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灌区普查成果应用的思考

2013-08-15 00:49吕春艳
江苏水利 2013年1期
关键词:灌溉面积淮安市普查

吕春艳

(淮安市淮涟灌区管理处,江苏 淮安 223100)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及《江苏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实施方案》,淮安市成立组织机构,落实普查人员,于2010年至2012年全面完成了淮安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在本次普查的各个专项中,灌区专项普查是重要组成内容,笔者从淮安市灌区普查成果及其应用方面着手,提出几点看法,与读者共同探讨。

1 灌区普查的目标、内容和范围

灌区普查的目标是摸清全市2011年12月31日之前所有已建的总灌溉面积3.33 hm2以上的灌区概况,包括国家、集体、企业、个人所建设的灌区,重点调查总灌溉面积在133.33 hm2及以上的灌区。

灌区普查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行政村为单元,统计行政区域内灌溉面积;二是以灌区为单元逐个普查133.33 hm2及以上灌区的基本情况、灌溉渠系及建筑物、排水沟道及建筑物等。在普查过程中,不但将133.33 hm2以上灌区逐一标绘在1∶10000的地形图上,还形成了灌区清查和普查的一套纸质表,并将数据信息录入省统一的数据处理上报系统,借助省统一打造的信息平台,形成“一张图、一个库、一套表、一个平台”,建立了全市灌区信息数据库。

2 灌区普查成果

通过此次普查,获取全市总灌溉面积为38.72万hm2,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75.33 hm2,灌区总灌溉面积38.62万hm2,基本达到了灌区全面覆盖。全市有9个2万hm2以上大型灌区(原登记在册为8个),有包括洪金灌区、淮涟灌区和渠北灌区在内的3个跨县灌区。全市1.0 m3/s及以上灌溉渠道长度4761.4 km,其中,衬砌长度507.1 km;0.2(含)~1.0 m3/s灌溉渠道长度14654.9 km,其中,衬砌长度2180.3 km;1.0 m3/s及以上灌排结合渠道长度1119.4 km,其中,衬砌长度7.6 km;0.2(含)~1.0 m3/s灌排结合渠道长度3235.1 km,其中,衬砌长度52.5 km。

在本次灌区普查中,大型灌区的资料上报除通过清查表、普查表登记外,国普办另外下发文件《关于报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大型水利工程有关资料的要求》(国水普办〔2012〕7号)要求上报大型灌区详细情况,包括农业、水源、渠系、用水情况、管理情况等,将大型灌区作为重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淮安市列国家大型灌区名录内的大型灌区共8个,跨淮安区和清河区的渠北灌区原先一直划归中型灌区管理,在此次普查中,渠北灌区普查设计灌溉面积超出2万hm2,应划归大型灌区类。

3 灌区普查成果应用思考

通过本次普查,也发现淮安市目前灌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灌区用水户协会管理工作一直未得到有效开展;二是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偏少,高效节水工作有待加强;三是目前灌区多级管理体制易造成职能交叉,引起用水矛盾和纠纷等问题。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灌区整体效益衰减,制约了灌区内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多方谋划,解决制约灌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才能更好地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1 推进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

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是指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从事农业灌排自助服务的行业性社会团体,是地方性、非营利性的互助合作用水组织,具有法人资格。协会负责辖区内灌溉工程的维护、运行、管理、供水调度和农业水费收缴等工作。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的推广,可以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灌区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用水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灌区工程效益。

在此次普查中,发现淮安市用水户协会数量较少,说明淮安市的用水户协会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得到真正有效推动,应大力推广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

(1)完善用水户协会的注册登记手续,使其在法律上有一个正式的身份。

(2)水利部门要取得当地政府部门以及村级基层自治性组织的支持,联合推动用水户协会工作的开展。

(3)可先选取试点灌区推行用水户协会工作,吸收组织农民用水户成为协会会员,建立健全协会章程、管理制度等,开展协会工作,待协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再向全市推广。

(4)明确末级渠道及田间工程设施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归属协会,在协会运作过程中,对协会管理范围内的末级渠道改造等工程实行“以奖代补”等激励手段,提高用水户参与灌排设施的维修维护及建设的积极性。

(5)将农业水费收缴工作交于协会进行,从征收的水费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协会日常开支和工作人员补贴费用,解决协会日常办公经费的问题。

3.2 加快实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淮安市地处淮河流域中下游,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利工程较多,就全市灌区整体的灌溉水源而言,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灌区内部,存在着分布不公的状况,每到用水灌溉季节,下游用水困难现象十分突出,而上游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 0.54,“跑、冒、漏”现象严重。要想破解用水不均、水源浪费的难题,就要在节水灌溉的路子上谋对策。经普查,我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仅为0.563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0.1%;防渗灌溉渠道长度2687.4 km(不含灌排结合渠道),占总灌溉渠道长度的13.8%。以上数据表明,我市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1)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是一项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较强的事业,应以政府主导、社会引导为主,增加群众节水意识,推进公益性节水事业的发展。

(2)应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作正式纳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之中,把高效节水灌溉工作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

(3)做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后续管理和技术支持。很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成后,疏于管理,技术支持跟不上,群众不会使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于白做。必须加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技术培训和维修养护,才能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

3.3 理顺灌区管理关系,做好农业用水服务工作

淮安市灌区管理多是“条块结合、分级负责”的模式。以淮涟灌区为例,本次普查的管理单位名称为淮安市淮涟灌区管理处,由市水利局直管,专管人员49人。但在实际情况中,从灌区用水到工程管理,淮涟灌区分为省、市、县(区)、乡镇、村五级管理的格局。总干渠首(淮涟闸)由省淮沭河管理处负责管理,接受省防指水情调度指令,只管水源;市淮涟灌区管理处负责管理4条干渠渠首闸,只管内部调度;县(区)负责所在干渠及干渠以下的渠系建筑物管理,灌区内的提水泵站则分别由所在乡镇村管理。这种多级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同一灌区的各级管理单位各自为政、相互制约,极易造成用水矛盾和纠纷。因此,应采取如下措施:

(1)各级管理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农业生产中,灌溉用水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生产效益,务必要同心协力,做好农业灌溉用水服务工作。

(2)严格执行斗、农渠轮灌制度,在用水紧张时期,要充分调研,做好用水户之间的协调工作,避免用水矛盾和纠纷的产生。

(3)建立长效协调机制,定期会商,统一制定灌溉方案,并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用水问题。

淮安市是个农业大市,灌区的运行和发展直接影响到本市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此次灌区普查,不仅摸清了我市目前灌区的现状,也使我们看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更为今后灌区工作的建管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欢
灌溉面积淮安市普查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2016年河南省已建成灌溉面积和新增耕地灌溉面积
2016年河南省己建成节水灌溉面积
灌溉面积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
河南省2014年已建成灌溉面积和新增耕地灌溉面积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
学习调查要“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