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楚文化发展历程初探

2013-08-15 00:45张清改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楚文化信阳楚国

张清改

(河南省信阳市委党校,河南 信阳 464000)

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数千年人类文明。近年来,随着大批文化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同时,通过对豫南历史资料的不断发现整理,信阳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信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文化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得到证实,而且其发展历程基本可以初步勾画。

一、春秋早期信阳的楚风北渐

春秋早期的信阳是周王朝分封在该地区的诸侯国与南方的楚国争衡交锋的前哨阵地。据史料记载,西周至春秋,信阳的诸侯国有申、息、弦、黄、廖、蒋等,春秋中期以前,这些诸侯国陆续被楚国消灭。申国,姜姓之国。关于申国的封地和变迁,史学界有诸多争议。而顾铁符先生认为西申在南阳,东申在信阳。鲁庄公六年(前688年)楚师假道于邓伐申,申国灭亡。申国的一部分贵族被迫迁移,最终在距离南阳东边不远的信阳平昌关一带定居下来,此申国相对于南阳的申国而言,处于其东部,所以又称为东申。息国,始祖羽达为周文王第37子,姬姓,侯爵。《左传.庄公十四年》载“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楚文王“实县申息”。①弦国,周王朝分封的一个小诸侯国,《通典》卷一百八十一“州郡”十一载:“光山,春秋弦国之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五”“光州府”条载:“光山县州西四十五里。南至湖广麻城县二百里。春秋弦国地。”前655年被楚国灭亡。弦国君逃亡到黄国。黄国,嬴姓侯国,《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公元前655年,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被楚灭,国君逃命至黄国,此事惹怒楚王,于是,在弦国灭亡6年后,楚国以“黄人不归楚贡”为借口,出兵攻黄。公元前648年夏天,黄国灭亡。楚国占领位于齐楚之间黄国具有非同一般的战略意义,黄国不但农业发达,经济富庶,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楚人可以以黄为根据地,陈兵于齐的后方,直接威胁到中原的强齐。寥,偃姓之国。《左传·文公五年》载:“冬,楚公子燮灭蓼”。2006年1月在河南省固始县高墩子村,发现了一处西周时期一座大型城市的遗址,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古蓼国遗址。蒋,西周的封国之一,周公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子孙因以为氏。最早见诸文献记载的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的一段话:“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蒋国国都期思古城位于淮滨县城南15公里。近年来,期思古城内出土了大量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制品,如铜戈、铜剑、铜鼎和铜壶。2013年,考古工作者还在期思古城南郊发现了春秋古墓群,尤其是第一次发现楚国的金币“郢爱”,此外还有大量的楚币蚁鼻钱。这些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征的文化遗物,为研究楚文化在淮河上游地区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史料佐证。

综上所述,楚灭申、息约在公元前680年;灭弦在公元前655年;灭黄在公元前648年,灭亡蓼国在公元前622年,灭亡蒋国在公元前617年。楚国用了七十余年的时间消灭了大别山北麓的众多小诸侯国,完全控制了信阳区域。

从目前淮河上游地区出土的器物和其他文化遗物来看,在春秋早期,中原文化作为较早产生的地域文化进入了淮河上游地区,对信阳地区诸侯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随着楚国越过大别山,向北部开疆拓土,浓郁浪漫的楚文化开始对淮河上游地区侵染和渗透。早在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信阳光山县发掘了春秋早期的黄君孟夫妻合葬墓,墓中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通体光亮,历经几千年而无锈斑,墓中还出土了丰富的玉器、精美的丝织品、成组的排箫。马世之先生认为,这批黄国铜器的形制和纹饰风格,正处于春秋早期向春秋中期过渡阶段。而信阳发掘的同时期的众多楚墓内的竹简书写风格,与江陵等地出土的楚简几乎如出一辙。但这一时期,信阳地区还没有楚墓。诸侯方国因为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而在墓葬陈设上显示出较多的中原文化烙印,同时淮河上游的地方文化特征也比较明显,比如青膏泥、陪葬箱、封土。楚文化的影响仅仅在一些器物组合上有所表现,如铜礼器鼎、簋组合。所以,春秋初期,虽然楚风北渐,但豫南信阳仍以方国文化和中原文化影响为主,但之后的楚风汹涌浸润之势已初见端倪。

