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洱茶文化的“和谐”之美

2013-09-19 09:28
大理大学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普洱茶和谐茶树

陆 云

(大理学院政法与经管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一、和谐世界需要普洱茶文化的和谐滋润

风景秀丽、物华天宝的彩云之南,是中国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几十个民族在云南这块神奇土地上共同繁衍生息,赋予普洱茶灿烂多彩的文化内涵,充分阐释了普洱茶的生命哲学义理,共同播种出了尽显万种风情与五彩斑斓的普洱茶文化,向世人尽情展现了一幅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不同文化间和谐相处的普洱茶文化历史画卷。

(一)普洱茶文化

在文化人类学看来,文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体现,是由一系列的生活、生产、思想等符号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传播,及其所引发的外在的文化产品创制和内在的人身心智塑造,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按照文化的概念,茶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即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的精神和社会的功能〔1〕。普洱茶文化是指云南各民族人民在对茶的发现、驯化、种植、利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饮用等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涉及云南各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所指“普洱茶文化”,是广义上的文化概念。普洱茶文化汇积了澜沧江流域的云南各民族几千年古老文化在普洱茶这一文化物质载体上的积淀,集中体现了普洱茶区各民族文化的共有特征和生产、生活方式,是云南各民族在特定环境下以普洱茶为载体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观念体系,以及在发现、利用普洱茶这一自然生态物的过程中,以普洱茶为基源所衍生出来的纯朴民风民俗,多彩文化艺术,有效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道德、哲理,以及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等可以继承、延续、发展的精神产品的总和,其内在精髓,即是“和谐”。

(二)普洱茶文化符合时代发展的和谐需求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2002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的献词曾说过,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便是茶。茶味香馥甘醇,意境悠远,象征中庸和平。在今天这个文明与文明互动的世界里,人类需要对话交流,茶是对话交流最好的中介〔2〕。当今时代,人类社会亟需和谐文化精神的光辉照耀。随着现代化浪潮的迅猛推进,人类面临的机遇与危机前所未见,新科技革命的“双刃剑”效应,已使人类生存状态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方面,科技使人类扩展了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物欲横流使人的异化程度有增无减,在现代文明创造的物质力量可以达到瞬间毁灭人类的同时,现代文明所附生出的种种异己力量也在摧残着人的心灵,导致人的异化,使发展背离了人的发展的真正目的,反过来阻碍人的发展。如在物质文明显著改善的同时,环境污染、伦理道德缺失,使人类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冲击,天、地、人和谐共处的问题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面对困处于“外在危机”与“内在危机”交互作用下的矛盾发展现状,追求经济增长必须与生态文明可持续、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共进的“可持续发展”,已日益成为世人共识。在澜沧江流域的云南民族文化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千年硕果的普洱茶文化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和谐”。普洱茶文化和谐的精神内涵与云南各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气质、民族品格水乳交融,不仅包含了云南各民族传统思想、伦理道德及世界观、价值观,而且反映了当代人对人生信仰、崇高境界的渴求,其基本精神饱含和谐的哲理,与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相一致。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和谐”,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和人的协调发展,引导人类从不顾一切疯狂索取的片面生存观,升华至注重生存意义与生命质量,强调人、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发展的,具有自我反思、约束及调节机制与效应的科学生存观,把发展经济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使人类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相结合,由此求得人类社会在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持续发展、安居乐业。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来说,普洱茶文化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其亲近自然的本源性和文化生态的和谐性,特别是其最具魅力的调和身心系统、中庸和谐的养生保健性,恰巧体现着一种现代人梦寐以求的和谐的生活方式,在文化价值上对应契合着现代人发展的迫切需求,它所蕴涵的自然、和谐、质朴、俭省等精神,值得在当代传播和弘扬,对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建设,以及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国度间文化的和谐交流,无疑具有积极的价值意义。

二、普洱茶文化的“和谐”魅韵

如果把普洱茶文化这朵云南民族文化奇葩多彩的“和谐”魅韵,视作是一个由内往外扩展的圈层叠韵,那么,最内一个圈层,当属作为人类个体的人自身的平衡与和谐,以此由内而外扩展,依次是:人类个体的人自身的平衡与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同地区、不同国度间文化交流的和谐,层层圈层的叠加,共同营造出普洱茶文化动人的“和谐”魅韵(见图1)。

