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成功抗御2012年多个台风连续袭击的几点思考

2013-08-15 00:49陆一忠
江苏水利 2013年1期
关键词:海堤台风应急

陆一忠 王 建

(江苏省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29)

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又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是个水旱灾害易发的省份,也是一个易遭台风袭击的省份。2012年8月是我省防台抗台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段时间,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连续5个台风影响我省,其频度之高、范围之广、风力之强、降雨量之多,创我省历史之最,尤其是8月2~10日,第9号台风“苏拉”、第10号台风“达维”和第11号台风“海葵”接踵而至,先后影响我省。面对台风灾害的连续袭击,在国家防总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团结奋战,合力抗灾,实现了水利工程无一失事、人员无一因台风伤亡的最高目标,最大限度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夺取了2012年防台抗台战役的“三连胜”,为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赢得了主动。

一、台风基本情况及造成影响

(一)第9号台风“苏拉”。2012年第9号台风“苏拉”于7月28日8∶00在菲律宾马尼拉以东约630 km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8月2日3∶20登陆台湾花莲县,8月3日6∶50前后在福建省福鼎市秦屿镇沿海登陆,对我省造成外围影响,部分地区降小到中雨。

(二)第10号台风“达维”。2012年第10号台风“达维”于7月28日20∶00在日本东京东南方约1330 km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8月2日21∶30从正面在我省响水县陈家港镇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12级,中心附近最低气压975 hPa,并伴有大到暴雨,在横扫我省大地5.5 h后,向北移动进入山东,并逐步减弱为热带风暴。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正面登陆我省的第5个台风,也是50多年来第一次在我省苏北沿海正面登陆的最强台风。

(三)第11号台风“海葵”。2012年第11号强热带风暴“海葵”于8月3日8∶00在日本冲绳县东偏南约1300 km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8日3∶20在浙江省象山县鹤浦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中心最低气压965 hPa。受其影响,7 日 8∶00 至 10 日 24∶00,我省沿江苏南地区和淮北部分地区普降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陆地及江河湖面风力达到8~10级,阵风11级,这是多年来影响我省的最强台风之一。同时,10日受11号台风倒槽与冷空气结合影响,致使我省淮北部分地区遭受大暴雨、特大暴雨袭击,响水县24 h降雨量达511 mm,其最大3 h和最大6 h降雨量均超100年一遇。

二、防台抗台实践

(一)领导重视,组织严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台风防御工作,及时作出决策部署,全力组织防台抗台。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副书记石泰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罗志军书记、李学勇省长先后4次赴省防指召开紧急会议,动员部署台风防御工作,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全力打赢抗御台风硬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台风影响前的关键时刻,李学勇省长亲赴无锡、苏州等可能受影响的重点地区,现场检查指导防台抗台工作。省防指指挥、副省长徐鸣在整个防台期间始终坐镇省防指,根据台风发展情况,及时作出针对性的应对之策。省政府办公厅2次下发紧急通知,全面部署防台抗台各项措施。省防指根据应急预案,适时2次启动防台风Ⅲ级应急响应,并及时提升至Ⅱ级应急响应;先后召开13次会商会,编发防台风专报10份、防汛抗旱简报37期,连续下发紧急文件通知28个,有针对性地要求各地落实做好防台抗台关键措施;先后派出14个工作组,赶赴盐城、连云港、无锡、苏州、南通、南京等地指导防台抗台工作。受台风影响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主要负责同志亲历亲为、靠前指挥,分管负责同志全力以赴、狠抓落实,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强化各项防台抗台措施。各级防台防汛行政和技术责任人全部上岗到位、履职尽责,全力做好防台抗台工作。这种自上而下构筑起的立体组织保障体系和完善的责任体系,为夺取整个防抗台斗争胜利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二)生命至上,应撤尽撤。在防台抗台中,我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人员的安全转移作为防台抗台关键措施。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组织力量,分片负责,切实抓好人员重点地区和关键部位的防台抗台工作。受台风影响较大的盐城、连云港、南通、苏州、无锡等地,认真落实出海船只回港避风安全措施,组织力量对海上江上作业人员、沿海沿江风景区游客和其他危险地区群众进行转移安置,将居住在低洼地区、简易工棚的人员及时组织转移到安全场所,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针对10号台风“达维”来袭较猛的势头,省防指果断决策,把海堤检查防护和渔船撤离作为防台抗台的重点。省防指指挥、副省长徐鸣向沿海市县下达“军令状”,务必赶在台风登陆前的8月2日下午5∶00前安全撤离盐城、连云港地区薄弱海堤附近的百姓,做好渔船归港巡查,确保海上船只全部安全撤回。据统计,第9号、第10号台风影响期间,全省共召回海上及长江口作业船只8142艘,转移人口10.6万人,其中,海上和江上作业人员5.6万人,海堤外滩养殖人员、危旧房屋居民、建筑工地施工人员5万人。第11号台风影响期间,全省共召回船只18586艘,转移人员18.5万人,这也是建国以来我省因台风转移人员最多的一次。大规模的转移安置重点地区和关键部位的人员,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全省没有出现一起因台风造成的人员死亡,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不死人、少伤人的防台抗台目标。

