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培训课程的应用与思考

2013-09-05 08:41潘俊军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研究性课题培训

潘俊军

(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职工培训中心,湖北 潜江 433121)

研究性培训课程适合于“案例研究”、“学员论坛”、“课题研讨”、“过程研修”等学习方式进行培训的课程。在江汉油田培训中心开展的班组长培训和采油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仅有传统的讲授类课程、活动类课程、现场类课程等课程体系,还新增了如“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研究类课程。实践表明,研究性培训课程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诸方面改进了学员的行为方式,突出了学员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了学员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开展研究性培训课程的意义

1.1 体现企业现代培训理念和培训规范化管理要求

企业现代培训是企业实施的有计划的连续的系统学习行为或过程。它认为“培训后如果不能产生新行为,培训过程没有完成”,这与在培训规范化管理中提倡的开展“三段式学习”环节设计和“课题研究”的思路是相一致的。

目前在以解决管理问题的班组长培训和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采油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中,“三段式学习”教学流程的思路设计是:学员带着在单位目前较难解决的问题,通过脱产强化培训之后,回到自己的岗位,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边实践边解决问题,再回到培训机构进行课题总结和交流。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既体现了认识论的基本规律--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也是落实“三个带来和三个带走”(带来案例和经验、问题及最想反映的事情;带走兄弟单位的经验和学员间的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及上级领导的指示)培训要求的重要途径。

1.2 突显校企合作办学的特点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服务。如果没有了企业(培训市场)这个依托和载体,再精彩的培训也会黯然失色;如果培训的内容脱离了企业的需要,培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例如采油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的整个培训内容,均是由主管部门、送培单位、培训中心和参培学员通过《培训菜单》反复商榷、共同确定的。因此,为增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培训必须将企业需求、岗位需求和学员个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1.3 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满足学员的实际需要

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是成年人,在学习中一般有如下特点:一是目的性。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又来自工作一线,实践经验丰富,他们来接受培训更关注的是能否学到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二是自主性。他们有对现实工作问题进行探索、思考、判断的需求和能力,自我学习愿望很强烈,愿意与人交流并反馈工作困惑或学习心得。三是轻松的学习方式。他们喜欢轻松容易的学习,“做中学”是最有效的方式。研究性培训课程能够适应学员的特点和需求,通过案例研究、学员论坛、课题研讨等教学形式,运用小组合作、课堂研讨、演练指导等培训手段充分调动学员研究、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学习目的。

1.4 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研究性培训的课程中,通过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学员在已有知识结构和对开设的论题或课题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或通过分析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或通过研讨分享优选解决的方案。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与他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获取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与认识,博采众长;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学习,获得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恰恰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基础。

1.5 密切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

*

一是研究性培训课程中的教师和学员彼此双方都参与课堂教学,增进交流,是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首先,学员是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通过研究的专题思考、探究、交流、总结;其次,教师是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通过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研究性学习中的学员与学员之间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活动相结合的课堂学习,特别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 研究性培训课程的模式

利用“案例研究”、“学员论坛”、“课题研讨”、“专题研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培训的课程,其模式一般为:明确任务--小组计划--协作研究--成果发布--评价总结(见图1)。

图1 研究性培训课程模式

2.1 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参与式培训的最基本形式。它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4~5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按长方形围坐,学员通过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的形式面对面地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2.2 主题

主题的确定是做好研究性培训的基础。研究主题应该具有“小、活、实、快”的特点,即学员自主选择日常工作或生产实践中的一些课题,这些课题可以是学员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是生产实践中的困惑,也可以是对未知知识的探索,经由教师整理、汇总、分析、选择、组合,形成一个个适合研究性教学、学员交流讨论的小课题。学员通过对小课题讨论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和措施。基于“实”的特点,解决的速度快、效率高,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同时小课题的研究周期一般较短,最长的一般不超过一年。

2.3 小组分工

组织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毛遂自荐或民主推荐出学习小组长、记录员、资料收集员、课题(成果)撰写者、成果汇报者等职务。通过对组内成员有效分工并进行协作,使人人都参与发言和讨论。小组长还需要对整个研究列出比较详细的计划、实施方案。

2.4 协作研究、形成成果

研究性学习既重视学习过程,也重视学员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突出学习的开放性、主体性和合作性。学员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途径或方法如查阅文献资料、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现场拍照、收集(设备)指标参数、访谈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分工合作、集体探讨方式将这些资料分析、加工、处理,获取对课题(论题)最有帮助、最有价值的信息、文字或数据。小组长或课题(成果)撰写者将上述资料汇总写出课题报告、调查报告、改进方案及设想等。在此过程中,学员共同完成研究过程,形成研究成果。

2.5 成果展示

成果形式可以是WORD形式的论文,也可以是将讨论结果以PPT形式进行展示,还可以是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或是五小成果等。

成果展示时,每个小组成果汇报者代表本组展示研究成果。例如班组长培训项目中“学员论坛”的展示是小组将所讨论结果以PPT形式进行汇报。“课题研讨”则需要召开类似“答辩”会的形式开展讨论与交流,项目组聘请有关专家、专业教师在学员宣读成果后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请研究小组学员答辩,对小组形成的成果如“解决生产实践难题”论证其可行性,判断能否运用于工作实践中去。