图1 普洱茶文化的“和谐”魅韵

(一)作为人类个体的人自身的身心平衡与和谐

普洱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明代就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盛况。今天的现代人依然继续演绎着它神奇的文化故事,这充分彰显出它在现时代的合理存在方式:先富起来的人爱它消脂刮油的保健功效,文化人爱它的神秘美好品性,尚未完全脱贫致富的人以它为生活必需,哪怕最贫困边远的民族村寨的山间农夫,也一样可以在火塘边烧一壶普洱茶,放松自己劳作一天的疲惫身心……,作为“健康人类身心的灵叶”,它“既滋养人的身体,也滋润人的精神”,在调整人体生理平衡和谐的同时,也在调整着人体心理的平衡和谐。普洱茶文化在物质层面,以其香醇甘润的怡人口感,温暖人体的腹胃,赶走人体内多余脂肪,努力平衡人体血压、血糖、血脂……〔3〕;在精神层面,它以质朴、和谐的特定文化心理和道德规范,温润人的精神世界,令人感悟生存境界,将浮躁心理归于平静,将不平衡心理归于平实〔4〕。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普洱茶文化千余年来,惠泽天下众生,无论平民百姓,或是王公贵族,都得其滋泽。在当代社会交往中,人们走亲访友,礼尚往来,象征着礼诚、纯情、真意的“和谐饮品”普洱茶,总能充当友好的化身和亲善的“使者”。在今天全民奔小康和建设清明政治的国家发展新时期,普洱茶文化追求清俭朴实,淡雅逸越,以清俭淡雅为主旨,展示人们希冀幸福与安定心愿的俭德倡廉价值,尤其值得提倡。在当前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针对胡吃豪饮成风、肥胖成疾、酒驾闯祸误事、公款吃喝花钱如流水引发民怨、奢侈浪费惊人等屡禁不止的现象,如能以普洱茶文化自然、求真、质朴的精神倡导中华民族俭朴、廉洁的美德,在广泛的社交活动中,譬如共商国策、招待外宾、庆贺佳节、学术讨论、签约奠基、表彰先进、送旧迎新……诸如此类社会交往中,以普洱茶宴取代酒宴,既具待客交谊之功,又能明志清神,修德养性,避免酒宴之劳神伤财,有益于纯洁社会风气,节约巨额浪费开支,以茶养廉,反奢腐、倡廉俭。以普洱茶文化的飘香,引领风清气正、官民和谐的政治清明新风气,有利于营造出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的和谐社会环境。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普洱茶文化是云南贡献给中国及世界的“生态文明”文化典范。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野生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人工栽培型古茶树都能在云南找到原生地的植物活物证。普洱茶文化孕育于云南特定海拔、气候、降雨量、土质、光照、纬度、自然生态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世界独一无二的生态文明系统中,云南这片神奇土地上独得的山水之利、优越的澜沧江流域自然地理环境生态,为普洱茶文化提供了独立滋长的机会。目前云南境内存活着的数十万亩千年原始古茶树、古茶园、古茶山及栽培型千年古茶园,是珍贵的人类生态文明的“活化石”,是宝贵的世界茶文化自然遗产,它们的存在,是一个活着的世界茶树基因库,对研究世界茶文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他们的存在,长达100多年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争”终于有了定论,世界植物分类学界顶尖级的山茶科植物分类学家把“印度阿萨姆种是世界茶树原种”,改写为“印度阿萨姆种茶树原自云南西南部”,把世界茶树原种由“阿萨姆种”改为“普洱茶种”,定论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起源中心和原产地”〔5〕。更为重要的是,它们的存在,在总体上提高了当代云南普洱茶的环保生态品质,为发展天然、生态、环保、无公害有机茶提供了典型例证。在农业现代生产广泛使用化肥、农药的今天,千年原始古茶树生长所在的不使用化肥、农药的古茶园生态环境,成为有机茶生产种植的珍贵模仿原型。