(三)科学研判,超前预警。各级防汛、气象、水文、海洋渔业等部门建立联合会商机制,密切监视台风动向,科学研判防台抗台形势。气象部门及时发布台风、暴雨预警信息,紧急时刻每小时更新一次,把台风信息送到决策最前沿,发到重点部门,传到千家万户。海洋渔业部门加强海洋监测预报,发布海浪大潮预警信息,组织海上船只回港避风。通信部门协调三大运营商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先后发送各类防台避台预警短信6576万条,增强公众防台避险意识。交通运输部门启动了交通运输系统Ⅲ级应急响应,下发封湖、封渡、禁航命令,引导船只选择安全水域锚泊。海事部门及时发布长江及海上航行警告,督促和指导船舶安全避风。第11号台风影响期间,全省地方海事系统累计发布各类预警信息5.8万余条,出动海巡艇1460艘次,引导和规劝船舶停航锚泊17667艘次,救助船只17艘、人员21人。宣传部门组织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报道省委、省政府防台抗台的决策部署和各地行动情况,向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广网等播发稿件,新华日报社、省广电总台派出专门力量,深入防台抗台一线,加强宣传报道,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防台抗台的浓厚氛围。

(四)突出重点,加强防守。台风来临前,省防指提前调度水利工程,预降重点地区河湖、水库水位,全省大江大河大湖大型水库水位全部预降至汛限水位或警戒水位以下,有效防范了因强暴雨可能引发的洪涝灾害。各级水利部门加强水利工程巡查,逐项工程、逐段堤防落实安全值守责任,对重点险工患段落实应急抢险力量和物资。在防御第9号、第10号台风期间,省防指紧急调拨块石40万t、编织袋541万只、土工布29万m2、彩条布 9.5 万 m2、木材 1493 m3、救生衣1.98万件,用于沿海海堤薄弱环节和险工患段防守。经信部门派出工作组赴连云港检查核电站的防台工作,并部署落实工矿企业、特别是危化品企业的防台措施。住建部门对城市立交桥、地铁、地下空间、低洼社区等重点部位采取应急排水和安全避险措施,加强建设工地、高空作业设施、城市广告牌等安全防护,第11号台风影响期间全省工地停工3987处,拆除店招标牌620余块、工地围挡140余块、大型广告66块,全省没有发生因户外广告设施损坏、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电力部门及时抢修跳闸断电故障,其中,因第11号台风影响一度导致停电用户129.6万户,均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供电。农业部门组织力量对设施农业、畜禽棚舍进行安全检查,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尽力降低灾害损失。民政部门派出工作组,指导各地防灾救灾工作。全社会各行各业按照防台风预案,分工负责、各有侧重、协同作战、合力抗台,形成了强大防台抗台推动力。

(五)军地团结,合力抗灾。在防御台风工作中,解放军驻苏部队和武警部队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和主力军作用。南京军区首长多次关心全省抗台工作部署,省军区司令员孙心良、省武警总队总队长于铁民等部队首长几次到省防指了解台风动向,从防抗台最坏处打算和从最不利因素、最严重后果考虑,研究确定部队支持防台抗台的兵力部署。第9号、第10号台风影响期间,省军区调动舟桥31旅部队1000名战士、66台车辆,携带救灾器材2300余件,向盐城方向机动,前置防台抗台第一线;省武警总队组建了抢险救灾基本指挥所和3个前进指挥所,组织7000名官兵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救灾斗争,盐城、连云港、南通支队及徐州、淮安、宿迁支队机动分队进入Ⅲ级战备,一支队1000名兵力在南通集结待命,随时准备参与应急抢险。第11号台风影响期间,省军区派出两个前进指挥所,进驻台风可能影响的无锡、南通地区,紧急调动舟桥旅520名官兵前移至南通地区,随时做好救援准备;南通、无锡、苏州三个军分区启动Ⅰ级应急响应,组织民兵抗洪抢险专业力量集中待命,动员基干民兵做好抢险救灾准备,并部署落实了冲锋舟、救生衣、植桩机等一批防汛抢险物资。省武警总队迅速启动Ⅱ级应急响应,派出4个指导组加强一线指导;组织7000名兵力,随时准备投入抗台抢险救灾。驻苏部队的提前参与和大力支持,为夺取防台抗台全面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思考建议

此次我省在9 d时间内虽然取得了防抗3个台风工作的全面胜利,但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回顾和反思防台抗台工作实践,特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部分沿海海堤标准有待提高。目前,我省有海岸线954 km,随着我省沿海开发战略的加快实施,一线海堤不断前移,原有海堤标准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特别是新建围垦海堤,难以抵挡高强台风、海潮巨浪的正面冲击。为此,需在全面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启动重点海堤标准提升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沿海海堤标准。

(二)沿海基础设施和工程应急能力有待提升。当前,我省沿海正在施工的基础设施和滩涂围垦工程缺少应对高强台风和海潮正面袭击的应急预案,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沿海基础设施和新围海工程防抗台应急管理预案建设,明确责任主体,强化管理体制机制,突出做好防抗高强台风、海潮和持续暴雨的应急准备,切实提升防台一线信息反馈、现场处置和应急抢险能力。

(三)避风港湾能力有待增强。避风港的主要功能是避风减灾,如果港内设施缺乏、能力不足,避风的功能将无法发挥,减灾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立足长远、加大投入,加强沿海避风港建设,进一步提高避风港抗御台风能力。

(四)全社会公众的防台减灾意识有待增强。每次台风来临前,各级政府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组织群众转移,甚至采取强制措施,还要防止群众私自返回,“舍命不舍财”的情况时有发生,结果往往导致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全社会防台风知识的教育和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防和自救能力。

猜你喜欢
海堤台风应急
台风过韩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台风来了
『绿色海堤』扮美『飞地渔村』
台风爱捣乱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水位骤降条件下海堤渗流及稳定性分析——以宝安区西海堤为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基于风潮联合概率分布的海堤设防标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