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编校质量控制模式构建

2013-09-18 06:49刘苏华
现代出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编校策划出版社

◎ 刘苏华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编校质量问题一直是出版活动难以根治的顽症,“无错不成书”成了编校质量问题的真实写照。编校活动是编校主体对编校客体的矛盾运动过程,如何保证和提高编校质量,出版业界、学界和出版实践工作者一直都在努力寻找答案。

细细考察编校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无外乎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涉及编校质量的主体,包括编辑、校对人员,以及出版社和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质量监管人员;客观原因则是因编校环境、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变化而产生。尽管编校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复杂,但根本原因在编校主体,而编校主体主要来自出版社。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出版社是否采取有效的措施是能否解决编校质量问题的根本所在。当前出版业正处于转企改制深入推进阶段,出版社如何抓住改革契机,建立有效的编校质量保障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一种适合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编校质量控制模式,既是产品质量的规范化要求,也是出版业科学管理、技术改进、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一、目标管理与编校质量控制的契合点

首先,目标管理强调责任主体明确。当前编校质量问题由于编校主体的职责不明确而导致:编校责任主体单一,即往往揽在责任编辑一人身上;分工不明确,即文字编辑与校对之间、各校次主体之间分工模糊,没有明确分工界限。引入目标管理后,可把编校质量控制分为前期、中期、后期目标,其中前期目标与后期目标都是实现中期目标的有力保障。同时,这些分目标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如前期目标是策划编辑负责制,中期目标是责任编辑负责制(文字编辑负责制),而后期目标则是质检人员负责制。

其次,目标管理强调“人”的能动性,是“一种以行动来争取成果的思考方式”,而行动的主体在于“人”。从计划的制定到执行,再到成果的考核,目标管理无不强调人的能动作用。编校活动遵循主体作用于客体、客体又反作用主体的运动规律。解决编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正是取决于主体,即人的能动性。这表明编校讹误并不是不能全部改正的,同样也说明“无错不成书”现象主要源于主观原因,即编校主体。市场经济时代下,出版物质量受到利益机制的严重冲击。为了降低出版成本、增加出版利润,减少校次者有之,降低编辑加工标准者有之,让三审制流于形式者有之。更有甚者,以合作出版为名,只管收取“管理费”,放弃出版社编辑、印刷、发行等权力。改变这些现象都需要从“人”的因素入手。

最后,目标管理强调组织的协同性。目标管理需要“沟通”,这实为一种双向的沟通,一方面由上而下,另一方面又由下而上,使整个组织的工作构成一个团队。编校质量控制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涉及其中的编校主体没有密切合作、有效引导、共同努力,那么编校质量也无法得到有力保障。此外,随着出版社出版规模扩大,图书品种增多,编校任务越来越繁重,且随着读者市场的细分,所编所校的出版产品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更需要采用目标管理方法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二、基于目标管理的编校质量控制模式设计

编校质量控制引入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编校质量各环节的职责分工,调动编校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从而改善编校主体的人际关系。此编校质量控制模式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是目标明确。根据目标管理方法,编校质量控制的总目标为:所出出版产品全部合格。这体现了出版社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以“对读者、对社会提供有效、积极、高质量的服务”为自身使命。为了有效实现总目标,根据编校质量控制的主体不同以及客体的区别,对总目标进行了分解,即分解为三个分目标:先是在前期控制(选题策划与组稿)阶段使稿件达到齐、清、定要求;然后在中期控制(三审、编辑加工、三校)阶段,使出片之前的稿件留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最后在后期(质检)阶段进行把关,使所出出版产品全部合格,即实现总目标。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三个分控制目标之间也存在层级之分,即前期控制与后期控制主要是为中期控制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是职责分明。编校质量控制系统包括策划中心、编校中心和质检中心,各中心又有不同的质量控制主体。此模式可使其职责明确,即在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控制阶段制定明确的目标,在各阶段目标(分目标)的导向下,采取责任制,即前期控制由策划中心负责,中期控制由编校中心负责,而后期控制则由质检中心负责。各中心都有其中心负责人把关,各中心人员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能。如策划中心人员由策划编辑组成,其岗位职能是策划有效选题,根据选题进行组稿,并使稿件达到齐、清、定要求,保证所组稿件没有思想政治问题,讲求科学性、准确性。编校中心人员则由审稿人、文字编辑、校对人员等组成,在审稿环节对稿件的思想政治性、科学性进行最后把关,杜绝不合格稿件进入编辑加工环节;当稿件进入编辑加工环节,文字编辑要对稿件的知识性错误负责,而校对对语言、文字、格式、版面的错、漏、重、多及前后、里外不一致现象负责。质检中心起到把关作用。

