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以广东省四大区域为例

2013-09-06 05:07胡春春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27期
关键词:东翼广东省人口

■胡春春(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广东韶关 512005)

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以广东省四大区域为例

■胡春春(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广东韶关 512005)

人口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本文通过构建人口与区域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协调度及协调发展水平模型,以广东省四大区域为例,对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广东省四大区域中珠江三角洲处于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类,东翼和山区处于过渡发展类,西翼则为不协调发展类。

人口 区域经济 协调度与协调发展水平模型

问题的提出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有关此课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早有涉及,国外学者为人口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如人口学的创始人马尔萨斯,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负的反馈作用,经济增长可能会刺激人口增长,而人口增长却会阻碍经济增长(王学义,2003),如果说马尔萨斯是悲观人口经济理论的代表,那么经济学家J·M·凯恩斯、A·H·汉森、朱利安·L·西蒙等则被认为是乐观人口经济理论的突出贡献者,他们认为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积极的,是有促进作用的。当然,无论是悲观论者还是乐观论者,他们主要都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口数量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迅速,人口质量经济理论也应运而生,如舒尔茨、贝克尔、丹尼森等经济学家,他们认为经济的增长取决于人力资本即人口质量的影响。哈罗德、多马、索洛等经济学家,通过构建经济增长模型,进一步验证了人口质量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向志强等,2003)。国内学者对人口与经济关系的研究成果多且涉及面广,如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定性与定量的方法都有所涉及。因此,国内外的这些成果为我们继续研究人口与经济的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及实证参考。

在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课题中,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以来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对于我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意义非凡。广东省作为我国的第一人口大省和经济强省,四大区域的协调发展成为广东省“十二五”规划得以实现的紧迫任务。因而,研究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广东省“十二五”规划、建设幸福广东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人口与经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的缺乏,构建了一套评价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并根据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型,对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及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广东省的人口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包括两大系统,人口系统和经济系统,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石培基等,2010;汪波等,2004;张雪花等,2006;李文慧等,2011;陈华等,2011),依据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并结合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在《广东统计年鉴》、广东人口普查统计公报等资料上可查到的数据来设计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

一般来说,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质量、人口的变动与结构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强的影响,特别是广东省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如广东省是一个人口大省,流动人口多,各区域人口素质、老龄化程度不等,为了全面评价广东省各区域人口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协调关系,人口系统主要由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的变动与结构等指标构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年末常住人口数、人口密度、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文盲率、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净迁移人口数、少儿人口所占比重、劳动适龄人口所占比重、老年人口所占比重。

表1 人口系统的主成分载荷

表2 区域经济系统的主成分载荷

经济系统主要由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潜力等指标构成,因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设置为:GDP、人均GDP、第一产业GDP所占比重、第二产业GDP所占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财政收入。

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

(一)因子分析法

为了反映人口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本文构造了人口与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指标(变量)间经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实测到的数据包含的信息有一部分可能是重复的。因子分析法,就是在尽可能不损失信息或者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将多个变量减少为少数几个潜在的因子,这几个因子可以高度地概括大量数据中的信息,这样,既减少了变量个数,又同样能再现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因子分析法可以把握系统中的主要因子对主因子的贡献率和因子得分。

本文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对标准化后的数据做因子分析,选取包含信息量较多(一般累计信息量达到85%以上)的前m个主成分:fac1、fac2、……、facm,以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αi为权数构成综合函数,即F=α1*fac1+α2*fac2+…+αm*facm,根据综合函数,分别计算出人口与经济系统的综合得分。

(二)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度与协调发展水平模型

本文采用廖重斌(1999)协调度与协调发展水平模型,以便于对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协调程度进行综合评价。人口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度,协调发展水平模型公式为:

模型中,C为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D为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K为协调系数,K≥2,f(x)为人口发展系统综合得分,g(x)为经济发展系统综合得分,T为人口与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数,本文认为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因此权数α、β取值为0.5,K取值为2。C反映了人口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状况,D反映的是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所处的水平。

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分析—以广东省四大区域为例

表3 2010年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口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相关指标

广东省四大区域主要指中下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惠州、广州、东莞、深圳、肇庆、佛山、中山、珠海、江门9市,东部的东翼包括潮州、揭阳、汕头、汕尾4市,西部的西翼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3市,山区指云浮、清远、韶关、河源、梅州5市。

广东省四大区域主要按照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划分,主要是根据目前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来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开发格局。

根据2011年《广东统计年鉴》及广东省各地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的数据资料,本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口系统及区域经济系统分别进行因子分析,所得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5%的原则,对人口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都可提取两个主成分。

对于人口系统的两个主成分,主成分1在各指标上的载荷都非常大,本文将主成分1解释为人口综合因子。主成分2在人口密度、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年末常住人口数等指标上载荷较大,本文将主成分2解释为人口数量结构因子。

对于区域经济系统的两个主成分,主成分1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第一产业GDP所占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六大指标上的载荷较大,本文将主成分1解释为经济发展水平因子。主成分2在第二产业GDP所占比重的载荷最大,本文将主成分2解释为经济发展潜力因子。

