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城市水文站网规划的思考

2013-08-15 00:49郝达平
江苏水利 2013年1期
关键词:城市防洪淮安市监测站

郝达平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淮安分局,江苏 淮安 223005)

0 引言

淮安市地处淮河流域下游,承泄淮河上中游15.8万km2的洪水,80%以上土地面积处在设计洪水位线以下,洪涝、干旱灾情频繁发生,也极易导致水污染,特别是污水伴随中小洪水下泄初期,极易发生严重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为保证淮安市城市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提高水文监测、预警和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提升水利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能力,促进城市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对淮安市城市水文站网进行规划。

1 基本情况

1.1 城市规划

淮安城市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具体为实行“三淮一体”,促进主城区和楚州城区联动发展。

淮安城区防洪主要依靠洪泽湖大堤、二河、淮沭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里运河、古运河、废黄河等流域性河道堤防及相关挡洪闸作为防洪屏障,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淮安城区以里运河、古运河、废黄河为界划分为城南、清浦、清河、开发区、徐杨、楚州、淮阴7个排水片,每片又划分若干个汇水区,形成“7片60区”的排水格局。市区主要排涝河道有盐河、清安河、柴米河、洪福河和茭陵站引河共39条河道,现有楚州泵站、清安河泵站等排涝泵站54座;内部河道大部分排涝标准不足5年一遇,规划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

淮安市区和各县(区)主要以洪泽湖、二河(淮沭河)、废黄河、入江水道、里运河、龙王山水库为供水水源地;规划白马湖为市区第二水源地,加强对市域范围内水源地的保护,严格控制污染源,为淮安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保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1.2 现阶段城市水文站网存在的问题

(1)城市防洪排涝站网明显不足

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迅猛、下垫面条件的变化,降雨尤其是特大暴雨带来的城市防洪排涝等问题愈发突出。而淮安市区地势低洼,城市排涝问题突出,每逢洪涝季节,外水压境,市区三面高水,涝水主要依赖抽排;水情监测站网不足,城区大部分排涝河道、泵站无水位、流量站网,雨量站网密度远不能达到规范要求,重要保护地区积水情况还不能得到全面监控。因此,无法全面及时掌握雨情、涝情信息,给城市防洪排涝带来影响。

(2)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站网不全面

现有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站网不能全部覆盖已有水厂,并且大多采用定点采样送实验室监测,缺乏自动监测站网,新增水厂无监测站点,不能对饮用水源准保护区及来水水源方向水质进行预警监测,无法为水源的合理调度和保证供水安全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3)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不健全

各部门之间信息通报协调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缺乏统一的数据交换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制约着城市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

2 城市水文站网规划的思考

2.1 统筹规划原则,为城市水文站网规划提供方向

(1)立足现状,适度超前。根据水文工作基础性、公益性、适度超前等工作特性,从淮安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全面、系统规划设计水文站网,满足城市防洪、饮用水安全等城市管理和民生水利的工作需求。

(2)实出重点,精简实用。依托流域性防洪体系,结合地方水系规划和水利工程体系,以城市防洪排涝、供水安全、水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强水资源监测,开展生态监测,完善水文站网总体布局。

(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根据城市发展和水系调整,结合城市防洪已设站点和已建工程,统筹兼顾,进一步扩大监测站点范围和覆盖率,整合信息资源,促进协调发展,更全面的提供服务。

2.2 合理确定规划范围,提出实际可行的规划目标

根据城市总体定位合理确定规划范围为:淮安市主城区、楚州区、工业园区和城市供水水源地保护区,另考虑到机场的重要性,也将其列入规划范围。

规划目标: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的城市水文站网体系,全面掌握城区排涝河道水位、流量及易涝积水深度,雨量站网密度达到30~50 km2一站并均匀分布,为城市防洪排涝提供决策依据;掌握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情况,对取水水源水质水量进行预警监测,为城市供水安全提供支撑;了解城区水域水生态状况,为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修复提供基础信息;建立水文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充分发挥水文信息的效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3 合理布局城市水文站网,为城市防洪、供水安全、水生态修复提供依据

