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的新视角

2013-09-14 06:20锐,江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语言学英语课程英语课堂

李 锐,江 军

(1.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中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师生互动是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间的一切交互作用(interaction)和影响。叶子、庞丽娟[1]和胡桂锬、罗琴、王绪朗[2]曾对师生互动做过相关界定,来综合探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与此同时,他们还通过不同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以及哲学等诸多视角来探讨师生互动这一热点话题的具体含义。总的来说,此类研究仍旧局限在教育学的大框架下。随着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的渐明,当今新课标理念下的师生互动可从批评应用语言学的相关视角进行研究。本文以昆明某高中英语课堂实践为例,具体探讨师生互动所蕴含的理论意旨。

一、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3](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高中英语课程的性质作了说明:“高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高中学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这对教师与学生各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一味地“填鸭式”教学显然难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虽然学生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判断力,但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兴趣发展规律,势必导致教学实践的失败。与此同时,如果教学实践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势必也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人们常常羡慕美国的孩子具备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却没有想过:究竟是我们的孩子基因不如美国的孩子,还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存在弊端?在目前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考试制度下,高考状元们也被媒体过于“炒作”,因为高考状元意味着顶级的大学、热门的专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这种大背景下的师生互动又是如何呢?教师无非就是传授做题技巧,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教育最终培养的只是“高分低能”的做题高手。不过,仅从新课标对高中英语课程性质的定位来看,还是可以窥见其科学性及人文性优势,如果认真贯彻落实的话,师生互动应该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西方,利比特(R.Lippitt)与怀特(G.White)等人把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行为分为“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3种,由此形成了教师命令式、民主协商式和师生互不干涉式师生互动类型。[4]与此同时,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同样采用“三分法”,将师生互动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在国内,依照傅维利等[5]的观点:在师生互动中,因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互动经常表现出权威的特征,即教师或学生中的一个方面决定或控制着互动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进程。按照权威的主导地位这一分类标准,又可以将师生互动类型划分为“师权型”、“生权型”和“平等型”3种基本类型,并对其分别作了界定。依照这种划分,我国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大多都属于“师权型”范畴。援引新课标(实验)[6]对高中英语课程理念的描述:“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新课标的这一理念体现了对学生个性、自主学习能力、情感、人文素养等的培养的重视和期望,也提出了对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由“师权型→平等型→生权型”转变的迫切要求。因此,如果在日常的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充分贯彻其精神意旨的话,良性的、健康的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便有迹可循。

二、师生互动的批评应用语言学解释

受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兴起的批评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以及批评教育学等学科研究路径的影响,20世纪末,批评性研究路径也开始影响并应用到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中,因而出现了批评应用语言学(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CAL)。[7]与应用语言学不同的是,批评应用语言学引入了“批评(critical)”视角。不过,这里的“批评”不能简单理解成日常的指出某事的优缺点,而是揭示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ideology)。[8]值得注意的是,批评应用语言学绝非是批评视角与应用语言学的简单相加,它是对应用语言学持续性的质疑,质疑那些在应用语言学规范下的条条框框,同时,也可以解答那些在应用语言学框架下难以解答的问题,通过引入性别、等级、性征(sexuality)、种族、民族、文化、身份、政治取向、意识形态以及话语等因素,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9]

对批评应用语言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界定明确的要数彭尼库克(A.Pennycook)的专著《批评应用语言学:批评性概论(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A Critical Introduction,2001)》,在该书中,作者将批评应用语言学划分为6个主要研究领域: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和批评性文化能力(critical literacy);翻译的批评性路径(critical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语言教学(critical pedagogy);语言测试(critical language testing);语言规划和语言权利以及语言、文化和工作场景。[10]

从以上的叙述中清楚地看到,批评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取向是通过批评的视角来看待话语分析、文化能力、翻译实践、语言教学(外语教学)、语言测试、语言规划等。也就是说,通过批评视角来重新审视与应用语言学相关的主流问题。我们知道,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即是指外语教学(FLT),那么,如何看待外语教学的批评视角?更确切地说,如何看待批评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师生课堂互动?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很少从批评的角度来看待,比如以上提到的国内外学者们对师生互动这一现象的界定,多从两者权力的主导(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知识中心式;教师命令式、民主协商式、师生互补干涉)、权威的主导(师权威型、生权威型、平等型)和互动模式(师个互动、师组互动、师班互动)入手。然而,批评应用语言学则更加关注政治地位、意识形态以及话语权的平等。