对累计贡献率归一化处理,对人口系统提取的公因子1和公因子2可分别赋予权数0.672和0.328,对区域经济系统提取的公因子1和公因子2分别赋予权数0.845和0.155,由此可得出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口系统及区域经济系统的综合得分f(x)、g(x),并根据协调度C及协调发展水平公式D,可计算出相应的数据,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数据可知,2010年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口发展综合得分从高到低排名分别为珠江三角洲、山区、西翼和东翼,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得分从高到低排名分别为珠江三角洲、东翼、山区和西翼。说明珠江三角洲在四大区域中无论是人口发展还是经济发展在广东省是遥遥领先的,原因在于珠江三角洲人口数量多、质量高,流动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多,老年人口比重小,经济发展速度快。在东翼、西翼和山区这三大区域中,人口综合得分和区域经济综合得分都明显偏低,这三大区域普遍存在着人口数量、流动人口、劳动适龄人口相对较少,素质不高,老年人口比重偏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特点,两大系统的综合得分排名也此起彼落,如人口综合得分排在第二名的山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排名为第三名,区域经济综合得分排名第二的东翼,人口综合得分却最低,人口综合得分排名第三的西翼,区域经济综合得分排名最低。说明这三大区域的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不一致。

表3中协调度C数据显示,四大区域中的珠江三角洲、东翼、山区这三大区域协调度都大于0.9,说明这三大区域人口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处于极度协调阶段。西翼的协调度小于0.9大于0.8,处于高度协调阶段。其中,以珠江三角洲9市的人口系统及区域经济系统的协调度最高,说明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在广东省内最为均衡,因而协调度最高。

从协调发展水平D数据来看,珠江三角洲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大于0.8小于0.9,处于高度协调阶段,并且人口综合得分小于区域经济综合得分,即f(x)<g(x),说明珠江三角洲人口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所处的水平为高度协调人口滞后型。东翼和山区的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大于0.4小于0.5,处于濒临不协调阶段。并且东翼的人口综合得分小于区域经济综合得分,即f(x)<g(x),说明东翼人口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所处的水平都为濒临不协调人口受损型。山区的人口综合得分大于区域经济综合得分,即f(x)>g(x),说明山区人口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所处的水平都为濒临不协调区域经济受损型。西翼的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大于0.3小于0.4,处于轻度不协调阶段,并且人口综合得分大于区域经济综合得分,即f(x)>g(x),说明西翼人口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所处的水平为轻度不协调区域经济受损型。

由此可见,广东省的四大区域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C都很高,达到了高度协调以上,这对于约束人口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发展行为,促进两大系统健康、和谐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协调度的测度过于粗糙,没有反映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整体功能或整体水平,协调发展水平D的测度弥补了这一缺陷,对于评价不同区域的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所处的水平有着更高的稳定性、适应性、科学性。

因而,在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中可知,珠江三角洲的人口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协调程度为协调发展类,而东翼、山区处于协调发展的过渡发展类,西翼处于协调发展的不协调发展类,说明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总体而言还处于较低水平。

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协调发展模型对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珠江三角洲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区域优势,协调发展水平较高,东翼、山区、西翼发展落后,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因而,针对不同的区域,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协调发展类

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为高度协调类,人口综合发展水平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在广东省发展最好,人口与经济要素高度聚集。但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所处的水平为高度协调人口滞后型。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占广东省总人口的53.8%,其中,净迁入人口达1265.21万人,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仅5.0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达82.78%,万人拥有大学生人口数达1191.8人,因而,对于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应着重加强对人口的管理。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劳动适龄人口多,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管理压力,对于外来迁移人口应制定可行的管理措施,应破除区际间人口流动的障碍,确保人口迁移的合理性、有序性。另外还应加强珠三角地区人口素质的培养,合理配置基础教育资源,逐步普及所有的常住人口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高等教育。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二)过渡发展类

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为濒临不协调类的有两大区域,即东翼和山区,东翼属于濒临不协调人口受损型,山区属于濒临不协调区域经济受损型,为了促使东翼和山区人口与区域经济由濒临不协调向协调发展类转变,笔者认为应做如下努力:

1.东翼的人口密度在广东省四大区域中处于最高,流动人口最少,人口医疗卫生水平及教育水平也处于最低水平,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数值也较低,因而东翼应不断提高教育经费及医疗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应加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力度,逐步减少文盲率的发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及高等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东翼也应该注重地区经济实力及经济效益的提高,继续稳定第二产业的发展,并同时注意第一产业的转型升级,以缩小第一产业GDP所占比重。

2.山区人口密度较低,流动人口相对较少,文盲率较高,老龄化人口偏高(达9.8%),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因而应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加快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特别是老年产业的发展,以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劳动力转移到山区,以促进经济和人口的和谐发展。

(三)不协调发展类

西翼的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为轻度不协调类,而且属于轻度不协调区域经济受损型。西翼0-14岁人口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大,文盲率高,第二产业GDP所占比重小,人均财政收入及万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都偏低,为促使西翼人口与区域经济由轻度不协调向协调发展类转变,西翼应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提高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第一产业的转移升级,以尽快使西翼从不协调发展状态转变为协调发展状态。

结论

广东省十二五规划报告中指出,广东省四大区域的发展不平衡,应加强四大主体功能区建设,本文通过对四大区域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及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广东省区域间的发展不协调,因而广东省政府应该从全局出发,统筹区域间的发展,在继续稳定低生育率的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对于粤东西北地区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深化的现实,应加强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的发展力度,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老龄产业的发展,进一步落实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实现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从而达到逐步实现幸福广东、和谐广东的战略目标。

1.王学义.关于西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及其启示[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1)

2.向志强,孔令峰.从人口数量经济理论到人口质量经济理论的演进[J].人口学刊,2003(1)

3.石培基,杨银峰.人口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甘肃省武威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1)

4.汪波,方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实证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12)

5.张雪花,张宏伟,张宝安.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评价方法研究—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6(4)

F061.5

A

猜你喜欢
东翼广东省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浅析大采深突出矿井通风系统优化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港府总部外建围栏强化安保
Flashback phenomenon and residual neurological deficits after the use of "bath salt" 3, 4-methylenedioxypyrovalerone
广东省10年将投1187亿治水
广东省今后5年将投7226亿建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