持 “为我所用”,坚持双方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满足国际教育本土化和本土教育国际化的双重要求;二看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合作办学的双方是否在教学设备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上有较大投入,师资配比与结构是否符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要求;三看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培养的学生是否是否既具有本专业相应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素质,满足国内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具有较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与开阔的国际视野,满足国际通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引进的专业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之间的矛盾

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在专业设置方面则以经济学门类和管理学门类居多,约占专业总数的49.3%,专业设置趋同。而社会急需的面向“三农”的农学类的以及国际鼓励的新技术、新能源类的专业,比如,网络工程、数控技术等则寥寥无几。专业设置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科的整体提高;一味地设置经济管理类专业,对毕业生就业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成本和效益是双方考虑的主要原因。

2、学生的基础与中外合作办学高要求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与普通高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决定了教学环境的国家化必然要使用原版教材、英语教学与交流,这样的矛盾导致有些学生对专业课学习丧失信心,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经济效益与品牌质量之间的矛盾

院校引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目的当然是希望“名利双收”,即既有品牌效应又有经济效益,但实际情况是可能难以兼顾:有名无利、有利无名甚至无名无利的情形都可能出现。

4、师资水平与中外合作办学协议要求之间的矛盾

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职业素养以及外语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即要符合“双师双语”型教师标准,同时还要求外方合作院校应该有三分之一的师资。而目前大多数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外方教师达不到这个要求,不少学院只是请外方合作院校的老师对中方老师进行培训。校内的教师或者是英语老师不懂专业,或者是专业老师,英语又不足以进行双语教学。

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重构中外合作办学的理念与原则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形式,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国际业务与规则、精通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而推进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外合作办学应当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公益性原则,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公益性事业,这是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明确的规定的一条重要原则。如果将合作办学作为创收手段,势必会影响其办学质量。二是规范性原则,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性表现在双方合作院校的主体必须是教育机构,非教育机构如中介或政府是不可以作为合作办学的主体的。此外,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一系列管理,如招生宣传、教学管理、收费管理、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等环节都必须严格管理。通常规范的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会成立一个以中方主要负责人为主任的项目管理委员会,每年定期研究中外合作办学的运行与发展。同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常以相对独立的院系而存在,便于与其他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相区分。三是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国教育的总体水平。因此,“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我们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应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以我为主包括管理机构和教育教学的运行应以中方合作院校为主,如双方联合组成项目管理委员会,主任必为中方负责人;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充分考虑到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引进外方教学计划及原版教材为主,但其目的也是“为我所用”,即借鉴外方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推进我方教学改革。同时为体现中方院校的特色课程,可增加相关专业方向课程,对外方的原版教材进行编译或补充相关中文教材,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学生是否出国调整教学内容,以强调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和人才培养的宽口径。

2、加强过程管控,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由于涉及到中外两国不同的教育体制与文化习惯,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风险,诸如宏观层面上的政策执行的风险、经济收益或社会效益风险,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质量风险,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矛盾与冲突等,如处理不妥都可能会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顺利实施及可持续发展。为此,双方尤其是中外办学方应该提高风险意识,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同时,加强政策学习,严格执行中外合作办学的规章制度,加强各方信息交流与沟通;更为重要的是,把握办学的各个环节,强化过程管控,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3、优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刘力刚等(2010)将目前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归纳为三种类型:即融合性、嫁接型和松散型。融合型模式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中方的教学模式和外方教学模式完全地融合在一起。引进对方的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方法等,对方教师来讲课;以双语授课为主等。嫁接型模式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双方院校互认学分。常见的嫁接型的模式有所谓“2+2”,“3+1”等模式。松散型模式则是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中方讲学,中方教师去国外学习、借鉴国外教学经验,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实习等手段,通过相互之间的学生交流以及学分相互承认,实现教学模式与国际接轨。不同的学校应该根据各自办学条件与办学水平及资源优势,选择适合学校与学生发展的办学模式。从严格意义上说,第二、三种办学模式并不能算真正的学历教学的中外合作办学。但是,我们在做中外合作办学学历教育项目时,则可以借鉴这两种模式,以优化办学模式、提升学校影响力。如加强学生校际交流,增设衔接课程,鼓励师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听课,积极开拓教育培训项目等。

4、以人为本,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两支队伍的管理

(1)建立一支双师双语型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如前所述,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离真正的英语+专业+技能的“双师双语”型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可通过“外引内培”,即引进海外相关专业的留学生或有相关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英语人才;内培,包括语言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即对有潜质的专业教师进行英语语言培训,以使他们能胜任外方原版教材的教学,或对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进修学习、挂职锻炼等,以熟悉相关专业。当然,所有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师都应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责任心,能有效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运用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

(2)培养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国际型学生队伍。与普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比,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是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拥有一定的特权或享受特殊待遇,它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来源的特殊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中90%的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一部分学生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活期望很高,成才愿望强烈;也有一部分学生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宽容和理解,甚至有不少“心困”和“网困”之类的问题学生,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二是办学模式的特殊性,中外合作办学的学制与普通高校学生的学制不一样,身份也不一样,他们往往具有中外双重学籍,采用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材与普通学生都有所区别,要求会更高,尤其是对外语与国际文化的要求;三是毕业出路的特殊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奔着出国而来的,有些人可能为了学会英语,通过雅思或托福等语言考试而忽略了专业课的学习。这些特殊性对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挑战,笔者认为,针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学生应以疏导和激励为主,培养学生乐学、好学的习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与国外生活相关的特色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总之,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一个新兴事物,对办学方而言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有收获也有困扰,有越做越大,也有昙花一现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我们对它加以研究,强化管控,不断改革创新,以人为本,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以市场手段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打造品牌项目,从而形成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1].刘力钢,邵剑兵等.中国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战略性问题思考[A].中外合作办学 治理与发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张漾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赵彦志.中外合作办学 治理与发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4].顾伟勤,王雪梅等.高等院校教学监控体系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王琦,陈云涛等.文化自觉: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办学院校高职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