因此,从批评应用语言学所提倡的内容来看,首先,师生关系是在人格上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我们传统的“尊师重教”的文化背景下,在管理上一般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师生关系,学生很少享有话语权,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权型,这种互动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被动性和消极态度的产生,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其次,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都应该给予积极、正面的影响。只有这样的互动,学生才能愉悦、有效地学习,学生的人格才能健全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稳步的提高。

三、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我们对昆明市某高中一个自然班7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收回问卷70份,其中两个学生因为没有填涂完整,故被视为无效问卷,即共计有效问卷68(n=68)份。在问卷的设置中,采用了李克特五级量表(Likert Five Scale)的形式(即,1=完全不同意;2=不太同意;3=一半同意;4=很同意;5=完全同意),输入SPSS 11.5,建立数据集。

通过SPSS的描述统计功能(descriptive statistics),得到如下结果:

表1 昆明某高中英语课题互动情况调查问卷百分比

表2 昆明某高中英语课题互动调查形式问卷百分比

表3 昆明某高中英语课题互动学生提问情况调查形式问卷百分比

四、讨论和建议

表1反映的是互动的总体情况:大多数学生参加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认为自己很少参与课堂互动,这个群体占到了总人数的62%;经常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只占30.35%;总是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仅占7.65%。可见,在当前的高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还是比较欠缺的。表2是关于互动形式的调查,从所列出的互动形式来看,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为主要形式,占51.2%;“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形式占的比重仍比较大,占39.8%;小组讨论的形式仅占6.6%。从中不难看出:教师还是控制着整个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则多沦为被动的学习者,这也验证了表1的结论,即师生互动比较欠缺。表3是关于课堂上学生提问情况的调查,从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60.73%的学生在课堂上几乎从未向教师提过问题,偶尔提出问题的也只有35.04%,而那些经常提出问题的同学则少之又少,仅为4.23%。这也说明,在现行的课题环境下,学生已经失去与教师互动的兴趣了,变得漠然,这也间接地验证了表2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话语权的控制者这个结论。

结合前面对新课标下的师生互动和批评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师生互动探讨,针对现有的调研情况,我们认为可以做以下调整:

第一,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依照批评应用语言学的观点,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这不仅仅体现在师生在法律、道德地位上的平等,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思想、认识的尊重,教师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做到“百花齐放”,这样有助于养成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二,积极促成由“师权型→平等型→生权型”的转变。依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积极促成由“师权型→平等型→生权型”的转变。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在我们传统的“一日为师,终身为师”观念中,教师就是权威的象征,他们的言论无法逾越。在新型师生互动的类型中,教师应该放下惯有思维,积极促成由“师权”向“平等”继而向“生权”的转变。

第三,由决定变为引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起引导作用,而非决定作用。教师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积极准备材料,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每个学生积极发言。在学生互动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提高师生互动的质量。

本文援引批评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来探讨英语课堂的师生互动问题。通过研究表明:现有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仍旧处于教师的“权威”之下,从批评应用语言学的视角来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教师应积极促成由“师权型→平等型→生权型”的转变。总的来说,我们沿用批评应用语言学这一试探性视角来研究中学课堂师生互动,以强调师生间的权势均衡,旨在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方法论指导。

[1]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30-34.

[2]胡桂锬,罗琴,王绪朗.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11-14.

[3][6]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4][5]傅维利,张恬恬.关于师生互动类型划分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29-32.

[7]李丽生.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新路径——批评应用语言学发展概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a,(2):78.

[8]田海龙.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6,(2):40.

[9]Pennycook,A.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A Critical Introduction[M].Mahwah,NJ:Erlbaum,2001:10.

[10]李丽生.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新视野——《批评应用语言学:批评性概论》评介[J].现代外语,2005b,(1):87.

猜你喜欢
语言学英语课程英语课堂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