三是各部门相互联系。目标管理避免了“分而不合”现象,使精细的分工整合起来,以免支离破碎,分崩离析。因而,基于目标管理制度的编校模式设计突出各部门相互监督、相互联系的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应每个分目标的三个中心其实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并不是分散或对立的职能部门。实际情况是,策划中心的目标实现情况会影响到编校中心,而编校中心的目标实现情况同样会影响到质检中心,质检中心没有把好质量关则影响到总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各中心的目标,三个中心间有反馈功能,即质检中心对编校中心的目标实现情况进行监督与考核,并把结果反馈给编校中心,而编校中心在审稿环节对策划中心的稿件情况实行监督与考核,并进行结果反馈。

三、编校质量控制模式应用的经验之谈

重视图书出版质量是强社的传统,出版社在图书编校质量方面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积累了不少的编校质量管理的经验。

许多出版社在建社初期,都实行传统的编校模式,责任编辑审、编、校全面负责,责任校对配合编辑的编校。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出版社实行改革,分列为审稿室与策划室,将编辑的编校职能与策划组稿职能单独区分开来并加以明细化。进入21世纪,一些出版社再次实行改革,组建了大编辑部。在大编辑部里分设校对室与编辑室。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发现了大编辑部制存在的编校职能与策划组稿职能相冲突的问题,于是逐步进行了小幅度的调整,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编校质量控制体系。具体而言,考察这些成功出版社基于目标管理的编校质量控制模式,其措施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严格的编校质量观

观念指导行动,树立正确的编校质量观,是保证和提高编校质量的前提条件。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出版新形势,出版社对于出版利润的考虑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导致对编校质量问题的部分忽视。有人认为,编校质量对于图书产品的销售无关痛痒,“无错不成书”。只要是能为出版社带来巨大效益的图书,就是好书。与此相适应,利润至上的观念越来越成为出版企业的主导观念,一切以是否创造经济价值为判断图书产品优劣的标准,编校质量价值观正在逐步弱化。

但在真正有实力的出版社,编校质量价值观一直存在于所有编校人员的心中。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出版社领导对编校质量的管理不仅没有丝毫放松,反而越来越重视。这几年,由于国家出版政策的调整,民营书业与出版社的合作出版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与少数出版社对合作出版图书光“审”不“编”不同,许多出版社与民营书业的合作,从来都是要求编校必须由社方承担。“宁肯少赚钱,也要保证质量”,这是出版社领导在回应质疑意见时掷地有声的回答。这种观念已经或正在为所有出版社人员所接受。正是由于出版社全社员工都形成了严格的编校质量观,才保证了出版社的图书产品编校质量能达到有关标准。也正是这种统一的思想认识,为实施编校质量管理的其他措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2.制定编校质量控制目标

基于目标管理的编校质量控制模式,必须以目标为导向,即目标就是编校主体努力的方向。因此,制定编校质量控制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步骤,这涉及制定什么和怎么制定两个问题。制定什么,即编校质量控制的总目标和分目标是什么。对于此,许多出版社根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等相关规定,结合社里的实际情况,提出“所有图书编校质量合格”的总目标,以及前期控制目标、中期控制目标和后期控制目标。其间,通过涉及编校质量控制的上级与下级共同协商订制,充分发挥民主作用,在反复多次协商以后,让总目标与分目标成为大家的共识。

当然,一个时期,在事关分目标的具体制定时,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特别是在编校中心环节分目标为“留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讨论就引起了不同的声音。一些人认为现在的出版物如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仔细检查,基本上很难做到“留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这样,出版社制定这样一个明显“过高”的目标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行?因为分目标制定以后,社里还有相应的奖罚制度做保障。于是,对于分目标的讨论演变为工作的评价问题,双方唇枪舌剑、颇为激烈。最后,持肯定意见的人士认为,“留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是国家规定,出版社不可能以与国家标准相左的标准来作为自己的标准。