2.3.1 防洪排涝站网

在现有防洪站网基础上主要针对城区排涝河道,结合防洪排涝工程来布局防洪排涝站网,根据河道水系情况,在水系干河或较大支河设立水文站或水位站,对于较小的排涝河道考虑在易涝区域设立巡测站点(雨涝时观测),对城区泵站实施流量巡测和调查。为进一步掌握城市区域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在城区范围加密雨量监测站网,并考虑与气象部门站点不重复,按30~50 km2一站的密度均匀布设雨量站网。在城区范围增设蒸发量站网。对易涝重点防护地段增加监控探头,实时了解局部积水情况,避免影响市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2.3.2 城市水源地监测站网

我市地处淮河流域下游,极易导致水污染事故,特别是污水伴随中小洪水下泄初期,极易发生严重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我市城市饮用水多为开放式水源地,突发水污染事故、交通运输风险事故都威胁到城市水源地的安全。为严格水源地保护,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结合淮安实际,在开展水功能区全覆盖监测的基础上,拟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旬测,开展取水水源实时自动预警监测,建立完备的水质水量自动预警监测及信息网络体系。

2.3.3 城市水生态监测站网

加强对城区相对封闭水域开展藻类监测,对生物的组成与数量等开展监测试点。开展大气降水、地下水监测,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开展河流、湖库水文及支持生物质量要素的形态情况监测和分析,包括:河库的深度与宽度的变化,河床结构与底层、河岸地带的结构等。定期开展生态学评价,为建设生态环保城市提供支撑。

2.4 整合资源,加强水文信息系统建设

探索研究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为水利及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共享、空间集成,以及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信息支撑。实施水文水资源信息的共享,为更多更广泛的部门和领域提供相关的科学数据,对于促进科学研究,解决与水有关的重大课题,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充分依托社会公共网络与水利专网资源,利用先进的无线、有线通信传输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按照分级架构,建设覆盖现场测站、水文局水情分中心、市防指及城市防汛分指挥部的信息服务网络,满足多方数据交互的需求。同步建设网络安全体系,实现数据安全交互。

2.5 夯实措施,为城市水文站网的实施提供保障

水文站网规划的实施必须依靠完善的水利法规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江苏省水文条例》的有关要求,依法进行我市水文站网的建设与管理,为全市水文站网规划的实施及其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水文站网是水文工作的基础,水文信息的质量直接取决于水文站网及其监测手段。因此,我们要在积极争取省级投资的同时,主要依靠市级投资,市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以保障本规划的实施。淮安市水文站网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市区财政投资的作用。按照水文站网分级管理、分类负担的原则,筹集建设所需的资金,保障稳定的投入,落实水文站网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经费,逐步增加政府预算内资金,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确保本规划目标的实现。

强化建设管理,规范建设程序,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落实项目质量责任制,做好项目的审计和验收工作,提高水文项目建设管理能力和水平。

3 结语

建设城市防洪排涝站网,能够及时反映主城区、工业园区、机场等降雨、积水及内涝的有关信息,为合理调度、减少内涝影响、保证城区防洪安全提供依据,也为合理利用雨水资源提供支撑。建设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站网,能够及时了解各取水口水质状况,实时掌握水源地来水水源水质情况,特别是水质水量实时预警监测,为相关部门利用水利工程进行合理调度,减小水污染事故影响程度和范围赢得时间,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城市发展,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建设城市水生态监测站网,能够了解城市水生态状况,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信息,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为生态城市建设及民生水利起到信息支撑作用。建设水文信息服务系统,能够建立各部门之间信息通报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水文信息的效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城市水文站网的合理规划和实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及生态城市建设在城市管理中将显得更加重要。

猜你喜欢
城市防洪淮安市监测站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北京市监测站布局差异分析
对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系统开展数据化运维的探讨
浅析如何提高滁州市城市防洪标准
城市防洪与排涝工程设计洪水方法探析
与酷暑奋战的环保英雄——宜兴市环境监测站现场采样组的一天
井冈山市新城区城市防洪规划经济效益分析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
淮安市
安徽首座超级灰霾监测站将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