在普洱茶的文化内涵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最美好的交融。云南省是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较低的省份。思茅(今普洱)、临沧及西双版纳等地又是云南省恶性肿瘤死亡率较低的地州,这些基本资料都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6〕及《云南省恶性肿瘤分布图》。追寻思茅(今普洱)、西双版纳等地恶性肿瘤死亡率较低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值得关注:这些地区属普洱茶文化生产消费核心圈——是普洱茶主产区,该区域广大人群长期饮用普洱茶。得益于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大自然慷慨赐予了云南各民族得天独厚的健康生活;而得到大自然慷慨恩赐的云南众多少数民族对赐予他们健康与财富的普洱茶,也深怀感恩之心,视为是与生俱来的神灵恩赐的礼物,他们对茶树,尤其是古茶树,几乎当作神灵一般对待,把古茶树虔诚地敬仰为自己民族护佑之神的化身。在今天的西双版纳等地,许多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祭祀茶祖、茶神、茶魂树的习俗,视之为是对自己的祖先、神灵的崇拜和精心守护。这些都无疑是普洱茶文化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最好例证。在今天云南的妙曼普洱、“北回归线上最后一片绿洲”的西双版纳等普洱茶文化源头地区,清新的空气、多样化的生物植被、妙曼滋润的普洱茶,对于生活在遍体鳞伤的地球母亲怀中的人类,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养生天堂”。

(四)不同地区、不同国度间文化交流的和谐

普洱茶的文化精神所内涵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更是文化与文化的和谐,这是普洱茶文化精神的最重要特征。源于唐宋、盛于明清,以普洱为起点向内延伸至国内、向外延伸至东南亚、南亚的茶马古道,见证了普洱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桥梁的辉煌历史。据《云南通志》《普洱府志》和《大清一统志》记载,从道光年间到光绪初年(公元1821年—1875年),普洱茶的产销盛极一时,商贾云集普洱,市场繁荣,国内每年有千余名藏族商人到此买茶;印度、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南亚的商人也前来普洱做茶叶生意;每年有5万多匹骡马的商队行走在茶马古道上。在亚洲文化圈,云南的普洱茶文化处于中原汉文化、藏族文化、印度文化和东南亚、南亚文化的交汇带,凭借茶马古道延绵不断的传播平台,普洱茶文化在亚洲文化圈不断积淀,不断传播,形成了今天以西双版纳、普洱等普洱茶种植区为中心,辐射出包括整个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普洱茶文化圈。目前,不仅是国内各省区,中国港台地区,韩国、日本、印度以及整个东南亚和欧洲的饮茶人,均对普洱茶痴迷不已。近年每至云南古茶山春茶吐新芽,世界各国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普洱茶爱好者都会纷至沓来,以一尝云南普洱茶新茶为快。普洱茶文化作为不同地区、不同国度间和谐友好的和平文化使者,无形地推动着不同地区、不同国度间的文化在动武的恶念中趋于协和,在纷争的地球村大舞台上和平共处、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历史上,清皇朝曾多次将普洱茶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国王和来访使节,代表中国最高级别的礼品;现时代,中国外交部多次将普洱茶作为国礼赠送给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英国首相布朗、英国查尔斯王子等外国政要都与普洱茶文化结缘〔7〕。

由此可见,“普洱茶”是云南为中国及世界而备的伟大“文明物质”,普洱茶文化是云南贡献给中国及世界的“智慧、和谐文化”。伴随着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将云南建成“绿色经济强省”和“民族文化大省”以及“中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的国际大通道”的“两强一堡”发展战略实施,普洱茶文化这一承载着悠久历史,蕴涵着深厚和谐文化精髓的中华瑰宝,以其强大的文化联谊功能,注定将成为世界的普洱茶文化,必将在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跨越地区、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和谐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1〕臧嵘.茶之路(一):茶文化的中华源头〔J〕.文史知识,2000(10):68-71.

〔2〕蔡镇楚.论茶祖神农〔DB/OL〕.(2010-12-23)〔2013-06-06〕.http://blog.sina.com.cn/s/blog-6cb2e6800100 niw7.html.

〔3〕王平盛,刘本英,成浩.论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地位〔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2):533-536.

〔4〕丁俊之.大学要为提高茶文化软实力而锐意进取〔DB/OL〕.(2009-06-16)〔2013-06-07〕.http://www.lycwhyj.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76.

〔5〕刘勤晋.茶文化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编辑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M〕.上海:中华地图学社,1979.

〔7〕龙润集团.外交部向英国查尔斯王子赠送“龙润普洱·国礼茶”〔DB/OL〕.(2009-05-18)〔2013-06-07〕.http://www.longrun.cc/newsinfo.asp?KindId=0401&B1=391.

猜你喜欢
普洱茶和谐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徐纪英:呼之欲出的“茶树花挂面”
第十四界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在昆开幕
收藏普洱茶对市场供需量的影响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普洱茶怎么泡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