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共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

2013-08-15 00:51刘国武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民主党派民族政策

刘国武

(衡阳师范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系,湖南 衡阳 421002)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团结一切进步力量的政治策略,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即1950~1952年,中共作为执政党,在面临着严峻而又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一方面吸收和借鉴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思想成果;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地、正确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和策略;在实践中,使中国成功地完成了各项民主改革任务,恢复了濒于崩溃的国民经济。

关于这一时期中共统一战线的研究,相对于中共在其他各个时期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而言,探究明显不够。就已有的成果而言,主要集中于对 “中共统战思想”、“毛泽东统战思想”等一定角度和层面的研究,缺乏整体上、宏观上的系统研究。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主线,力求系统地探讨中共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以及在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

共和国成立后,中共的统一战线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从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人民民主专政,转到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因此,为了制定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中共认真地分析了建国之初中国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形势和任务。国内,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尚未最终完成。100多万国民党残余势力仍盘踞在西南、华南地区,潜伏在大陆的100多万特务、土匪、会道门、反对党团骨干等大肆进行颠覆和破坏活动;经济上,生产凋敝、贸易不畅、物价飞涨,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敌视中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妄图搞垮中国。基于此,中国共产党从中得出了建国后的前几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国内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及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国际上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尤其是同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就是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围绕上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制定现阶段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和策略。但在建国之初,中共党内有不少人对解放战争基本结束后中共的基本任务和革命的主要对象等问题的认识尚不明确,甚至存在着错误的认识。这些人轻视统战工作和统战干部,看不起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有的甚至提出要消灭民族资产阶级。如在195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就有人说:“今后的斗争对象,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已经胜利了,民主党派的任务已经完成,可有可无了。”[1]753这说明在统一战线中存在着“左”倾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倾向。因此,提高和统一全党在新时期对统一战线作用的认识,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对于解决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50年3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会上,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起草了题为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的报告提纲,提出了新时期中共统一战线的总任务:“在实行共同纲领、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密切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广大华侨、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爱国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人,为着稳步实现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奋斗。”[2]426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和周恩来针对党内存在的 “左”倾关门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确立了与民主党派继续合作的总方针,有效地纠正了党内部分人对统战工作的错误认识。

同年6月,中共又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再次强调:“全党都要认真地、谨慎地做好统一战线工作。”[3]75并指出: “必须认真地团结各界民主人士,帮助他们解决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克服统一战线工作中的关门主义倾向和迁就主义倾向。必须认真地开好足以团结各界人民共同进行工作的各界人民代表大会。”[4]196月23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所作的闭幕词中指出:“在国内,我们必须团结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一切爱国民主人士,必须巩固我们这个已经建立的伟大的有威信的革命统一战线。”[3]81

关于这一阶段统一战线的策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 “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指出:“我们当前总的方针是什么?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为了孤立和打击当前敌人,就要把人民中间不满意我们的人变成拥护我们”, “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决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3]74-76以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这就是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政治路线和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上述三次会议的召开,提高了全党对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效地纠正了中共党内存在的 “左”倾关门主义思想,阐明了进一步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任务、对象等政策和策略,为建国初期各项民主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共和国建立后,随着中共统一战线政策及策略的制定,中共在政权建设、各项民主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等各项重大的政治活动中认真贯彻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面就这一时期几个重要的统一战线政策进行具体分析:

1.对农民 (含富农)的政策。如何对待农民历来是中共统战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问题。

第一,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民。1950年6月,中共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采取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的政策,废除封建和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经过这次土改,全国大约有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解放了农民。

第二,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51年9月,中共发布了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草案)》,要求农民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开展互助合作运动。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在条件成熟的老解放区,还试办了初级社。

上述两项措施,不仅巩固了工农联盟,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第三,保存富农经济。富农经济是农村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共执政前的历次土改中,对富农的冲击较大。共和国建立后,中共在新解放区的土改中调整了对富农政策。1950年3月20日,毛泽东在给邓子恢等人的电文中说:“在今冬开始的南方几省及西北某些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不但不动资本主义富农,而且不动半封建富农,待到几年之后再去解决半封建富农问题。”[3]47毛泽东还说了这样做的理由,即孤立地主,保护中农,防止乱打乱杀,有利于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减少社会的震动。1950年6月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有已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5]337