二、春秋中期信阳的楚文化融合

春秋中期的楚国,继续向北征伐,向东扩展。在楚国扩展疆域的过程中,信阳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是楚国北进东击的桥头堡和军事重镇。楚国灭申之后,任用了很有名望的申国贵族彭仲爽为令尹,帮助楚国管理原来申国地盘,并且还在原申国、息国部队的基础上组建强大的精锐部队“申息之师”,由自己直接领导,帮助楚国攻城拔寨,申息之师成为楚国开疆拓土的主要军事力量。楚长城研究专家艾廷和认为,楚长城修建主要依靠的也是这支著名的“申息之师”。淮河上游众多国力弱小的诸侯国被楚灭亡之后,这些国家的王公贵族为求自保纷纷进入楚国的统治集团,一些有志之士加入到楚国的政治集团中,这在客观上为楚输送了众多人才。淮河上游地区因此形成了一些以国为姓的贵族集团,比如黄灭后,黄国贵族集团崛起,尤其是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春申君黄歇这样的有为之士,这也是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巨大影响的明证。与此同时,楚国的期思地(今淮滨)走出了两位伟大人物,他们入主楚宫,为楚国的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7年春,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河南信阳楚王城西南一里许的山坡上,发掘了一座震惊中外的战国大墓。墓的主人就是司马眅,该墓的墓主人就是《左传》中记载的楚国左司马眅(今信阳人),因统帅“申、息之师”有功,当上了楚国的左司马。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发生了一次楚灭戎蛮子赤的大战役。左司马眅战功显赫,在信阳楚王城左司马眅墓中出土新铸的编钟上铭记了这件事。在河南信阳附近考古发掘中经常出土春秋中晚期的小型武士墓葬,这些小型墓葬多是薄葬,往往只有一把剑,或者只是一剑一戈。墓葬中出土的一些铜器,大多数是春秋中期形制,在风格上与中原地区同类器物比较接近,与楚国墓葬葬品在形制和纹饰上相差甚远。

总之,从信阳发掘的春秋中期之前的墓葬来看,多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方国墓葬,但也受到楚的影响。到了春秋晚期,信阳地区才出现随葬青铜礼器“鼎、簋”组合的楚墓。这一时期,许多信阳人进入到了楚国的政治生活中,他们或为楚国开疆拓土征战疆场,或为壮大楚国经济献言献策,他们本人在融入楚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接受着楚文化的熏陶,并且还将这种相对于淮河上游地区来说是全新的文化引进到信阳来,并使这种全新的文化在此后的信阳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春秋中期以后,白西向东,自南而北,信阳渐渐被吸纳入楚文化体制,楚式器物传进汉淮,楚文化的浪漫柔媚气息渐渐开始滋润楚国的北部疆土。

三、春秋战国之交信阳的楚文化发展

楚共王以后,楚国向北征伐遇到了阻力。公元前755年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国大败。而与此同时,南方的吴国开始强大,威胁楚国。因此,春秋战国之交的信阳又成为楚国的军事重地,吴楚在此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发动了鸡父之战、柏举之战等多次大的战役。其中鸡父之战爆发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夏,它是吴、楚两国为争霸江淮流域而在楚地鸡父(今信阳固始东南)进行的一次重要会战,最终楚国大败。鸡父之战的失败是对楚国的一次沉重打击,使吴国“去江路而阻淮为固,扼楚咽喉为进战退守之资”。吴楚在此长期争夺,有大量的文字资料和考古发掘可以证实。

