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以旅顺历史文化为例

2013-08-15 00:55曾云燕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旅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

李 琨,曾云燕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自2007年起,全国普通高校全面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该门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本门课程的作用,将地方历史文化融入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地方历史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元素,它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旅顺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关于旅顺的历史地位有这样的描述“一山担两海,一港写春秋,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①为此,深刻挖掘旅顺地方历史文化,将其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是地处旅顺地区的地方高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

一、地方历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地方高校的历史责任

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是高校的教育工作之一,它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高校自身的健康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深入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挖掘其深层内容,这个过程实际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在积淀的全面继承和深刻弘扬。因此,地方高校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地域文化传播和弘扬的集中地,不可推卸地承担着引领和推动地域文化发展的历史重任。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渠道,发挥着重大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把地方历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成为地方高校在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旅顺口历史悠久,最早叫“将军山”,晋时叫“马石津”,唐代叫“都里镇”,元时称“狮子口”,到了明朝将狮子口改名旅顺口。旅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了。在这六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旅顺历史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都留下了旅顺发展的足迹。自清政府在此兴办北洋水师以来,建军港、修炮台、筑船坞、扎营盘,旅顺口成为军事要塞。中国近代以来的一些战争,如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都在旅顺口历史上留下了沧桑一页,这些印迹深刻的历史,使旅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露天博物馆。

地处旅顺的地方高校,其师生深受旅顺历史文化的熏陶,深刻挖掘旅顺历史文化,把其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是地方高校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的出发点。

二、地方历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1世纪各国的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也是科技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国际高教界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的潮流的到来,我国高校非常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三个主要方面的能力,即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较高的人文综合素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高校学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本科教学的课程,在培养本科人才的人文素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由于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该门课程的实效性,使其在培养本科人才的能力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利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作用,达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的。通过开发地方历史资源并把其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不仅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大历史,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获得地方历史、地域文化的认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对身边历史人物和事迹的了解,极大增强学生自豪感和认同感,提高它们的人文综合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旅顺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它见证中国近代历经的各种磨难,浓缩、记录了中国抗击侵略战争的点点滴滴。由于旅顺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使其经历了中国近代以来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比较有历史影响的是甲午战争过程中的旅顺保卫战和日俄战争。在旅顺保卫战中,土城子阻击战是甲午战争爆发以来,清陆军取得的一次较大胜利。这次阻击战是爱国将领徐邦道率领手下将领一起抗击日军的战争,在这次阻击战中,日军死亡共计有步兵第一大队第三中队小队长(排长)中万德次以下官兵11人,负伤有骑兵大尉浅川敏靖等35人,死伤共计46人。这次胜利也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另外,发生在旅顺的日俄战争从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偷袭俄驻旅顺的太平洋分舰队开始,到1905年9月5日,日俄在朴茨茅斯签订《日本和俄国和平条约》止,历时19个月。其间,双方发生大规模战役8次,有旅顺口海战、鸭绿江会战、黄海海战、辽阳会战、沙河战役、旅顺要塞争夺战、奉天会战、对马海战。其中旅顺要塞争夺战是决定整个战争成败的关键。旅顺口之战从1904年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开始,到1905年1月2日驻旅顺俄军向日本请降,拱手交出旅顺要塞,历时329天。在这漫长的日日夜夜里,日俄双方经历了反复厮杀,反复争夺,在海上、在陆上摆开了战场,先后进行了日军突袭旅顺港、三次闭塞港口、旅顺口外水雷战、黄海海战、金州南山争夺战和旅顺要塞最后决战。这些历史事实是不能忘记的,同时也是我们学习中国近代历史不能忽视和跨越的。

深刻挖掘旅顺经历的这些历史,并提炼出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的英雄人物以及民族精神,把其应用于地处旅顺的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可以增强历史的说服力,使学生感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发生在身边的历史事件来科学地运用历史观和方法论,提高学生的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操,这也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要。

三、地方历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增强课程实效性的需要

目前,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学校中大量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就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学生实际生活,无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至2007年起,全国普通高校已经按文件要求全面开设此课程。但是,像其他基础课程一样,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由于教学缺乏实践活动和说服力等一些问题,该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还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如何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性,达到教学目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地方历史文化在历史教学中具有其他历史和历史事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地方历史文化使历史具有了形象性和生活化的特征。这是因为,地方历史文化不管过去多久了,仍有遗物、遗址、遗迹或表现形式的存在。地方历史文化在现实中具有可寻性和形象化的特征,其吸引、激发教师教学兴趣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价值就是那些遗址、遗物等。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首先会对自己身边的人物和事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关心。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②,可见教育离不开生活。历史教学同样离不开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通过了解、学习发生在身边的地方历史文化,更加近距离的了解历史的真实性,使他们感觉历史并不遥远。地方历史资源是架起了课堂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旅顺目前保留下来的历史遗址有很多,比如记录了日本和俄国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第三国中国发动的日俄战争的一些遗址:白玉山表忠塔、水师营会见所 、203高地、老铁山炮台、电岩炮台、东鸡冠山北堡垒、旅顺监狱;印证着1894年11月,日军攻陷旅顺,对市内居民进行的残忍大屠杀的 “万忠墓”等等,所有这些遗址都记录了帝国主义在旅顺口历史上留下了罪恶的一页。

地处旅顺的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实际参观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中国的这段历史,从而增强历史对他们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达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其二,通过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刻挖掘,我们还可以丰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宏观的,基本没有具体细节的描述。如果在讲授这类知识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地方史的内容,就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具体而真切的说明问题。

旅顺经历了那么多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把这些历史事件穿插到相应的教材中,如在讲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这个问题时,为了能够更加让学生体会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的残忍性和破坏性,我们可以插入旅顺大屠杀和日俄战争的具体数据和情节。在旅顺大屠杀中,日军对旅顺市内居民连续进行了四天的杀戮,老弱妇孺无一幸免。屠杀过后全市仅剩三十六人被留下埋葬同胞尸体,估计超过二万人遇害。在日俄战争中,中国东北是双方陆上交锋的战场,当地人民蒙受极大的灾难,生命财产遭到空前的浩劫。旅顺的工厂、房屋被炸毁,就连寺庙也未能幸免。耕牛被抢走,粮食被抢光,流离失所的难民有几十万人。日、俄都强拉中国老百姓为他们运送弹药、服劳役,许多人冤死在两国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更有成批的中国平民被日俄双方当作“间谍”,惨遭杀害。这场战争不仅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粗暴践踏,而且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人身伤亡。通过以上情节和数据的揭示,我们就可以达到说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造成的严重后果的目的,增强历史的感染力。

地处旅顺的地方高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地方历史与教材的结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增强该门课程的实效性。

总之,地方历史文化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是统一的,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刻挖掘地方历史文化是地方高校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同时也是丰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需要。

[1]唐长久,刘韵清.结合地方历史文化开展教研教学,增强《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以南华大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9).

[2]皮伟.地方历史文化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3]董继兵.浅谈地方历史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咸宁学院学报,2011,(08).

[4]王萍.浅谈山东地方历史文化对《纲要》教学的积极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2,(04).

[5]杜平.融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于“基础”课教学的有益尝试[J].湘南学院学报,2011,(06).

注释:

① 史庆和,李喜来,王晓迪.旅顺口:一港写春秋[J].《地图》2009年第03期.第 78页.

② 孙雨.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J].《赤子》2012年第4期.第127页

猜你喜欢
旅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旅顺道院暨世界红卐字会旅顺分会地址奠定记碑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大连至旅顺中部通道隧道消防系统设计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