2.对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统战政策。在共和国成立前夕,我国共有12个民主党派: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人民救国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和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和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合并成为一个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由于当时中共党内存在 “左”倾关门主义思想,民主党派中也有部分人认为他们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1949年12月,中国人民救国会宣布“光荣解散”。因此,中共必须对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有一个鲜明的态度。在1950年初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指出:“从整体看,从长远看,必须要民主党派,要把民主党派的干部看成跟我们的干部一样。”[6]682这次会议上,中共确立了与民主党派继续合作的总方针,即政治上,帮助各民主党派团结、进步、发展,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祖国建设事业中同他们真诚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经济上,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限制、利用和改造的政策;在思想文化上,对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中共帮助各民主党派整顿组织,加强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重新登记各党派的成员,帮助他们发展党员,建立和健全各级地方组织的领导机构。经过一年的工作,到1951年初,民主党派成员总数由1950年初的10 000余人发展到近20 000人,到1953年初,各民主党派成员达到40 000人[2]441-442。 这样,民主党派组织得到了健康发展,民主党派成为了参政党,其参政议政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

共和国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对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抱着矛盾的心态,甚至是恐慌和无奈。共和国建立的前夕,由于中国经济濒于崩溃,再加上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不恰当的排挤政策,因此不少资本家开始抽逃和转移资金。如1950年4月,上海就有300多个厂长、经理逃亡香港[7]。为了让民族资产阶级在恢复国民经济中作出贡献,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作出了限制、利用和改造的方针。中共采取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国家从经营范围、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价格及税收等方面帮助私营工商业渡过难关,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51年同1950年相比,私营工商业户数增加11%以上,生产总值增加39%,零售额增加36.6%[8]43。这一年资本家所得的利润超过国民党统治大陆22年中的任何一年。

与此同时,一些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采取不法手段经营。为此,中共对民族资本家采取限制的政策。第一,把私营资本主义经济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对其生产、经营和销售进行初步控制。到1952年底,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工业产值占私营工业总产值的56%。第二,在1952年上半年开展 “五反”运动,打击不法资本家。政府把私营企业分为守法户、基本守法户、半守法半违法户、严重违法户和完全违法户五类,其中定为前三类的私人工商户占97%左右,重点打击的对象只占3%,团结和教育了大多数民族资本家,也为此后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对于从民国时期过来的知识分子,中共对他们采取了 “包下来”、 “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以团结、教育和改造他们,让他们继续从事自己原来的业务,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的照顾,对一些代表人物给予政治上的地位。同时,组织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运动,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3.构建新型的民族关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由历史上的旧式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如何消除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由于民族不平等而造成的民族隔阂,协调各民族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课题。共和国建立后,为了巩固和壮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一种民族平等、团结、共同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

首先,坚持民族平等,消除民族隔阂。建国之初,中共对少数民族问题既重视又慎重。中共认为:坚持民族平等,是消除民族隔阂、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的最重要前提条件。1949年9月通过的 《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从这一基本前提出发,中共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1950~1952年,中共中央先后从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内务部、卫生部等20多个部门抽调人员组织少数民族访问团、工作队、医疗卫生队和民族贸易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慰问和考察[9]123。禁止带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法令、决定、名称、地名、牌匾等。在全国人大和各级地方政权选举和机构组建中,少数民族的代表名额均高于全国人口比例,并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经济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优先进行援助、并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在文教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的研究。

其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的《共同纲领》规定: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5]12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治机关的组成、权利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之内实行平等、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模式,是中共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它有效地保证了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制定新型的宗教政策。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既有本土的宗教,也有外国传入的宗教。在共和国成立之前,有的宗教打下了较深的封建烙印,有的则成为近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如何做到既能团结宗教界人士,又能割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中国宗教的联系,成为中共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一项重要问题。