1978年3月,位于固始县城东南,史河西岸的固始城关砖瓦厂在取土过程中发现一大型墓葬。河南省博物馆和信阳地区文管会等组织对陪葬坑进行了发掘。发掘组根据出土的铜簠上铭文“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栾)作其妹句敔夫人季子媵簠”,推测墓主系句敔夫人,为宋景公妹妹,有可能为吴王夫差的妻子。王恩田则根据编钟上的铭文“鄱子成周”,认为墓主句敔夫人曾为吴王僚或阖闾的夫人,后改嫁番国国君潘子成周。刘彬徽根据出土器物的文化特征,认为墓葬系楚系墓葬,而李学勤、吴良宝等人则进一步指出此墓墓主人可能是战国早期楚国封君的夫人。②该墓出土了大量各式青铜器、陶器、玉器、木器和漆器,共计150余件。其中许多青铜器具有明显的楚文化特点,同时还糅合了吴国文化特征。总体来说,信阳发掘的这一时期的中型楚墓数量并不多,但他们都以楚文化因素为主,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征。到了战国早期,中原文化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弱,楚文化的影响呈增强的趋势,信阳的楚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并逐渐影响到中原文化。

可见,随着楚的北扩,信阳正进行着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互相融合的过程。而楚国在经营北方的过程中,不断模仿和吸收先进的中原文化,为以后楚文化的进一步丰富繁荣打下了基础。位于淮河上游地区的信阳也进一步吸收了周边地区的先进文化,特别是受到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共同影响,原有的土著文化在中原文化、南方楚文化的共同夹击中不断发展,特别是为楚文化的丰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四、战国中晚期信阳的楚文化发展

战国时期,楚国农业已经落后,内政不稳,但号称雄兵百万,经常开拓国土,四方征战。所以到楚威王时期,楚国已经是疆域辽阔的大国。在拓展版图的过程中,楚国不断融合各地文化,形成了发达的楚文化。在淮河上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小型,中型墓葬,信阳地区也没有发现大型墓葬。信阳发掘的这一时期墓葬几乎与楚系墓葬发展同步。究其原因,楚在春秋中期已经牢牢的控制了汉淮间,楚国长期在此设置县邑,委派官吏,并以此为基础,与中原大国展开角逐。而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就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代表。1957-1958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此发掘了两座战国时期楚国高级贵族墓,分别被命名为长台关1号墓和2号墓。在墓葬中大量的文化遗物,比如彩绘陶壶、平炉、精美的漆器,甚至还有简文字。简文字是战国时期楚国古文,字体呈方形,结构紧密,用笔平缓流畅,笔画均称,平入顺出,无波磔,呈遒劲挺拔之势。长台关一号墓出土的高足壶是典型的楚式器物,造型优美,色彩多变,曲流横梁岙足细长、底部平坦、横梁细长。而这一时期的楚铜礼器的纹饰由繁开始变简,以至于成为素面,但风格更加纤丽清秀。盛行透雕(镂空)雕刻技法,一号墓出土的两件透雕奁,工艺水平已超过中原。由于战国时期战事频繁,墓葬有了新的特征,墓主只要是成年男子,不论贵族、平民,几乎均有青铜剑随葬。中型墓中可见随葬鹿角、虎座飞鸟、镇墓兽。③中小型墓开始随葬仿铜陶礼器,一些大中型墓葬也会随葬仿铜陶礼器。这些仿铜陶礼器,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主要器皿,但已经不是实用物,是专门为死者做的冥器。在信阳战国时期的墓葬中,还发现柿核、葫芦籽、梅、栗、杏、枣、小米(黍)、花椒,④这说明当时信阳稻作业发达。同时,这一时期的墓葬开始有封土,而楚墓原本是无封土的,战国时期大部分楚墓都有封土,且封土大小渐渐成为墓主身份高低的一种象征。楚墓椁分室,也是由信阳地区设陪葬箱葬俗演变而来。这说明,进入汉淮间后,楚自身也在“移风易俗”。

信阳的楚文化发展历程是清晰的,春秋早期的诸侯方国文化对于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是信阳楚文化的底色。而到了战国时期,楚文化与本地文化融合共生,最后融入楚的发展之中。尤其是后来楚国灭亡后,楚文化在本地的影响并没有随之消失,由于属旧楚地,楚风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楚文化在信阳百姓的生活中烙印依然明显。

[1]闫孟莲.息国历史与地理论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J].1981,(1).

[3]周金金.周代汉淮间历史文化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M].文物出版社,1983,P68.

猜你喜欢
楚文化信阳楚国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自相矛盾》扩写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小燕子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绣绣信阳八大景
绣绣信阳八大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