2.6 评价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研究性培训效果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起到激励学员自主学习的作用。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教师无法操控学习过程,也就无法事先预料学习成果。因此,评定标准应以学员在各教学环节中的表现为主,通过学员的自我评价、小组内互评、考试、答辩等评价方式评定出每位学员的成绩,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真正体现重体验、重合作、重创新和重激励的原则。

3 研究性培训课程的应用与思考

研究性培训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不仅体现在案例交流、学员论坛、课题研讨、专题研究等授课方式上,还体现在学员自学、小组讨论、多向交流、问题研讨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从目前的教学应用情况,结合培训规范化管理的标准和要求,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改进。

3.1 关于研究主题

无论是进行“案例交流”或“学员论坛”,也无论是教师安排布置研究内容或是由学员自行选定,在确定主题时,教师一定要把握研究的方向要体现探索性和启发性,要联系工作实际,要选择学员普遍关心的理论和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和学员自身在素质、能力、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有价值的、个人难以完成的问题。

在班组长培训项目中,教师从学员提交的《学前作业》中分析并提炼出既符合共性又突出个性、既强调理论又联系实际的主题,按培训大纲中的模块要求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对应的“论坛主题”--班组长个人影响力的塑造、班组规章制度及执行力、班组凝聚力的提升、班组激励措施、安全型班组、精细型班组6大内容,组织学员结合工作实际,全方位、多视角地对新时代的班组长应具备的素质与心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进行解析与研讨。

在采油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中,学员提交的《学前作业》中普遍反映“如何给基层员工上好技术课”是一项很多采油技师、甚至是高级技师的薄弱环节,因为有些技师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欠缺,会干不会说;有些技师是理论知识不是很全面,但现场实际经验丰富。为了满足学员自身需要,适应岗位需求和组织需求,在采油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中设计了“如何上好技术课、提高带徒技能”的研讨主题。

这类教学形式虽然在培训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部分学员参与性并不积极主动,或者交流讨论偏离主题。因此,应该按照培训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对每组下发“案例任务书”或“学员论坛任务书”,使其明确具体的目的、意义、要求和做法等。

3.2 关于评价指标

在班组长培训和采油高技能人才培训中,虽然已对学员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改进,但根据培训规范化管理中对“评价”的理解和认识来看,目前使用的评价指标过于片面、笼统,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也不能完全体现出重体验、重合作、重创新和重激励的原则,因此需要制定合理量化的评价标准和学分制考核标准。

首先,每位学员通过在学习中的各项评价标准表现如“收集信息”、“参与情况”进行自评,其次在小组内互评(见表1),在此基础上,再由专家组或指导教师根据学员的出勤率、课堂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在小组研究活动中起作用、与他人合作精神等指标所占权重的比例大小,分别评定出每位学员的最终成绩(见表2)。

表1 自评互评标准

表2 综合考核成绩表

3.3 关于课题研究和学员论坛

课题研究和学员论坛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借助小组合作的平台完成的。根据培训规范化管理对“课题研究”的含义来看,开展“课题研究”是有前提条件:1)培训时间在15天以上;2)培训期间有调查或试验的时间并能够形成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3)培训期间有可以上网查资料的教学环境;4)培训结束时要组织相关专家、专职教师对成果进行论证。“学员论坛”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从具体问题入手,组织学员积极讨论,较为深入地发表看法、观点和思想,启迪思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但要求教师在设计培训方案和培训课程时充分考虑是否具备开展本课程的一系列内外部条件、开展本课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等因素。如果具备了这些条件,就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通过在采油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中开设“课题研究”这一培训课程,集中各采油单位的技师、高级技师的力量和智慧,共同研究,能有效地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采油某队的一位学员在《学前作业》中提到他的困惑:部分井能否通过井口掺水的方式直接注入缓释阻垢剂。通过课堂教学、学员讨论、小组调查研究,尤其是最新萃智(TRIZ)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其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考空间。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他设计完成了一份可行性方案。培训结束后两个月,他和同事完成了该队抽油井掺水加药包的改造,保证了掺水的准确性,并大大地减少了小班工人的劳动强度。该项革新技术也已在全队所有的抽油井推广使用。

3.4 关于教师

在课堂上,教师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小组中绝大部分组员认真完成任务,个别组员并不积极参与,或者干着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学员讨论时只有大部分学员(好学员)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少数学员洗耳恭听或似听非听,发言时你推我让,往往是好学员包揽了一切……

在研究性培训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员构建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以倾听、观察、辅导为主,同时辅以适当的监控,把握研究的方向。在个别学员没有完全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时,应特别关注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或者通过评比“优秀团队”等方式引发和保持学员的学习动机;在学员思考出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讲解;在学员意见不统一时及时调节,避免矛盾激化;在学生讨论时,应积极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并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3.5 其他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教学设施设备等都需要满足教学的要求,以此符合培训规范化管理的标准,保证教学有效开展。

4 结束语

研究性培训课程因为突出了学员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了学员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培训学员和送培单位的欢迎。这就要求培训单位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拟订合理的培训目标、内容与形式,切实增强培训效果。

[1]赵海霞.基于网络的协作式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02):44 -47.

[2]曹原.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7(08):33 -35.

[3]吴成军,赵芙蓉.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联系与区别[J].北京教育,200(12):12 -14.

猜你喜欢
研究性课题培训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