3.制定相关的保障制度

目标制定后,相关的保障制度是实现目标的保证。出版社根据新闻出版总署针对图书质量保障颁布的规定,如三审责任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和三校一读制度、选题论证制度、样书检查制度、出版社业务人员质证上岗制度等,制定了适合自身的相关规定。另外,还根据这些保障制度的内容,对编校工作的内容、方法、程序和职责权限制定出具体的标准及操作程序。

4.设置编校质量控制职能部门

设置编校质量控制职能部门的依据是编校质量控制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由于对编校质量认识上的偏差,出版社对此设置的职能部门区别很大,如有的出版社只有编辑加工室,而没有校对室;有的出版社则没有专业的编校部门,其编校工作只由责任编辑负责到底。随着编校工作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编校分工是必然之势。基于此,为了保证和提高编校质量而设置专职控制职能部门成为必要。

基于目标管理的编校质量控制模式,要求至少设置三个职能部门,即策划中心、编校中心和质检中心。其中编校中心只负责书稿的审稿、编辑加工和校对这三个环节,是保证编校质量的主要职能部门,而对编校质量的控制只是策划中心和质检中心的部分职能。这三个部门把编校质量管理职能和活动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而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许多出版社在设置编校质量控制职能部门方面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现正在酝酿部门管理改革。实际上,策划中心、编校中心与质检中心三足鼎立的模式也是新时期出版发展趋势的结果。原先图书产品较少,策划与编校合一,质检也由社领导在终校时代为履行。现在图书产品的增加非常明显,加上产品竞争显著加强、策划的专业分工,质检由社领导代做的方法也不再可行。从部门的控制来看,编校质量控制职能部门由编辑部与总编室构成,由于改制的需要,出版社也正在考虑基于目标管理的编校质量控制模式的新的部门架构。

5.加强编校队伍建设

基于目标管理的编校质量控制模式,编校主体处于中心位置,对实现编校质量控制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强编校队伍建设,可以为编校质量提供人才保障。许多出版社一向重视编校队伍的建设,近几年来更是加大了力度,强化了措施。

另外,加强编校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是配备足够的专业校对人员。周奇先生曾在《图书编校质量的保障》一文中建议,编校人员的配备比例应确定为5∶1。如果真正能够做到这种编校力量的配备,应当能为出版社的编校质量提供真实有力的保障。

6.引进辅助编校的新技术手段

许多新的技术与手段,可成为图书编校的帮手。许多出版社也顺应时势的变化,合理地使用了新的技术与手段。如引进了专业校对软件。又如为了加强编辑的编校图书工作,出版社引导性地要求编辑充分利用作者原稿的WORD文档,利用WORD自带的查错功能进行初步的校对,同时利用WORD的查找、替换命令进行原稿的修改工作。后者可以快速、准确地校改完相同的错误。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出版社还计划在编辑环节引进专业校对软件的网络版,使编辑先于校对之前校改好软件所发现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编校人员已经体会到了这些新技术手段的巨大作用。

7.改革与加强外校管理

当前出版发展的大背景下,诞生了许多专业的工作室,如照排室、设计公司、校对公司,出版工作的许多环节可以由这些工作室来完成。出版社外包这些工作的同时,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精简了机构,弥补了不足。当然,这些环节的发展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因而,有些工作室实际上是由个人来操作完成的。出版社的发包外校就面临这样的现状。出版社为了节省人力成本,节约时间,十分愿意聘请外校来编校图书。但是,校对公司与个人良莠不齐,大多强调赚钱为第一要务,责任心不强,将会降低编校质量。为此,有些出版社专题研究过此问题,推出的办法是在加强外校管理的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培养长期合作伙伴。为了保证质量,出版社采取了外校图书必须交由校对室主管把关、质检重点抽检的办法。从运行的这段时间来评估,这种外校管理基本上处于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

① 陈照明.实用目标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34,36.

② 周奇.图书编校质量的保障[J].中国出版,2003(4):17.

猜你喜欢
编校策划出版社
穿行城市中
穿行城市中
我等待……
中国首个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发布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短文改错练习题
石油工业出版社
因影像 更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