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化痰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3-09-19 09:04赵雯宇柏晋梅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支气管炎病灶疗效

赵雯宇 柏晋梅

1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2012级研究生,太原 030000

2山西省中医院,太原 030000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发病率,是呼吸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祖国医学中把其归为“咳嗽”、“喘证”等范畴,虽然医学的发展对该病的规范化治疗有了长足的进展,但其发病的易感性和反复性依然是治疗突破的瓶颈。通过治疗及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部分患者的咳嗽、咳痰或喘息症状可自行缓解消失,但个别患者可持续更长时间。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学习,在临床上运用止咳化痰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27例,并且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2年9月—2013年6月本院门诊及住院部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54例,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7例,其中男13例,女14例,年龄14~69岁,平均年龄41.5岁,病程2个月~3年;对照组27例,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15~70岁,平均42.5岁,病程2个月~3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拟定:①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以上;②排除肺结核、尘肺、肺脓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未出现喘憋、呼吸困难等急性症状,且无合并心脑血管等基础性疾病;②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服从配合医师的指导,具有良好的依存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止咳、化痰、平喘、抗感染等常规支持、对症治疗,头孢呋辛钠注射液1.5g,静脉滴注,每日1次;盐酸溴己新注射液8mg,静脉滴注,每日2次;氨茶碱注射液0.5g,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治疗组在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止咳化痰方(科室自拟)加减治疗,组方药用:前胡10g,桔梗15g,射干9g,杏仁9g,浙贝母10g,半夏9g,陈皮10g,连翘15g,蒲公英30g,炙麻黄9g,紫苑15g,款冬花30g,防风10g,僵蚕24g,全蝎6 g,白果仁9g,补骨脂15g,干姜9g。恶风恶寒加桂枝9g,细辛3g,干姜9g。肺脾两虚加党参15g,生白术10g,茯苓9g,生山药15g。痰湿内蕴加葶苈子15g,白芥子6g,苏子15g,莱菔子15g。肺阴亏耗加天冬15g,麦冬15g,玄参30g。上述药物由山西省中医院制剂室煎制,每剂药煎2次,分装2袋,每袋110ml,早晚各1次,每次1袋。2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两组患者服药期间戒烟酒,注意保暖,防范天气变化,并减少与有害气体和颗粒物质的接触,此外还要做到起居饮食规律,忌食生冷、油腻、不洁、刺激性等食物,避免劳累过度,保持情志舒畅。

1.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胸部平片复查显示炎性病变消失,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随访3个月未复发;有效:患者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及体征较以前明显好转,复查胸部平片示炎性病灶部分消失,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无效:患者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无改善,甚至升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症状积分评价标准

①咳嗽:咳嗽症状消失记0分;咳嗽症状好转,每天累计咳嗽时间少于2h,记1分;咳嗽症状缓解,每天累计咳嗽时间少于4h,记2分;咳嗽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每天累计咳嗽时间大于4h,记3分。②咳痰:咳嗽症状消失记0分;咳痰症状好转,每天累计咳痰量少于20ml,记1分;咳痰症状缓解,每天咳痰量少于40ml,记2分;咳痰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每天咳痰量多于40ml,记3分;③胸部平片示病灶消散时间:病灶1周内消散记0分;病灶2周内消散记1分;病灶3周内消散记2分;病灶持续4周以上或范围扩大记3分。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3%,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27,例,%)

2.2 两组症状积分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显著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n=27,±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n=27,±s)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咳嗽 咳痰 病灶消散时间对照组 治疗前2.14±0.74 2.04±0.75 2.00±0.78治疗后 1.14±0.71△ 1.14±0.71△ 1.05±0.72△治疗组 治疗前 2.13±0.71 2.09±0.75 2.14±0.64治疗后 0.74±0.19△*0.72±0.18△*0.67±0.14△*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指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导致支气管腺体增生肥大,分泌功能亢进,黏膜上皮细胞灶性坏死和鳞状上皮化生,纤毛细胞受损,支气管壁充血水肿和纤维化增生,从而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部位主要在内径<2mm的小气管,晚期可波及大气管。发病原因主要与感染、免疫、年龄、气候等因素有关[3]。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气喘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反复发作可发展为肺心病及肺气肿,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4]。因此,慢性支气管炎的有效、规范治疗已成为呼吸科目前研究热点。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支气管炎隶属于“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主要病机为痰停于肺,肺失宣降发为咳嗽。其发病之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不足,致痰饮内伏;外因责之六淫、饮食、劳倦及七情,使肺气上逆,发而为咳。正如《景岳全书》载:“咳证虽多,无非肺病”。《丹溪心法》载:“肺以清阳……上升之气,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又因痰气皆能令人发喘。治疗之法,当究其源”[5]。咳嗽的发病还与脾有密切的关系。《证治汇补》提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指出脾脏在肺系疾病发病病机及治疗中的重要性。脾居中焦,为阴脏,主运化,升清降浊,若脾失健运,水液运化输布失常,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滞留胸膈,聚而为痰,停于肺络,故发为咳嗽。又本病本为脾失健运,标为肺失宣降,因此,若将咳嗽只是局限于治肺,则易反复发作[6]。

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虚实夹杂、缓急并存,而止咳化痰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更是突出了中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特色。方中前胡降气化痰,桔梗开宣肺气,两药相须为用,一升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为君药。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合炙麻黄、杏仁共助止咳平喘之功;浙贝母清热化痰以宽胸;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散结;陈皮通畅气机,化湿行津,为痰湿之邪开辟出路,共为臣药。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适应久病寒热错杂之体;紫苑、款冬润肺化痰以收止咳之功;防风、僵蚕、全蝎祛风解痉,畅通气道,利于排痰;白果仁敛肺化痰定喘;补骨脂补肾壮阳、纳气平喘,以顾“久咳必虚”之体,发挥佐药之效。最后辅以干姜温肺散寒,输通上焦水源的同时护胃安中。诸药合用,升降相因,清化有度,润燥相合,寒热并用,共奏止咳化痰,降气平喘之效。

总之,止咳化痰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不仅遵循了中医体系中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而且与现代医学中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治疗原则相吻合,该方组方严谨,兼顾全面,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20.

[2]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54-58.

[3]刘忠霞,穆军.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09,17(3):123-124.

[4]涂清源.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8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5):2350-2351.

[5]王海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4):17-18.

[6]黄云辉.参苓白术散加减合穴位贴敷治疗痰湿犯肺型慢性支气管炎57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8):30-31.

猜你喜欢
支气管炎病灶疗效
硫酸镁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分析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能谱CT 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CEUS与平面波超敏感血流显像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
社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