第一,提出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共同纲领》规定,国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1952年,毛泽东在接见西藏致敬团代表时进一步阐明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他说:“共产党人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信这种教的或信别种教的, 一律加以保护,尊重其信仰。”[3]2391950年7月23日,又发布了 《中央关于天主教、基督教问题的指示》,规定:天主教和基督教可以在教堂内自由传教,教会可以出版宣传一般教义的书刊,可以办学校、医院及救济机关;对于佛教僧尼,中央有关文件规定:既要照顾其信仰,又要照顾其生活[2]468。

第二,实行 “独立自主办宗教”的政策。“独立自主办宗教”的政策旨在消除帝国主义对天主教、基督教的控制和渗透,以及本土宗教中的封建主义遗毒。1950年5月,周恩来组织吴耀宗、刘良模、邓裕志等基督教民主人士召开了三次座谈会,鼓励他们建立 “自治、自养、自传”的教会。不久,吴耀宗等40人发起成立了 “三自”爱国运动,并于7月底向全国基督教徒发出了以 《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为主题的宣言,强调中国基督教要坚决割断同帝国主义的关系,建立自治、自养、自传的教会[1]755-756。在宗教界人士自办宗教活动的推动下,1951年3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 《关于积极推进宗教革新运动的指示》,指出,我们既要团结宗教界的最大多数,组织发展和巩固全国宗教界的反帝统一战线,又要推动基督教、天主教的革新运动,帮助这两教解决经济来源问题,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割断他们与帝国主义的联系。不久,两教就割断了同帝国主义联系的脐带,既实现了宗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协调,又团结了宗教界的民主人士。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了正确的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和策略,使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了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中国成功地向社会主义过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的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奠定了共和国时期一系列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原则。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团结和依靠知识分子政策、民族平等的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和 “独立自主办宗教”的政策,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的政策等。这些政策基本上形成于建国初期,但直到今天,其中的大多数政策和策略仍是我们必须恪守和坚持的,这是中共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典范。

第二,使得各民主党派、各界民主人士、各民族、各人民团体能够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齐心协力完成建国初期各项民主改革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这一中心工作。1950年上半年,由于中共形成了正确的统战政策和策略,因而极大地孤立了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封建势力,使中共能迅速地实现全国大陆的基本解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采用 “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放了西藏,结束了西藏自民国成立以来与祖国内地不即不离的状况,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西藏的企图。1951年1月在第二次全国统战工作会上,中共讨论了统一战线工作如何推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等运动的深入开展问题。会后各民主党派、各民主人士纷纷参加各项民主改革运动。如北京、天津两地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组织大批人员到各地参观或参加土改工作,提高他们对土改的认识。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工商界行动起来,参加游行示威、组织慰问团与捐款捐物,在1950年12月一个月内,工商界就有几十万人参加示威游行。据统计,1951年6、7月间,各大区工商业者捐献了400多架飞机和大批武器。民盟中央成立了 “中国民主同盟抗美援朝爱国武器捐献委员会”,一年内,国内盟员捐献总数达34亿 (旧人民币)和1架飞机。农工民主党共捐献2亿多元和一大批财物[2]444-445。在镇反运动中,中国共产党还和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一同参加反革命案件审查委员会。同时私营工商业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大作用。据统计,1952年私人资本工业产值占到全国工农业产值的40%左右[10]150。

第三,这一阶段中共形成的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为今天统战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首先,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必须围绕国内主要矛盾来进行。只有这样,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符合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其次,统一战线的目的和策略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为此,国家政策要照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要相信他们,要尽可能地让他们有职、有权、有责,让他们的积极性自然发挥出来,并不断听取他们的意见。如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曾对1949年的征粮、1950年的税收以及后来的土改与镇反等事件给毛泽东提过不少意见,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减少了运动中的偏差,使中国共产党团结了更多的人。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人民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这一时期中共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是正确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工作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1]闻言.周恩来大事本末[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王邦佐.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6]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7]董宝训.和平赎买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心态[J].文史哲,2004 (4):63.

[8]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苏燕平.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政策的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2004 (4):150.

猜你喜欢
民主党派民族政策
政策
政策
我们的民族
助企政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政策
多元民族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